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是古代钱币铸造和流通的中心_刘玉娥教授_新浪博客


狭义的中原大体上是指今河南省全境,广义的中原西可以到陕西咸阳以东地区,北边包括晋南、冀南,东边与鲁西相邻,南边可至江汉地区。这个宏观上的大中原基本上是在黄河的中下游,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货币是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一个王朝经济繁荣的标志,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货币最早的出现必然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进入国家的历史阶段,货币的出现必然在以国都为中心的范围之内。夏王朝、商王朝以及西周王朝的多处国都均在中原地区,从考古发现的贝币、称量货币和铸贝正好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据蔡运章等主编的《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卷》(中华书局,1995年)介绍,铜贝是中国最早的青铜铸币,仿自海贝,铸行于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铜贝有大型贝、小孔式和磨背式三种形式。这类铜贝的铸地,除商和西周之外,主要在晋、齐、鲁、卫、魏等地。齐、鲁在山东与中原相邻,晋在山西南部,卫、魏在河南境内。从宏观看商、西周、晋、卫、魏均在中原范围。另外有一种铜贝有文字,俗称蚁鼻钱或称鬼脸钱,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末期的楚国铸币,因河南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楚境,这类铜贝发现很多。铲币,通称为布币,可区分为原始布、空首布和平首布三种,也可称为三个发展阶段。钱币专家蔡运章先生说:商代中后期,有一种农具叫“铜钱”,用途广泛,携带方便,常被人们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物,后来这个媒介物逐渐向铜铸币转化。到西周晚期“铜钱”形体渐趋缩小或局部变异。钱出现了“山”、“益”简单铭文,钱币界把它称为原始布币。到了春秋初期,这种原始布演变为空首布,首柄上有较长的楔形▲,钱身轻薄,略呈长方形,面背皆有三道竖文,钱面多铸单字,共计300余种.形状大小不一,早期的形体重大,铸造精整,后来逐渐变得轻小粗糙.空首布的形状有平肩、耸肩、斜肩三种类型。平肩空首布铸行于周王畿,即洛阳地区;耸肩空首布铸行于晋、卫地区,即今晋南和豫北地区;斜肩空首布铸行晋、韩等地,旱地在今河南中部地区。长▲的空首布到战国初期,改进为平首布,先后铸行于中原地区的韩、赵、魏、周及周边的楚、燕、中山等地。刀币,是由工具刀演变而来的青铜铸币,刀首多内斜、多弧背凹刃,柄端有环。,计有500余种。按形制可分为齐刀、尖首刀、针首刀、▲刀、剪首刀和直刃刀等六种类型。以▲刀出土数量最多。刀币,春秋中后期铸行于齐、燕、赵、山戎、中山等地。其中赵国属于中原地。到战国中晚期出现直刃刀,刀币形体轻小,刀首略圆(或尖),是刀币渐趋衰落的产物。这类刀币主要铸行于赵国、魏国和中山国,赵、魏属于中原地区国家。圆钱出现较晚,它是战国中期由玉璧演变而来的铸币。这类圆钱,因为是圆形圆孔或方孔,不仅铸造简单,而且携带方便,它最早产生在政治、经济制度先进的魏国,因为它的优越性非常明显,很快被许多诸侯国所接受,如周、秦、赵、齐、燕等国相继铸行。“魏国的圆钱圆孔,。赵与两周的圆钱面文有▲▲石、安臧、东周、西周等地名。不铸货币单位。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铸行圆钱,特点是由圆形圆孔演变为圆形方孔,币面不铸地名,为“朱”、“两”为单位。齐、燕两国受秦国货币制度的影响,战国末年也铸行“賹化”、“賹四化”、“賹六化”和,以“化”为单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作为法定的货币推行全国。从魏国创始圆钱到秦始皇作为全国法定货币,其中心区基本上是在大中原。在中原周边国家,除了燕、中山、齐、楚诸国之外,没有其他国家有铸币的记载。例如吴国、越国等曾经是在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国家,但是他们从建国到灭亡一直没有铸币出现,始终在使用实物货币和称量货币。

