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何方——记《十月围城》

一直说要去看十月围城的,但是几次都没有勇气踏入电影院。看片花的时候心情就很沉重,几分钟的片花里,基调永远是暗色的,血与泪交织着让人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单单是看到阿四(谢霆锋)的那张脸,双眼噙满了泪水,想哭却憋着不让眼泪落下来。隐忍、痛苦、无奈、倔强、坚定、执着,全部在那双眼睛里。于是当时旋即改变了主意去看别的电影。也许是我懦弱,不敢面对这样的剧情。当初去看风声的时候,在电影院里憋了很久,到了结尾还是哭了出来。

不过这次在家里自己看的时候,两个小时十一分钟。从头哭到尾,一共十四次。

故事发生在1906年,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准备筹划革命,清廷接到消息,在前四天就部署了刺杀。然而革命党也同时接到了消息,开始组织保护行动。众位义士保护的,是孙中山和他与各省革命{lx}开会的一个小时。陈少白(梁家辉)说:这一个小时的时间,是我们四万万同胞的希望。

从一开始,我们就已经明白。孙文不会死,但是保护他的人,必死。

李玉堂(王学圻)是个商人,同样是陈少白的朋友。他与革命党人的关系若即若离保持安全的距离。陈少白总是鼓动着李玉堂:“革命之火快要成燎原之势了。到时候整个中国都会地动山摇,一个崭新的世界快要来了。玉堂你想想看,这么伟大的行动发源在这里,而你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啊。”李玉堂冷着脸,只是淡淡地问道:“多少。”他们相识至今,李玉堂对于陈少白投身革命并不反对,却坚决只出钱不出力。按他的话说,他只是个商人。

陈少白又去找了另一个人,戏班班主(任达华),几年前他参加了八国联军却被朝廷认为叛军追杀至今,原先从天津带来的三百弟兄,至今只余三十。陈少白的到来,让他很是振奋。三十余人抱着雪耻的决心,誓与朝廷派来的阎孝国(胡军)殊死一战。戏班班主的女儿方红(李宇春)此时出现了,虎头虎脑灰不溜秋的样子,愤怒任性,她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东躲西藏至今,不回家。班主隐忍着已然泛红的眼睛,欲言又止地盯着怨怼的女儿,{zh1}只是这样说:“跑,是为了回家。回到天津老家就不再跑了。”那时他的心情是忐忑的,这辈子,是否还能回去。对于女儿,除了歉疚还是歉疚。保护她的{wy}方式,就是让她什么也不知道,不要卷进这场腥风血雨之中。就好像李玉堂对于儿子李重光(王柏杰)那样。李玉堂当初发现儿子参加示威游行活动,在一片混乱中撒着传单高喊:“支持孙先生!”的时候,他是多么的震惊。他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扬手欲打,然而重光却对他高喊“不做亡国奴!不做亡国奴!”这也许是乖巧的儿子{dy}次与他对抗,而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李玉堂的心里何尝不是激荡的,他何尝愿意逆来顺受,从之后警司(曾志伟)带人查封报社时李玉堂的怒斥中就可看出,他是一个中国人,同样铮铮铁骨的中国人。可是面对着{wy}的儿子,四十岁才得到的儿子,却不得不自私了。

李玉堂这样对陈少白说:“我是个商人,我的儿子也只能是个商人!”“我这把年纪了,是不是革命党我不在乎,可我儿子{jd1}不能是!”坚定的眼神带着对于朋友的怨怼,愤恨离开。

然而就在那晚,有了{dy}次的牺牲。沈重阳(甄子丹)是个赌徒,为了钱一路跟踪陈少白,把他所有的行踪全部卖给了阎孝国。那天夜里,刺客们围剿了戏院。此时陈少白急匆匆地去找班主,可是已经晚了。刺客八方而来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班主此时{zx0}做的,是掩护住陈少白和女儿方红。他深知女儿的倔强,利落地将女儿打晕,裹进被单里,一根绳索缒下窗户,刚好木板轻轻倒下把她遮住。临危之际,尚有这样心思细密的安排,将军之有勇有谋可见一斑。随后这慈父转过身来面对敌人,放心地血战至死。那一夜,三十人全部被杀,陈少白失踪。方红醒来看见的只是父亲冷冰冰的身体,那双眼睛,还没有闭上。死不瞑目。她只发现父亲手中还紧紧握着敌人的一截小拇指。就如同《粉末》里唱的:你的无奈,我不明白,才不懂忍耐。蛮不讲理的小孩,对你的依赖,直到了你离开我才明白。一下子成熟,忘了怎样软弱。昨天的不满现在换成开阔……..

