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科学性、严密性较强,并且有一定的实用性。但由于多种原因,生物学没有像其他基础学科一样受到重视,所以学生对生物学存在肤浅的认识,认为生物就是一门记忆的学科,在学习上往往浅尝即止。因此,在学习生物学概念或名称时,常常出现错误。现将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于区分的概念归纳如下,以帮助学生学习。 一、“多一字与少一字”含义不同 1.核苷酸——核酸 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嘌呤或嘧啶)、一分子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与一分子磷酸,所组成的化合物,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包括脱氧核糖很酸(即DNA,双链)和核糖核酸(即RNA,单链)两类。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原生质层——原生质 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是一层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是发生渗透吸水和渗透失水的条件之一。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 原生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是指细胞内具有生命的物质。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团原生质。一个植物细胞,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细胞壁后得到的也是一团原生质。 3. 生长素和生长xx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xx,是科学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一种有机酸。主要在是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产生。分布的范围很广,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很少。其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促进枝条生根、发芽、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还表现出两重性——一般来说,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生长xx,是一种动物xx,其成分是一种蛋白质。是由动物的内分泌腺(垂体)分泌的一种xx,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液流向全身。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只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此外还能影响动物的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4. 细胞液和细胞内液 细胞液,是指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其中含有生物碱、色素、无机盐、蛋白质等物质,对细胞的内环境起着调节作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以维持膨胀状态。 细胞内液,是指动物体液中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相对于细胞外液而言。它是细胞中进行各种化学反应的场所。 5、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 叶绿体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叶黄素(呈黄色)。其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统称为叶绿素,含量约占总量的3/4。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统称为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总量的1/4。 6.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获得,生来就有的,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它指人和动物共有的一些反射活动,其反射弧由种族遗传因素所决定,是生来就有的一些比较简单、固定的反射弧,其反射中枢大都位于xxxx系统的较低级部位,因而是较低级的神经调节方式。如排尿反射、膝跳反射、搔扒反射、吮吸反射等。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它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如海豚表演、鹦鹉学舌、望梅止渴等。 二、“顺序颠倒”含义不同 1. 脂类和类脂 脂类(也称脂质),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类脂是脂类的一种。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而类脂概念范围小。高中阶段我们主要学习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2. 胚囊和囊胚 胚囊是被子植物的雌配子体,位于胚珠的中心部位,它是伴随着胚珠的发育而逐渐形成的,即由胚囊母细胞(又叫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胚囊。胚囊经有丝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二个助细胞,三个反足细胞和两个极核。囊胚是动物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位于卵裂期后,一般受精卵经六次分裂形成囊胚,细胞间出现较明显的腔叫囊胚腔。囊胚期无胚层出现,也无细胞分化。其后是原肠胚期。 三、“一字之差” 含义不同 1. 极核和极体 极核,是被子植物胚囊中的细胞。胚珠开始突起形成珠被时,靠近珠孔一端出现一个孢原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细胞,靠近珠孔的叫覆盖细胞,以后消失,内面的叫造孢细胞。造孢细胞长大形成胚囊母细胞,胚囊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细胞,靠近珠孔的3个细胞消失,内面的1个细胞长大形成单核胚囊,单核胚囊的细胞核经3次有丝分裂形成8核胚囊。