关于各国钱币的具体情况,据蔡运章先生的研究作以简单的介绍:

周王室钱币: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河南洛阳)后,国力日趋衰微,{zh1}成为一般的诸侯国。春秋初期王畿疆域西控崤函,东扼虎牢,北有河内,南达宛、吕。到东周灭亡前,它控制的地域,只有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县、孟津、新安等县间地。自春秋初期到战国中期,周王畿内主要铸行平肩弧足、钱面多铸单字的空首布,《国语·周语下》所记载的周景王“铸大钱”正是这类钱币。到战国中晚期,除了使用黄金、白银称量货币外,受三晋货币制度的影响,开始铸行“周是”、“王氏”、“东周”等平裆、方足、平首小布。后受魏国圆钱制度的影响,铸造少量的“安臧”、“东周”、“西周”等圆钱。此类钱币,从1948年以来,先后在河南孟津、宜阳、新安、伊川、洛阳、巩县、偃师、登封、渑池等地屡有出土,反映了它流通的主要地区。

魏国钱币:魏国的疆域,西起陕西东部,东至山东西端,北有山西、河北南部,南达河南中部,全境与秦、韩、赵、卫、楚、齐等国相邻。国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是诸侯中最早进行变法的国家,政治比较先进,经济发展很快。在战国中早期,魏国主要铸行弧裆方足、面铸地名和钱币单位“釿”的平首布,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制,如“安邑二釿”、“晋阳一釿”、“阴晋半釿”等20余种。战国中期,魏国开始铸行圆形圆孔、面纪地名或有钱币单位“釿”的圆钱,有“共”、“垣”、“黍垣一釿”等10种。有“一釿”和“半釿”两种币制。到战国晚期,魏国又铸造流通于三晋、两周、燕等地的平裆方足平首小布,币文有“奇氏”、“莆子”等20余种。同时还使用磨背式无文铜贝和称量货币。特别是创铸的圆钱,很快推广到周、秦、赵、齐等国。魏国钱币,建国后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多有出土。

韩国钱币:韩国疆域西自崤函,东达豫中,北至晋南,南达宛、吕,全境把周包围其中,与秦、魏、赵、楚、宋等交界。国都原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公元前424年迁都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韩景侯时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遂迁都于郑(今河南新郑)。战国早中期,继承晋国斜肩空首布制度,主要铸行面文为”▲川釿”、“庐氏”、“武”等布币。在宜阳韩国故城周围此类币屡有出土,有一次出土竟达1800余枚。还有一种首成锐角、面文为“庐氏金涅”、“金涅”、“▲”等异形平首布。战国中期,韩国大量的铸造流通于三晋、两周等地的平裆、方足平首小布,字文有“屯留”、“阳城”等20余种。

赵国钱币:赵国疆域西自今陕西东北,东达山东西部,北至山西的中、北部及河北南部,南至河南北部。全境西接韩、魏,东邻齐界,北与林胡、,东北与燕国相邻,南与魏、卫、韩交错。国都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公元前425年赵献侯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又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的钱币有尖足平首布、圆足平首布、三孔平首布、平裆方足平首布、直刀和圆钱等六种类型。有“”、“半”两种币制。战国晚期,以“朱”、“两”为单位。平襠方足平首布共40余种。受魏国货币制度的影响,也铸行圜钱,圆形、圆孔,面文仅纪地名,不纪货币单位。

齐国钱币:齐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它的疆域主要在山东的中、北部和河北的东南部,全境东临海,西临赵、卫,北与燕接壤,南与赵、鲁、楚等国交界。国都在临淄(今山东临淄北)。西周至春秋早期,齐国使用实物货币,如:贝化、布帛、青铜称量货币和实物刀削等。春秋中期开始铸行“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之法化”等刀币。“法化”为标准货币之义。战国以降,田氏代齐,币之面文变为“齐建(造)邦▲法化”、“齐法化”。公元前284年,燕军占领齐地后,曾一度在莒地铸行小型“燕莒刀”,或“莒燕刀”。战国晚期,齐国铸行圆形方孔的“賹化”、“賹四化”、“賹六化”圜钱,“賹”为钱名,“化”为货币单位。