李玉堂此时失去了故友,才真正坚定了革命的信心。他对同仁们那番勉励的话,一字不漏俱是少白曾经劝告他的。他是在为故友完成心愿。

于是李玉堂费尽心思笼络义士,少林寺和尚王重阳(巴特尔),方红,车夫阿四(谢霆锋)还有乞丐刘郁白(黎明)。起初刘郁白一开场,就是穷困潦倒浑浑噩噩的破落乞丐,阿四与他相熟,每日给他一块大洋算是接济。其实刘郁白的身后也有着故事:爱上父亲的女人,使老父气死、恋人自尽,于是恣意作践自己,甘为乞丐,沉沦烟霞之乡。李玉堂侧眼看去半是怜悯半是计量。他花钱赎回李郁白的传家宝铁扇。李郁白很聪明地问道:“用什么来交换?”看清了这个世界,才知道没有白得的便宜。那双洞彻世事的清亮眼眸,不属于一个潦倒乞丐。

“去保护一个人。”李玉堂如此说道。

他对所有的义士都是这么说的,以至于义士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革命意识。为了不同的目的和心思,他们只知道是去保护一个人。至于是什么人。李玉堂是个骗子,无奈地成为了一个骗子。他明知明日一战,注定会血流成河,而这些人却全然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能在明日终结。也许这也许就是辛亥革命并不圆满成功的弊端,脱离了百姓的实际。明明参与了革命,却不知什么是革命。

于是当阿四略带羞涩地请求,等事情一过请他帮他去提亲,李玉堂想也不想就说,现在就去。阿四喜欢的阿纯,是照相馆老板的女儿,她总是很娴静地坐在窗边剪着照片。听见阿四的车铃人便回眸看来,四目相视温情骤生。后来李玉堂才看清,原来这个阿纯竟然是个瘸子。然而阿四看她的眼神依然如同看着一个下凡的仙女。那一瞬间,他的眼里含着隐忍的吃惊和伤痛。是旁人所无法明白描摹的。一张全家福,羞涩的阿纯欣喜的阿四还有一脸复杂的李玉堂。温情轻快的音乐之后,我看见的,是模糊不清的未来。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情撕开给人看,阿四的悲剧,从这难得的欢快场面中不言而喻。李玉堂认真地对老板说,以后我会把阿纯当作亲生女儿来看待,除了他自己,没人知道其中的真意。

李玉堂在隐瞒和欺骗中挣扎,但是依旧坚决。那夜,这个商人亲自下厨为他们做了一顿饭,而后沉默地站在一边看着欢声笑语的他们谈论着自己的将来。鲜明的对比,是时代所赋予的沉重。

陈少白忽然带着伤回来了,李玉堂惊喜的表情一闪即逝。可见他所承受的痛苦远远超过故友失而复得的快乐。陈少白带来的一个计划,给孙文找一个替身。所有人都知道,替身的下场除了牺牲再无其他。抽签的结果却是李重光,他一脸木然地缓缓举起了手中的签,似乎一时之间还来不及接受。但是很快,那张脸恢复了淡定震惊。在那一瞬,他就有了从容赴死的决心。可是陈少白却激动难耐,他大声质问:“这次不算!你们重新抽!”陈少白有他的原因,他答应过李玉堂,也答应过自己不能把重光卷进来。所有人都是如此,面对自己的亲人,那些大义往往就会有所偏差。

然而李重光的话却让人感动。他也许是这部片子里最最纯粹的革命者。“全中国都卷进去了,我能避免吗?”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反对封建旧礼教,宣扬人人平等。怎么能够因为他是李玉堂的儿子,他是独子就因此受到特殊待遇。“我不能死他们能吗?”重光冲着陈少白,这个他思想启老师的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论,让陈少白终于明白了,重光已然长大。他极力克制着自己死死盯着重光,颤抖地说着:“我过不了自己。” 最终妥协。那时重光与他对视,抱在一起开始哭泣。重光何尝不怕,他也只不过是个十七岁的少年,瘦弱的肩膀却背负了这样沉重的使命,任谁都无法全然坦然接受。

