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简介:1998年6月——在每年人类释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中,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其中最危险的高毒污染物质,可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严重的可导致动物以及人类的死亡、疾病、畸形儿。POPs的特殊影响还包括癌症、过敏、超敏感、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伤害等。其中一些POPs还可通过改变xxx引起内分泌失调而破坏生殖与免疫系统,它们不仅危害暴露于POPs的个体,而且对他们的后代也有影响。POPs还具有发展性与致癌性的特征。
这些高度稳定的化合物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通过一种叫做“蝗虫作用”的过程在全球循环。POPs在世界上某个地区的释放可以通过(通常为季节性的)重复的蒸发和沉积的过程在大气中传播,到达远离源地的区域。
另外,POPs可通过生物富集过程在生物体内聚集。虽然POPs不溶于水,但极易被脂肪组织吸收而放大到原始值的7万倍。鱼类、猛禽、哺乳动物、以及人类等由于处于食物链顶端,所以会大量吸收POPs。POPs物质会随着动物的迁徙而迁移。通过上述两个过程,POPs物质可在远离主要源地千里之外的生活在北极等地区的人类与动物体内发现。
POPs不仅用作杀虫剂和在工业中大量 消耗,而且还在不同的工业工程中作为副产品而产生。以下是被公认为急需采取行动解决的12种POPs:
·艾氏剂
·氯丹
·DDT
·狄氏剂
·二恶英
·异狄氏剂
·呋喃
·七氯
·六氯化苯
·灭蚁灵
·多氯联苯
·毒沙芬
艾氏剂—艾氏剂是一种应用于土壤中,用于杀死白蚁、蝗虫、玉米食虫及其它害虫的杀虫剂,它对鸟类、鱼类和人都有致命危害。例如, 在德克萨斯海湾,成千上万的海鸟、水禽及雀形目鸟类死于食用了经过喷洒艾氏剂的水稻或食用过这种水稻的动物。对于成年人来说,致命剂量为5克。通过食用奶制品与肉类,人类是艾氏剂最为严重的受害者。在印度的研究表明平均每人每天艾氏剂及其副产品狄氏剂的摄入量约为19微克。目前,艾氏剂已在许多国家被禁止或受到严格控制。
氯丹—氯丹是一种广泛用于农业作物和控制白蚁等的广谱杀虫剂,可在土壤中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半衰期长达一年。氯丹对鱼类及鸟类的影响因不同种类而有所不同,实验表明它可杀死野鸭、鹑与粉虾。氯丹可能影响人类免疫系统,被归为一种可能的致癌物质。氯丹对于人类的影响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在美国和日本,氯丹也在居民的室内空气中被发现。目前,氯丹已在许多国家被禁止或严格控制使用。
DDT—DDT可能是POPs中最为声名狼藉的一种,二战期间曾在xx与平民中广泛用于防止疟疾、伤寒及其它由昆虫传染的疾病。二战之后,DDT仍被继续用于控制疾病并在多种农业作物中广泛使用,特别是棉花作物。其稳定性、持续性(50%可在土壤中残留10至15年)以及广泛的应用意味着DDT的残留物在世界各地都可能发现。现在DDT残留物甚至已在北极地区被发现。
目前,DDT毒性影响最显著的是鸟类蛋壳变薄,特别是食肉类猛禽。由于DDT对鸟类数量的影响,70年代DDT在许多国家都被禁止。DDT在34个国家禁止使用,另外34个国家严格控制使用。尽管如此,在世界各地的食品中都曾发现含有DDT。虽然在过去的20年间,其残留物在驯养动物中已呈现出直线下降,但食物中所含DDT仍为{zd0}的危害源。DDT对人类的短期影响已被控制,但其对人类的长期暴露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影响。DDT已在母乳中发现,对婴儿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狄氏剂主要用于控制白蚁及纺织品害虫,同时也用于控制昆虫引起的疾病以及农作物土壤中的昆虫,半衰期为5年。由于艾氏剂可很快转化为狄氏剂,因此,狄氏剂在环境中的实际含量比其表现的单独使用量要高。狄氏剂对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有很大毒性,特别是对蛙类的影响,少量的暴露就可在蛙类胚胎内造成脊柱畸形。狄氏剂残留物已在空气、水源、土壤、鱼类、鸟类、哺乳动物包括人体内发现。食物是其暴露的主要载体,如在美国,狄氏剂是一项巴氏xx法牛奶xx调查中发现的第二种常用杀虫剂。
二恶英—这类化学物质是由于不xx燃烧,生产杀虫剂和其它氯化物时产生的。它们主要是在燃烧医用垃圾、城市垃圾、有毒废物、汽车尾气、泥炭、煤、木头时排放的。在75中不同的二恶英中,7种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有种二恶英在初次暴露后可持续存在10至12年。二恶英对人类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包括免疫系统和酶的紊乱以及氯xx的产生。同时,它们也被认为是致癌物质。动物实验表明,二恶英对动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包括畸形幼体及死胎的增加。暴露于这些物质的鱼类会在短期内死亡。食物(特别是肉类)是人类受危害的主要来源。