燕国钱币:燕国是周初姬姓分封国。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其统治中心地域在燕山以南至保定一带。建国蓟(今北京西南)。战国时期,其疆域据《战国策·燕策一》说:“东有朝鲜、遼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为下都。春秋时期铸行尖首刀,春秋晚期至战国末期铸行“▲”刀。齐、赵、中山诸国也仿铸燕国“▲刀”。燕国刀币也在布币区域流通。战国中期以后,燕国也仿铸赵国的布币和铸行圜钱。

秦国钱币:秦国的疆域西至甘肃东部,东达黄河沿岸。全境西与绵、乌氏诸戎交界,东与魏、韩、大荔之戎接壤,北与义渠、朐衍等戎为邻,南与楚、蜀相接。初都雍(今陕西凤翔县东),秦灵公迁都涇阳(今陕西涇阳县西北),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富平县东南),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一直以布帛为本位货币,云梦秦简《金布律》说:“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秦国在经济活动中,都是以“布”为单位进行核算。一布长8尺,宽2.5尺。同时,秦国还使用称量货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惠文王“立二年,初行钱。”《六国年表》说: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天子贺行钱。”这是说秦国从这时开始铸钱。秦国铸行的圜钱有“一珠重一两·十二”、“一珠重一两·十四”、“半▲”、“两▲”、“半两”等,其特点是“朱”、“两”为单位。“半两”钱圆形方空,大小适宜,携带方便,{zh1}以它独特的优势,淘汰了其他钱币,在流通领域独领风骚。

楚国钱币:楚国疆域西到川东,东至海滨,北起豫中、鲁南。南达湘北、洞庭。全境北接秦、韩、魏、齐,南与百越相邻,西与巴国交界。楚国初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境),楚文王始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公元前504年迁都于鄀(今湖北宜城县东南),公元前278年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春秋中期至战国末期,楚国铸行的货币主要是“蚁鼻钱”,是仿真贝形状的青铜铸币,面文有▲、▲、君、全、行、▲、贝等。这类钱币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多有出土。与“蚁鼻钱”流通的同时,还铸行黄金和白银称量货币。黄金称量货币有金板和金饼两种,面▲“郢爰”、“陈爰”、“鄟▲”、“▲”、“鑪”、“垂丘”等印记,每印一小方块,由若干小方块构成一大方块,在使用时便于切割。这类货币在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均有出土。金饼是圆饼形黄金铸块,出土较少。白银称量货币发现的主要是银铲币,如1974年在河南扶沟出土的,其形状酷似农具铜铲,均为短銎、平肩、平足,铸行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还有银饼、银“郢爰”、银“蚁鼻钱”等。战国中晚期,楚国受三晋平首布的影响,还流通有一种平襠、方足、平首布,大型者面文“桡比當▲”,背文“十货”;小型者面文“四比”,背文“當▲”。“蚁鼻钱”是楚国流通最广泛的货币。

中山国钱币:其疆域北达徐水、新安,南抵高邑、冀县以南,西临太行山,东到▲县,巨县。曾建都灵寿(今河北平山灵寿故城)。约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中山国仿铸燕国尖首刀,通常使用赵国的耸肩尖足布和燕国的尖首刀和“▲刀”作流通货币,后来也仿铸此类货币。春秋至战国晚期的中山国墓葬中,发现有金贝和银贝,它应是当时在贵族中使用的货贝。(以上参阅《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中华书局,1995年。)从以上介绍的情况看,燕、中山和齐国其铸钱不在中原,其余周、晋、韩、赵、魏和秦均在中原铸钱,其流通地域主要也在中原。关于楚国铸钱早期不在中原,后来在淮阳建都,其“陈爰”便是在中原境内铸造。楚国货币如“蚁鼻钱”和“郢爰”金板,在河南的信阳、驻马店、周口、商丘、漯河、平顶山、南阳等地都有出土,说明当时中原也是楚币流通的区域。这就充分说明在先秦时,中原就是钱币铸造和流通的中心。

