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他到底是干什么的?-远方的世界-搜狐博客

注:黑体字是鄙人的文笔,蓝色和红色分别是引用的文章。

今天,看了2篇文章,为了使大家看的明白,我把这2篇文章整合在一起。如下:

 

 

 在天涯经济论坛看到一篇引起网友热烈讨论的帖子――《一个留英学生眼中的郎咸平》,

    

     1,有关我的动机,我只能说作为一个学经济学的,研究产权,特别是自己国家的产权改革我认为再正常不过。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就是看不惯郎咸平欺骗国人,靠煽动民众,利用民众的善良和单纯发财的丑陋。
    
     2,我还是要强调,每个人都是自然人,目的是自身效用{zd0}化。{zh0}的制度是什么?是主观为自己的动机达到客观为他人的结果。企业经营好了,生产规模大了,扩大了就业,丰富了产品,增强了国家实力,好处大大的!看看现在那么多半死不活的国企,谁心里不心疼?人家管理者让情况改变了,就不应该得到应有的补偿么?
    
     3,成功的职业经理既是资本运营的高手,也是搞事业的能人。只是不同的企业在MBO以后所走的道路根据领导的偏好各有不同罢了,这也无可厚非,任何国家的企业都有选择发展方向的自由嘛。格瑞库喜欢从事资本运作,德隆偏爱投资实业,这都是根据自身特点决定的最适合的路径。
    
     4,说实话,俄国的改革了解的不多。但是根据张五常所说,极端的计划经济和极端的市场经济都能够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二者转化过程中的转轨经济的最无效的资源配置。人家俄国也许是用最快的时间度过转型期吧。提醒你别忘了,俄国的经济远没有国人所理解的那样差,它的人均收入大概是中国的3-4倍,发展速度现在也不比咱们慢。
    
     5,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了,在郎咸平大骂国企改革之前,我还真不知道有这么一位。国人应该更是如此吧?郎咸平不愧是学经济的,总能找到一条迅速实现“自身效用{zd0}化”的路径,可是按他所说的,他散布的那些言论,导致多少民企倒台?这个成本又由谁来负担呢?


 

    在这里不进行任何评论,我不是搞研究的,只是把我所知道的关于郎咸平的一点点真实内容写出来。
  
  郎咸平最初进入内地市场是以《新财富》杂志为依托的,事实上,其{dy}篇产生比较大影响的文章2000年底发表在北京一份财经类报纸,分析印尼{zd0}的造纸集团APP家族如何进行资本游戏的。
  
  2000年底,《新财富》试刊。当时,我在北京准备的封面选题是分析2001年资本流向所要发生的转变。从北京返回深圳后,信东拿了郎咸平那篇文章的原稿给我看。那家报纸将两万多字的文屡ㄋ踔?000字左右发表,信东觉得,我们可以使用更多的内容,以把整个分析说得更充分。应该说,郎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xx没有普通论文那样艰涩,可读性比较强。最重要的是,2000年公众容易接受的文章主导趋向是,拒绝空洞,注重证据和数字,偏好“揭黑”。郎的文章以大量的财务数据分析为基础,配合以大量公开信息和资料,恰恰符合了当时的潮流。这样,《新财富》的试刊号就出现了两个封面文章。
  
  {dy}次见到郎咸平也是在2000年底,深圳中银大厦20层,信东的办公室。记得有急事和信东说,看见他回来,还带了一个人,也没多想,就去了他办公室。信东介绍,这位就是郎教授。我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哪个郎教授,很随意地冲他点下头,说完事就出去了。郎当时的表现很拘谨,从沙发上站起来,笑了一下,圆圆的眼睛在眼镜后面,闪着探询的目光,略显谦卑,头发已是黑白参半了。
  
  可能因为我当时太漫不经心了,转天信东又和我提起他。我才醒悟过来,笑着说,他就是郎咸平啊,你怎么不早说啊。信东还和我开玩笑,“我以为你对他这种类型的不感兴趣”。郎当时留给我的印象确实有点沧桑,以至于看上去比较老。原来,昨天央视对郎咸平进行简短的采访,借用信东的办公室。
  
