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黄镇国先生手书自传)
作者: ???

?

我出生在吴侬软语的秀丽江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幼喜爱江南的山水和风物文化,也很想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于是选择了地理专业,远离家乡,来到广东。少游西湖而老终岭南,与热带地理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 大 学时代,对师长的高不可攀的学术成就至为钦佩,尤其崇拜精于地貌学而且学识渊博的一代宗师曾昭璇教授,因而对地貌学最有兴趣。当年我可以说是一个很用功的 学生,以十二门功课几乎全优的成绩毕业。曾记得,地貌学毕业考试(口试),答完{dy}题,主考的曾教授即示意满分,其余xx免答,这件小事在同学中一时传为 佳话。同时我也牢记老师的告诫:“切莫聪明反被聪明误”,跨出了校门。

? 弹 指四十五年过去了,白发催年老,现在的事情记不住,过去的事情忘不掉。数十年科研工作的经历,大体上前二十年彷徨,后二十年奋进。无悔而有憾。一生从事艰 辛的地学研究,在澎湃的商潮中,安于清苦,笔耕不止,九死亦无悔。抱憾的是前二十年坎坷虚度,后二十年,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夕阳怜芳草,桑榆晚照低。

? 一 九五六年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至一九七八年这二十来年,在那个曲折的年代里,许多与我大体同龄的科技人员都被耽误了最宝贵的年华。我在广东师范学院当了一 年助教,便是反右,下放劳动两年多,接着学院下马。一九六三年勉强转到广州地理所,不久便是xx,下放干校劳动四年整,地理所被撤销了,只好到出版社去当 绘图员,一绘就是六年。世上十分事,九分是无奈。那无奈的二十年啊,对我来说,春无百花秋无月,待到八十年代迎来科学的第二个春天,我已过不惑之年。

? 在 那个彷徨的年代里,冒“白专”之忌,寻书山之路,然而上天没有给我坐拥书城的时间,二十年只发表十二篇不成器的文章。说来凑巧,早在一九五八年发表的《三 角洲》疑问,竟然带出了此后三角洲研究的系列论著。一九六三年翻译的《喀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一书(俄文),当时已在出版社排印,xx一来,前功尽弃。干 校期间,不忘复习英语。出版社期间,尚有编译文章发表,还自学日语,出版日语著作,这为十年后出访日本创造了条件。三门外语,长期未有稍懈,一来学外语只 需脑袋和书本,二来为了然后待有为之时,据有利之地。

? 我 平xx表的{dy}篇文章是有关粤北丹霞地貌。xx前,参加华南热带综合考察,参加编写《广东地貌区划》和《广西地貌区划》,这是我学习岭南地理学派优良学风 (博览群书、实地考察、努力创新)的一次基本功训练。尔后,实际主持珠江三角洲农业地貌研究项目,一九六五年发表的《农业地貌区划方法的几个问题》等论 文,是地貌区划理论创新的尝试,不过当时流行不署名,故人们不知作者其谁。

花 开花落自有时,八十年xx始改革开放,在科学的春天里,平生一度“辉煌”。广州地理所复所,我亦回归,接连主持四个重大科研项目: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 变、深圳自然资源与经济开发、广东海岸带地貌第四纪调查、闽粤海平面变化。当时虽届不惑之年,尚属年富力强。时也,运也,命也,真的是等来了有为之时,迎 来了华南热带地貌第四纪研究的黄金时代。这十来年,我出版了《珠江三角洲》、《深圳地貌》等四本专著,出版了九本其他书籍,发表二十一篇论文(其中珠江三 角洲的有十六篇)。论著的数量超过了当时一年一书的设想。我的主要学术成就之一的三角洲研究,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华南热带第四纪研究在同行中也有 了一定的优势。历年获得九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有六项是在八十年代。一九八五年广东省政府给予记功。一九八六年提前两年晋升研究员,并出任广州地理所 所长。一九八五年初次走出国门,先后访问日本和英国,如梦般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当了四年艰难的所长,有心而无力,还停顿了研究工作,几年只发表一篇论文。用我所短,弃我之长,不无遗憾。卸任之后,巧遇良机,由国家教委委派,受聘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理学部客座教授,为期三年。九十年代是我二十年奋进的第二个十年。

东 渡日本,先后在六所大学用日语讲授中国第四纪课程,同时周游各地,从北海道到冲绳,几乎跑遍日本,还参加了台湾岛及新几内亚考察。地学研究,纸上得来总觉 浅,实地考察至关重要。珊瑚礁、海滩岩、沙丘岩、海相层、火山活动、板块构造……使我的视野从中国热带扩大到了太平洋西岸,大开眼界。去国数年,获益非 浅。

在 日本期间,报酬优厚(每课时四百元至一千元人民币),而且夫妻同行,但是,我的事业在中国,研究工作的根在华南。躬逢盛世,正是有为之时。外面的世界看不 够,报国的事情做不完。于是我带着日本同行的友情和合作承诺,设想了一系列研究项目,运回大量文献资料,按国家规定的期限回国。

归 国后,连续得到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关于红土系列研究的四项资助。连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于海平面、三角洲、中国热带环境的三项资助。分别与日本东京都 立大学、筑波大学开展两项合作研究。主持广东省重大科研项目“广东海平地面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还参加两项国家基金项目(中国地貌图、亚洲地貌图)的研 究。这七、八年,可谓不遗余力。蜂采百花成蜜后,少壮功夫老始成。我的论著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在九十年代发表的,其中出版专著六册。一九九五年以来,在 《地理学报》、《中国科学》等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十篇渐臻成熟的代表性论文。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在四个方面的主要学术成就(珠江三角洲、海平面、红土、热带 变迁)。九十年代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三项。一九九一年获得全国{dy}批政府特殊津贴的荣誉,则是我第二个十年奋进的起点。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四十多前我在{dy}篇文章发表时写下的自勉:不求国色天香,但愿山花烂漫。四十五年人生路,自诩善读勤耕,竭尽全力。论著120 多种,其中出版专著十册,其他书籍九册,发表论文百余篇,总计约八百万字。论著被引用或收录合计291 次。获科技成果奖等奖项十四项。可惜的是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如果时光倒流二十年,申报院士称号,也许会是昨夜星辰昨夜梦。

老骥虽失壮年时,不须扬鞭自奋蹄。而今虽然年过花甲,但自我感觉良好,壮心不减当年。中国热带第四纪环境的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白头未敢言倦,生命不息,笔耕不止,将继续著书立论,不望传世,但求传人,以点滴之水汇诸不废之江河。

?

(此稿是黄镇国副主委2001 年所写的学术自述)

转自

郑重声明:资讯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