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时期,中国的铸币主要是“半两”和“五铢”两种,它是中国封建社会青铜铸币基本币形和重量,对世界东方钱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半两”钱,最早铸造于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宣布废除刀、布等钱币,以“半两”钱为全国统{yl}通的货币。汉朝建立后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行“五铢”钱之前,沿袭秦制仍铸“半两”钱,但钱币减重。汉“半两”很快在全国流通。1990年,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出土“半两”钱达250余万枚,除个别战国“賹化“、秦“半两”和汉“八铢半两”外,几乎全为西汉各种“半两”。除铜“半两”外,还发现有少量铁“半两”和铅“半两”。

“五铢”钱,铸行于西汉元狩五年(前118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前后延续了739年。由于时间跨度长,朝代更替多,版别种类复杂,钱币数量较大。西汉“五铢”制作精致,东汉“五铢”钱则较粗劣。西汉初铸“五铢”,中央并未统一铸造,令诸郡国铸之。王莽以后至东汉,私人铸钱之风不能禁止,因此在各地多有东汉“五铢”钱范出土,特别是河南境内,在郑州、洛阳、南阳、平顶山、驻马店等地区,都先后发现有铜、陶、石等质的东汉“五铢”钱范。钱范的出土是铸钱作坊的存在的铁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就全国来说,钱币经济处衰落和混乱时期。但是曹魏、西晋及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等王朝相继在中原建都,钱币铸造和流通还有一定地发展。如三国时期,吴、蜀铸行虚值大钱,但曹魏实行“五铢”钱制。西晋、北魏建都洛阳仍铸“五铢”钱。南北朝时期南北对立严重,经济交往受到阻碍,南方货币很少流通到北方,北方货币也很少流通到南方,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统治区流通。隋王朝统一了中国,建都洛阳,当时流通全国的货币主要是隋“五铢”。隋“五铢”的币材主要是铜质,也发现有用铅铸“五铢”。在隋代“五铢”钱完成了历史使命,进入唐代出现了新的钱币。

王莽钱:王莽从摄政二年(7年)到天凤元年(14年),先后在长安国都进行四次币制改革,铸行的有“大泉五十”、“契刀五百”、“货泉”、“货布”等各类钱币。这类钱币在河南境内有大量的出土。特别是在南阳、濮阳、平顶山、开封、洛阳、驻马店、安阳、郑州等地都先后出土了铜、石、陶制的王莽钱范。

唐宋钱币。中原地区是唐王朝和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这时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到鼎盛时期,货币制度得到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唐代的钱币主要是“开元通宝”。开元钱中有会昌开元、月痕开元、小径开元。除了“开元通宝”铜钱外,还有少量的铅钱、铁钱,以及鎏金和非正式流通的银币。唐代中期以后,银铤、银饼也进入流通领域。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铸行“乾封泉宝”铜钱,乾元元年,(758年)始,唐肃宗铸“乾元重宝”铜钱,但其主流货币一直是“开元通宝”。唐代的钱币在全国各地均有出土,但出土最多的仍是中原地区。安史之乱,史思明在洛阳铸行“得一元宝”和“顺天元宝”钱。从这类钱币出土情况来看,是以洛阳为中心,流通到河南濮阳、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地。

五代十国的钱币:这时中国处于分裂局面,梁、晋、汉、周诸政权相继建都开封,后梁、后唐、后晋又建都洛阳,流通货币多沿唐“开元通宝”,并铸有少量的新币,如“天福元宝”、“汉元通宝”、“周元通宝”等,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其他十国中的前蜀铸行的“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乾德元宝”、“咸康元宝”和后蜀铸行的“广政通宝”,南唐铸行的“开元通宝”、“唐国通宝”等,在中原地区均有出土。