在这个夜晚,沈重阳过得也不平静。李玉堂的小妾,他曾经的妻子来找他,请求他保护李玉堂。对于这个八年共炕的妻子,沈重阳不会佯装着一脸冷漠。然而却得知,那个原先在李家见到的骑着木马的可爱的女孩是他的孩子时。难以抑制自己情感的沈重阳迅速转身手足无措之间开始剥花生往嘴里塞。他站在阳台上遥遥看着马车内女儿可爱的容颜,心中定是百味交杂。马车驶去,他却远远追过来,追近了马车脚步却又慢下来。眼睛紧紧盯着车内天真的女儿,却不敢说话不敢有动作,只是傻傻的跟着车小跑。车停下来,沈重阳欲伸手去抚摸她的脸,却猛然顿住了,他如今以怎样一个身份站在女儿的面前。告诉她,她的父亲是个赌徒是个走狗?女儿冲着他无邪地笑,他跟着笑着苦涩,却终究像个傻子一言不发地站在边上,直至他们走远,始终没有放任自己触摸她的脸庞。惊诧,喜悦,追悔……这一路,让他站在了正义的阵营里,多少有些牵强。却不妨碍赚足我的眼泪。

到了最最重要的{yt},孙中山回来了。所有人都翘首期待着,包括刺客们。肃杀中压抑而苍凉,众义士起程了。热闹的街道,叫卖的生意人来往的路人,没人注意这边的警戒。高处被敌人控制住,我暗敌明,危险重重,给人无处遁形的压迫。好似挑衅般,把报社里负责高处指挥的人从高楼扔下来。于是一触即发,飞箭如雨落。一路的鲜血一路的牺牲。记忆深刻的是王复明,一个卖臭豆腐又喜欢养些花花草草的少林和尚,他曾半是搭讪地跟方红说,这次终于可以回少林了。决战之时,巴特尔神将伸出有着总{gj}戒指的手,用投篮神功掷碎了一个又一个敌人的脑瓜。大块头有强生命力,被宵小围攻,身被数创,依然爬起再战。 最终他扳倒牌楼的柱子,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如《xx》中推倒神庙石柱与非利士人同归于尽的力士参孙。我始终记得他{zh1}的一句话,阿四喊他:臭豆腐!他大声回答:“我叫王复明!”我叫王复明!请你记得我,曾经是你忠实的伙伴。于是就算死去,便也是值得的。

李玉堂被骗了,这边已经到了白热化,他才整理着衣服喊人备车。我当时有点被雷到,这个策划人真是够糊涂的。其实是怀表被人动过了。他诧异地问道,谁动了我的怀表?答案不言而喻,是他的儿子李重光,那个孙文的替身。他不愿意父亲看见一直备受疼惜的儿子赴死。

按照计划,十点时孙文一行准备去看望孙母。然而在此之前,孙文就已与各省代表会谈,之后全部行程由重光代替。阿四作为孙文的车夫在此之前并不知情,直到在九点五十九分看见了少爷李重光。惊讶地泣不成声,这时候他才惊觉事情远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就如李重光所说,这是国家大事啊。

李重光苦笑地开始计时:“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到了十点,他就是孙文了。“原来我活了十七年,就是在等这一个小时。”重光面色凄凄,眼睛却是雪亮的。他明明也是害怕的,带着颤栗的。但是坚强地安慰着别人复杂的笑起来。

孙母的路上亦不太平,方红跟着杀父仇人一路到了火药房,发觉了他们要半路炸死孙文的阴谋后,方红冲到门外用九节鞭锁住房门,咬牙喃喃道:“爹,女儿不孝……”轰然巨响,玉石俱焚——为什么说是不孝?因老父千方百计护下爱女这一条性命,如今却转眼就要抛闪。可恨的不是不能活命,而是辜负了老父要自己活下去的苦心。

陈少白说,不管怎样都要撑这一个小时。这个“撑”,是用无数人的血肉铸就的。

孙母的角色虽然不多,却是个重头戏。重光等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到了孙宅,门外确实十余高手与刘郁白的对战。外面呼喝不止,阿四等人听那刀剑入肉的声音痛苦地捂着耳朵。而屋内孙母始终xx自若,端坐不动,{wy}的动作是轻轻握住了李重光的手,这一动作,让人心中一颤。爱子在腥风血雨中奔走,每分钟都有性命之虞,如今他就在这城中,却欲见一面而不得,这一别又不知何时能再见,慈母方寸间必是忧心如焚、愁肠百结,但她脸上一丝一毫也未表现出来。面前这个代替儿子孙文承担危险的孩子,浑身战抖,她握住他的手,用母亲的手掌,像握住自家子侄一般,握住他的手。轻声的问道:“多大了?”“十七了”“父母还好吗?”“父亲快六十了,母亲很早就去世了。”“谢谢你,也谢谢你的父亲。”重光与孙母的对话,简短却真挚,平淡而含情。