  《新财富》是新创刊的杂志,力图在各方面推陈出新,以展示它的新锐和进取,包括在选择专栏作者方面。信东决定为郎咸平开设专栏。而当时谢国忠完整的文章在内地很难见到,所以,我把他的英文报告拿来,为谢设立了专栏。这样,宏观和微观观察就不发愁了。尽管当时在内地这两个人还尚属”新人“,但我们深信,随着文章的广泛传播,他们会成为媒体追逐的新目标。
  
  信东认识郎咸平是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而北京那家媒体当时的执行主编就是现在上海某杂志的主编张志雄,他比信东早{yt}认识郎。我们担心,郎刚刚开始进入内地市场,会给很多媒体写文章。所以,决定和他签约,保证{dj2}。
  
  一开始,郎的文章都是亲自操刀,很扎实。透析德隆的文章出来后,郎在内地的知名度迅速升温。后来,有的文章就是由他的学生主笔,他仅挂名“指导”。再后来,我离开《新财富》,不再了解郎和《新财富》的事情,2004年,郎在SOHU发表一则声明,和《新财富》彻底再见。那时,信东也已经离开《新财富》。
  
  第二次见郎咸平,是2004年春天,在长江商学院春季招生推广会上,郎在东方君悦做示范课。当时就笑了,和{dy}次见到的郎,xx判若两人。郎意气风发,侃侃而谈。那一次,郎讲青啤的整合,没留下什么印象。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应台下一位对时事感兴趣的听众要求,分析划过陈水扁大肚皮的那颗子弹,当时正是台湾政局混乱,蓝绿阵营对垒的关键时期。毕竟是台湾人,郎的分析既幽默又富有新意。可能因为那本来就是一个招揽学生报名的作秀场合,郎主讲的内容更注重营造幽默的气氛,调侃多,没有新鲜的内容,无非是把冷饭炒炒。
  
  2004年6月,沃顿商学院在上海组织一个论坛,活跃在亚洲的知名的沃顿毕业生几乎都被邀请,名单上没有郎。10月,郎再次掀起大浪时,我开始反思,郎是不是经济学家?算不算学者?或者,仅仅是个会计师?

    

    读后感:

    我在石油国企干了14年了,真正的看到国企那种懒散。

    我看到,国家给某个大型石油科研国企,每年拨款几亿,搞研发某种专用的石油设备。可是几千人的企业,多少年了,没有一个成功的,先进的设备,能在国内和国际上拿出手的。2003年,有个小石油国企转型了,开始研发这种专用的石油设备,不到2年时间,就成功的开发出来。科研人员不到50人,这个民企所有的职工人数就100多人。现在他们的这种型号的设备不断更新,光我们公司就购买了20多台,每台价格1500万。我们公司大量的把这个石油设备使用在国际市场,成功的让国外的甲方认可。

    去这家民企,验收设备的感觉,就是大家都在忙,对待我们这些客户是非常客气的。他们的技术人员说,没有成果,企业就无法生存。所以,技术人员时时都在自我学习。

    那家老科研国企业,我也去过验收设备。大家都非常牛,大部分人上班就是,打开单位配的台式计算机,上网,看电影,玩游戏。接待我们这些客户,爱理不理。就像他们的人说的,国家的企业,亏损了也是国家给开工资,和他们没有关系,反正也破不了产。每个月也能开到2500,真是舒服。

     如果全国都是这样的舒服的企业,中国还有希望吗,还能强大吗。

     我想到,记者采访日本汽车厂家,记者问,中国的汽车产业会不会未来超过日本。日本是这么回答的:中国的国企汽车,他们不担心,人懒,他们不可能超过我们。即使给它100年的时间。

    {wy}担心的就是中国的民营汽车厂家,他们在未来10年对日本和世界的汽车厂商有很大的冲击。现在由于中国民企刚刚起步,压力还不大。

    

    郎咸平,你来自于台湾,台湾有个传统,在台湾过气的歌星,影星,纷纷跑到大陆发财,利用中国大陆人的欣赏水平和分析问题普遍滞后,就趁机在中国捞一桶黄金就走了。可是,我告诉你,中国大陆人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而且会非常的厉害的!

    你为了出名,赚钱,可以!

    可是你在误导中国的发展,你在牺牲中国的前途。

    

郑重声明:资讯 【郎咸平他到底是干什么的?-远方的世界-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