异狄氏剂--这种杀虫剂用于喷洒在棉花和谷物等农作物的叶子上,同时也用于控制老鼠和野鼠等啮齿类动物。动物可以对异狄氏剂进行代谢,因此它不会像其它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一样在脂肪组织内聚集。它的半衰期很长,可在土壤中持续存在12年。另外,异狄氏剂对鱼类是巨毒物质,如果红鲈幼鱼暴露在大剂量异狄氏剂的水中,会导致提前孵化并在9天内死亡。尽管异狄氏剂目前估计人类的摄入量在世界卫生机构认定的安全标准之内,但仍然对人类产生危害,危害途径主要是通过食物,。
呋喃类—这类化合物是在生产二恶英及多氯联苯时产生的。它们可在垃圾焚烧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中发现。呋喃类化合物结构上近似于二恶英,毒性也相似。135种呋喃的毒性各不相同。呋喃在环境中存留时间长,被认为是可能致癌的物质。食品,特别是动物食品,是人类主要的污染源,母乳喂养的婴儿体内也发现有呋喃。
七氯—七氯主要用于杀死土壤中的昆虫和白蚁,也广泛用于杀死棉花害虫、蝗虫、农作物害虫及携带疟疾的蚊子。七氯被认为是导致一些鸟类数量减少的原因,这些鸟类包括加拿大鹅和美国哥伦比亚流域的美洲鹰等。尽管用来处理种子的七氯用量低于推荐的使用剂量,加拿大鹅还是由于食用了经七氯处理过的种子而死亡,,这说明使用可靠的七氯剂量也会导致野生动物的死亡。实验证明高剂量的七氯对水貂、老鼠与野兔起到致命作用,低剂量的摄入可导致行为改变和生殖能力降低。七氯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的致癌物质,已在20多个国家被禁止或严格控制。食物是人类受到暴露危害的主要源。在美国与澳大利亚,牛的血液中已检验出七氯的残留物。
六氯化苯(HCB)—六氯化苯最早于1945年用于种子处理,HCB可用于杀死影响农作物根部的xx,也广泛用于控制小麦黑穗病。HCB也是某些工业化学品的副产品和一些杀虫剂中的杂质。1954年至1959年间,东土耳其的居民在食用经HCB处理过的种子生长的谷物,出现了皮肤光敏感、疝气、体虚等症状,许多人出现了称为卟啉病的新陈代谢紊乱症状,并有14%的人死亡。通过胎盘与母乳,母亲也会把HCB传染给婴儿。大剂量的HCB摄入对一些动物是致命的,小剂量的摄入可影响生殖能力。目前,在所有的食品种类中都发现有HCB存在。在西班牙的一次肉类食品调查研究中发现所有的样品都含有HCB。在印度,平均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HCB量为0.13微克。
灭蚁灵—这种杀虫剂主要用于控制红蚁,也曾用于控制其它类型的蚂蚁和白蚁。它还可在塑料、橡胶及电子产品中用作火焰延缓剂。灭蚁灵的直接暴露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但动物实验表明,它可能是一种致癌物质。经研究灭蚁灵对数种植物、鱼类及甲壳类具有毒性。同时,它是一种持续性强、极为稳定的杀虫剂,其半衰期长达10年。人类受灭蚁灵危害的途径主要是食物,特别是肉类、鱼类及野味。
多氯联苯类(PCBs)—这类化合物用于工业中液体载热剂,电子变压器、电容器、涂料添加剂、无碳复印纸及塑料等。在209种不同的PCB中,13种具有二恶英的毒性。它们在环境的持续性取决于氯化的程度,其半衰期从10天至一年半不等。PCB对鱼类具有毒性,在大剂量时可导致死亡,小剂量时可导致产卵失败。研究表明,PCBs也可导致多种野生动物生殖能力和免疫系统受损,例如海豹与水貂等。
人类可以通过食品污染的途径受到PCBs的影响。日本和台湾分别于1968年和1979年由于米糠油受到PCB污染的影响, 曾导致指甲、黏膜色素沉着,眼睑浮肿,同时伴随疲劳、恶心与呕吐等疾病症状。台湾在这事件发生之后,由于PCBs在母亲体内的持续存在,儿童在7岁后表现出发育迟缓与行为障碍。同样在美国,由于母亲食用了密歇根湖内受污染的鱼,儿童也表现出了短期性记忆功能障碍。PCBs同时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并被列为可能的致癌物质。
毒沙芬--这种杀虫剂用于棉花、谷物、水果、坚果和蔬菜,也用于控制家畜所寄生的扁虱和螨虫。毒沙芬在1975年曾是美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杀虫剂。多达50%的毒沙芬可在土壤中持续存在12年。食物是人类受到暴露危害最主要的源,而直接暴露对人类的毒性并不大。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毒沙芬已被列为一种可能的致癌物质。它对鱼类有很大的毒性。鲑鱼暴露在毒沙芬中90天后可导致体重减轻46%以及鱼卵发育能力下降, 长期暴露在0.5微克/升浓度的水中, 其卵的发育能力将降至0。目前,已有37个国家禁止使用毒沙芬,11个国家严格限制其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