宋金钱币:两宋钱币的铸造工艺和数量、钱币的钱文书体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宋钱的名称有百余种之多,其币值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当二十、当百等多种。钱文的书法有篆、隶、真、行、草等书体俱全。刘森先生对在河南出土的宋和金钱币情况总结为六个特点:(1)出土量大。据不xx统计,河南出土的宋代钱币至少有数万公斤,达数千万枚以上。其中北宋钱约占出土总数的80%以上。(2)出土地点多。在河南100多个县中,几乎每县都有宋钱出土。据对出土资料的初步统计,河南境内出土宋钱的地点,至少要在3000处以上。(3)出土铜钱种类多。特别是北宋铜钱的种类之多,几乎每种钱文、书体、折值不同的北宋铜钱都有出土。南宋端平(1234-1236)以前的各种铜钱也有发现。(4)铁钱出土量和出土地点较少。因北宋时期河南不行铁钱,故北宋铁钱一般仅出土于豫西与陕西交界处。(5)金朝钱币的出土,多伴随北宋钱币,且一般为窖藏出土,多见有金代的“正隆元宝”和“大定通宝”。(6)南宋钱的出土,一般仅见于豫南地区,且以光宗(1190-1194)以前的钱较多,这种情况应该是南宋在淮南推行铁钱,禁止铜钱流入江北所致。

另外,宋金银铤也是一种广为使用的货币,在河南洛阳、南阳、开封、信阳、驻马店等地均有出土。北宋建都开封,创造了世界最早的纸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辽、西夏钱币:在两宋时期,辽、西夏与金一样,大量使用宋钱。自己有少量铸币,也有少量流入中原,如在河南发现的辽钱有“重熙通宝”、“清宁通宝”、“大康通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等。发现的西夏钱有“天盛元宝”。

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钱币,虽然均有出土和传世,但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钱币的铸造和流通的中心不在中原。(以上的资料均参阅刘森《河南出土钱币丛书》总论,中华书局,2003年)

中原是钱币铸造的中心,以洛阳一地为例,据文献记载的铸钱历史最早可上溯到东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年)的周景王铸大钱。两汉、魏晋、北朝时期,先后铸行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郡国“五铢”、莽钱、建武“五铢”、四出“五铢”、董卓“五铢”、曹魏“五铢”、北魏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等。北魏时期,曾于洛阳设铸钱都将长史一职,负责钱币铸造方面的事务。隋炀帝大业年间,在东都洛阳皇城内设置东、西钱坊,与百官署地位相当。隋代钱坊的设置,一方面是南北朝以来铸钱机构署的继承,另一方面也为唐代钱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武德四年(621年),在洛阳设置钱监,铸行“开元通宝“。安史之乱时期,史司明在东都铸造“得壹元宝”、“顺天元宝”。唐武宗会昌年间,在洛州监铸行“会昌开元”钱,背川上有一“洛”字。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于西京洛阳城北40里置阜财监,铸造铜钱。元丰三年(1080年),阜财监的钱币铸造量达到20万贯。除了文献记载外,在洛阳汉河南县城遗址内,经考古发掘的西汉铸钱遗址3处,应属西汉河南郡铸钱作坊。其中两处是文景时期的铸钱遗址,是目前我国经考古发掘年代最早的汉代铸钱遗址,对研究西汉初期的铸钱历史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洛阳地区出土的周秦汉莽钱范,时代绵连,种类丰富。特别是东周王城遗址区内,出土有平肩空手布范、文信钱范、西汉“半两”荚钱范、八铢“半两”范、文帝四铢“半两”范、武帝四铢“半两”范、郡国“五铢”范和新莽“大泉五十范”等。范材有陶、石、铜3种,范分母范、子范两类。其中,东周“安臧”平肩空首布陶范、“文信”钱石范均属孤品。“(范振安、霍宏伟《洛阳泉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文献记载在洛阳铸钱连绵不断,科学的考古发掘明确了各类钱范的出土时间、出土地点、地层叠压关系和伴出物等,文献与考古结合起来看,洛阳的确是历代王朝铸钱的中心之一,虽然在大中原它的铸钱伙伴还很多,但是不能忽视它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中原地区是古代钱币铸造和流通的中心_刘玉娥教授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