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文 丽 江_笔架散人_新浪博客

 

丽江古城的人文特征,首先体现在其选址上。丽江古城选址布局独具特色,西枕狮子山,北依象山、金虹山,南向开阔平坝,整个城坐靠西北,面向东南,避西北寒风而向东南光源,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优势而使得古城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古城四周青山环绕,城西孤峰若笔,城内绿水萦环,形如一方大砚,大有文墨永续、才俊辈出之意蕴。

说到丽江古城的人文,就不得不说木府。木府在选址上一反中原“居中为尊”的传统,建于城南,坐落于狮子山怀抱,处于整个古城的头部。木府的座向也摒弃了中原风水“座北朝南”为佳的理论,而是朝向太阳和东方。东方属木,太阳和木为纳西东巴教的崇拜物,木也是明太祖朱元障为表彰木家对朝廷的忠心和贡献所赐之姓。这座西朝东的取向,有取“木”之气而盛和“迎旭日而得大气”的含义。在狮子山极目下望,栉次鳞比的民居,以木府为中心层层环围,呈扇形排列,房顶与天地混融成黛青色,苍苍茫茫宛若水墨。开放的丽江古城,没有城墙围绕隔离,房屋依山傍水分散开来,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融合。几条街道以四方街为中心,呈放射状分散开去,街巷四通八达,街面彩石铺地,穿行其间,如游身于伏羲八卦阵中。

木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门前的石牌坊也毁于xx乱世。现在看到的木府,其实是1996年丽江大地震之后修复和重建的。占地46亩的木府,其建筑的雄伟气宇,宫殿的明艳富丽,雕刻的精致神妙,构件的精巧玲珑,亭台楼阁的错落有致,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着器宇轩昂的{wz}之气。“古城怀抱,随势布局,白虎青衣,气象万千。殿枕狮山,升阳刚之气,坊迎玉水,具太极之脉。北列万象更新,南引长蛇布阵…… 仿明又出于明,拟古又胜于古,堪称凝固丽江古乐、当代东巴创作史诗,乃古城之丰碑”(郭大烈《重修木府记》)。我特别注意的,是两个牌坊。四柱三门的木牌坊,上书“天雨流芳”四个大字,据说乃纳西语“读书去”之谐音,不论汉意还是纳西意,都充满了人文思想,透溢着书卷气息。结构三层的石牌坊,全是石材结构,有四只石狮护卫着,牌坊上书“忠义”二字,据说是明朝万历皇帝的手笔。石牌坊前的照壁上,有徐霞客“宫室之丽,拟于{wz}”的句子。其实,以木府而言,仅万卷楼就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收藏的东巴经,大藏经及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光碧楼等建筑“称甲滇西”;以丽江而言,更是有着源远流长的东巴文化,有着空灵飘逸的纳西古乐,有着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本身就是广博大度的{wz},“拟于”二字,显得多余。

说到木府,自然就会想到木氏宗族。木家最有成就的是明朝初期的木公和木增父子。木氏父子热衷汉学,且与当时中原地区的xx作家多有唱和,与徐霞客、董其昌等交往甚密。与此同时,木家还请来内地文人,教其子弟汉族文化知识,以求吸收先进文化而“知诗书,守礼义”。徐霞客称赏木氏土司“世著风雅,交满天下”,是西南地区颇有卓识和远见的人。史称木氏“土地广大,传世最远,富冠诸土郡”,难怪木家能世袭丽江土知府,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当然,当时汉文化的传播,xx于木氏家族。儒学汉文化在纳西族广大民众中传播开来,则是在清朝的事情了。清时朝廷批准设学署,儒家汉文化才开始与普通百姓接触。

丽江古城的人文特征在民居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纳西民居。纳西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有“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及“走马转角楼”等结构。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中间较高的是正房,两侧略低的是厢房,正房对面有一堵照壁。天井用砖石或是卵石铺成,庭院栽种有梅、兰等品性高洁的花卉以美化,弥漫一庭芳香。其墙上部以木板围封,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门楼斗拱,照壁飞檐,门窗隔扇,都雕饰以精美图案,古雅秀丽而独具特色。古城中保持明清建筑特色的民居有三千多幢,放眼看去,瓦屋楼房鳞次栉比,雕绘装饰外拙内秀而玲珑精致,可谓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当年徐霞客曾用“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来描述民居繁盛之景象。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一个国家的强盛,定然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是民族赖以存在的慧根和支柱,是民族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踏进丽江古城,流连于东巴宫,穿行于关门口,轻抚东巴文化墙,注目道道小桥,凝视块块石板,处处传递着人文精神的讯息,处处弥漫着民俗文化的芬芳。虽然我对东巴文化及纳西古乐知之甚少,但仍然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文丽江的博大精深。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人 文 丽 江_笔架散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