靠近珠孔的3个核发育成3个细胞(1个卵细胞、2个助细胞),相对的3个细胞叫反足细胞。中间的两个核叫极核,多数植物受精前两个极核融为一个细胞(叫中央细胞)。所以有成熟的胚囊中有“7个细胞8个核”的说法。 极体,是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dy}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细胞和一个小细胞。小的细胞叫{dy}极体,大的细胞叫次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也形成一个大细胞和一个小细胞,大的叫卵细胞,小的叫第二极体。与此同时{dy}极体也分裂形成两个极体。不久,3个极体都退化消失。 2. 胚孔和珠孔 胚孔,是动物胚的发育过程中,原肠胚期所具有的结构。是由植物半球细胞内陷形成原肠腔时,留下的孔道。它最终发育成动物体的肛门。 珠孔,是位于植物雌蕊的子房中,胚珠上,是花粉粒萌发的花粉管进入到胚珠的孔道。目的是让花粉管内的两个精子,进入到胚珠中进行双受精。 3. 种群和群落 从概念的内涵上看,种群和群落都是许多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强调是同种生物在特定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而群落是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虽然都是生物群体,但这两个群体是不同的生物群体。如一个水库里的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而水库里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 4. 胰腺和胰岛 胰腺,简称胰,位于十二肠附近,它可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内分泌部是由胰岛构成,属无管腺,分泌物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直接排入腺细胞之间的xxxx内,进入血液。有调节糖类代谢的作用。外分泌部属于有管腺,分泌物是胰液(含多种消化酶),进入消化道,有消化三大有机物的作用。课本中所讲的胰腺特指的是胰腺外分泌部。 四、“读音相似”含义不同 “子叶”并非“叶” 子叶是种子结构之一,双子叶植物种子中,子叶富含营养,供种子萌发时使用。单子叶植物种子中,虽然子叶中不含营养,但能从胚乳中“夺取”营养,供种子萌发使用。植物体的叶是由胚芽发育,而不是子叶发育。 五、“俗语与生物学术语” 含义不同 1. 人们常说的学习上的“竞争”,工作上的“竞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竞赛、比赛。而生物学上的“竞争”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为争夺食物(或营养)、处所等而发生的斗争。 2. 人们常说的大鱼“捕食”小鱼,是种内斗争,而生物学上的“捕食”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3. 人们常说的工作、学习太紧张,不能“适应”。不能理解为:人类就不“适应”环境。应该说,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一定时期内是“适应”环境的,否则已经淘汰了。 六、较容易混淆的概念 1.本能和非条件反射 动物的非条件反射和本能都是先天具有的能力。但非条件反射只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对环境变化产生的躯体局部动作反应。一种非条件反射一般不能形成动物的本能行为;本能要比非条件反射复杂的多,一种本能行为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通过一系列顺序性的非条件反射形成的,当然动物的本能行为有些还要受xx的影响。 2. 后天性行为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动物在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而后天性行为是在后天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上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变化作出有规律、有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动物的许多生活经验是在多次条件反射基础上获得的,学习过程也包含着复杂的条件反射,所以,正象不能简单地把本能和非条件反射等同一样,也不能把后天性行为简单等同于条件反射。一种后天性行为往往包括着多种条件反射的活动。动物越是高等,它的神经系统越复杂,条件也越复杂,运动能力及印随、模仿等学习能力也随之增强,再加之以往的生活经验,越容易形成更复杂的、更高级的后天性行为,提高适应复杂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人们把黑猩猩爱吃的香蕉挂在高处,黑猩猩徒手拿不到的,但是,它能把几个木箱堆叠放在一起,然后爬到木箱顶上拿到原来拿不到的香蕉。 3.生殖和繁殖 生殖是延续种系的重要生命活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高等动物和人的生殖过程包括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交配、受精、着床、妊娠、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等环节。而繁殖包括性器官的成熟、筑巢、占区、示爱、交配等。因此,生殖的范围小,繁殖的范围大。 4.生长和发育 生长是指生物体体积增大的过程。它包括细胞数目的增多和体积增大两个方面。发育则是指生物体发生、发展、壮大、成熟的过程,即指从受精卵开始,经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的形成,直到发育成为成熟的个体的过程。生长和发育总是相伴同行、相辅相成的。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是生长的起点,它们是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 综上所述,是在高中阶段一些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名称。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进行区分讲解,正确引导,使学生慢慢体会生物学有自己的语言,它的语言门具有语文语言的生动性,数学语言的严密逻辑性。这样,学生在初次接触的时候就有一个准确的、整体的认识,那么学生就较容易掌握,而且能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大范围的概念,不会造成思维的局限,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的严密性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