重光听到{zh1}一句,不知会怎样想。李玉堂这时终究追来,惊鸿一瞥却是儿子扮作孙文的样子上了车,李玉堂慌忙追出去,腿一软,在门槛上绊得跌了一跤——这一跤,跌尽了作为父亲的苍凉悲戚。

此时的刘郁白,已经只剩下{zh1}一口气了,纵使武功高强,却寡不敌众。昨日他沐浴、剃须,腌臜乞丐变回翩翩公子孙家门外的台阶上,他长发飘飘,两手背负背后,岩岩若孤松之独立,风姿有如天人。浴血喘息之际,最凶恶的敌人步步逼近。在他临死之前,幻觉里的含泪美人惊鸿一现,从容赴死的刘郁白坦然而舒心。他即将见到她。也算是…….最圆满的结局了。

{zh1}的大逃杀,敌我两方都是损伤惨重。角逐于阎孝国与阿四陈少白之间。阿四只是一介车夫,没有拳脚功夫却会死缠烂打,奇怪的是最初阎孝国被他困住并没有一次打死他,反而有种并不打算取他性命的意思,实在是后面见孙文的黄包车越来越远没了耐心才如此扭断了阿四的脖子。躺在血泊中的阿四,汗巾上还有用红线绣的“纯”字,猜想着这一定是阿纯自己缝上去的。记忆停留在阿四阿纯{zh1}一次的谈话。阿纯问他你知道明天要保护的人是谁吗?阿四摇摇头,只是满心满眼地盯着眼前深爱的女子,xx灿烂无知而无辜地笑着。如此美好,如此悲凉。

阿四没有阻挡阎孝国的脚步,他一路追着陈少白而去。中间虽有沈重阳舍身相撞,撞翻了他的马的插曲,却不影响他的脚步。在看着沈重阳尸体的时候,阎孝国有一瞬的驻足,而后狠厉坚定地追上去。陈少白对他的的评价是一介莽夫,而阎孝国却认为陈少白不过是书生造反。国家落在陈少白之类的手上,是没有明天的。其实我一直觉得,阎孝国并非是纯粹的反派。他的身上,有坚定不放弃的热血精神,也有莽夫的无知愚昧。更有种义和团消极排外的思想。想到了历史上的专业词语,扶清灭洋。

     陈少白怒斥他,亏你还是受过西式教育的人。而他嘲笑说道:正因如此,才知道洋人的狼子野心。他同样有一腔爱国热血,坚定执着不惜赴汤蹈火,却用在了报效清廷上。他口口声声喊着:“诛杀孙贼,报效朝廷”。在他的眼里,孙文才是危及国家安危的{zd0}反派。并且对此深信不疑。

{zh1}的长阶一战,真正的孙文已经安全离开。陈少白放心地说出了重光的真实身份。然而阎孝国仍然坚持杀死车内之人。不管那些嘶喊“他不是孙文!”、“重光快跑!”此时的阎孝国,已经失去了自我。自视甚高的他怎么可以接受自己这半日的杀戮都是没有价值的。刺死车中的重光之后,他在臆想中满足安慰地笑了:“孙贼已死,学生报国了”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我不知该恨还是该怜。我想,若是他是革命党派中的一员,其作为,单凭这一腔热血就可知恐怕不亚于任何人。

故事的{zh1},李玉堂踉跄赶来,木然地从车里拉出重光满是血迹的身体,抱着儿子的尸体痛哭起来。白发人送黑发人,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李玉堂紧抱着儿子的尸身号啕,只抬头用糊满热泪的眼睛看了陈少白一眼。那一眼,无尽的痛楚埋怨以及无奈的追悔。真正的悲痛是无力的,不仅无力言语,而且无力追究。

这样“撑”出来的一个小时,换得了辛亥革命的成功,xx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解救了四万万的同胞。孙文说:“何谓革命,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革命直痛苦。这痛苦,就是革命。”然而他们却用那一代的血肉造就了今日的幸福。

《粉末》{zh1}是这样写的“也许我浅薄,可不是泡沫。只要为你活过,我就不是粉末。”

是粉末还是永恒,今日得以见证。

洋洋洒洒六千余字,难尽心中波澜。以此谨记,珍惜今日美好时光,不负前人之心意。



郑重声明:资讯 【英魂何方——记《十月围城》】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