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汤驴肉”(随笔)发北京晚报_堂珂_新浪博客

闹汤驴肉

 

                     /姜佃友

 

去河南五台山旅游,购得康师傅闹汤驴肉一袋,据说是当地闹汤驴肉中最为xx的。按照导游小姐的提示,放锅内加热五分钟——说是加热后原来熬进去的汤会淌出来,吃着口感好——撕开包装袋,并未见有汤溢出,难道是假的不成?忐忑之下夹起一块放进嘴里,吧唧了一会,并未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

比河北的好吃点,儿子说。

有个朋友老家是河北永年,春节时送给我一箱永年特产——两根驴肉火腿,两袋真空包装的红焖驴肉。满怀期望的吃下去,却吃了一肚子的失望,味道和口感还不如家门口的猪肉火腿。

民间素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之说,这天上的龙肉谁吃过?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凭空想象和美好的向往罢了。这地上的驴肉可遍地都是,只要有三两五两的银子就能买到。但味道真的如传说中的那么好吗?多次品尝后,为什么没有啧啧的称赞、吃了还想再吃的强烈感觉呢?

记忆中驴肉味道{zh0}的一次是刚毕业那年。有个同学大老远的来看我,因为单位伙房饭菜质量太差,便到供销社综合大楼买了一盒驴肉罐头。那个味道呀,岂是一个“好”字所能概括的,现在回想起来,浓浓的香味仿佛还在鼻孔里打转,在胸腔里缭绕,久久不散。

就此事与同年代的同事讨论起来,他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觉。

我想这里面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东西还是原汁原味的好,再好的东西经过高温高压蒸煮,肉变得太烂而没有嚼头,口感自然就差;而真空包装隔绝了空气,就好比庄稼失去了雨水、阳光和空气,很快就没有了勃勃生机,肉憋的时间长了,不能呼吸新鲜空气,自然就有一股腐味,何来好味道呢?二是“物以稀为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爬的跳的,水里游的,泥里钻的,哪样没吃过?吃的好东西多了,嘴巴难免挑剔,鲍鱼燕窝天天吃,也就与大白菜无异,不稀罕了。在鲁迅的作品里,在中国司空见惯的大白菜,远涉重洋到了日本,不也成了日本的座上贵客嘛。想想刚毕业那阵子,工资几十元,天天咸菜煎饼,甚至是硬邦邦的窝窝头,通常的菜肴不过是清水煮熟后再撒点猪油镀镀金,滑溜滑溜你的眼珠子,一吃到香喷喷的肉还不等于上了天堂?

而我吃扒鸡的经历似乎也验证了这个道理。

山东德州的扒鸡全国有名。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去河北石家庄,在德州转车,中间要等一个小时。闲着无事就在火车站附近转悠,但见商店里,街摊上,一排排,一片片,满目皆是油光光香喷喷的扒鸡。我那时还是学生,头一次见这阵势,也头一次见扒鸡,喉结频繁蠕动,喉咙咕咕作响。奈何口袋里没钱,只好嘴巴紧闭,强忍着把口水一次次咽回肚子里,而贪婪的目光却粘在上边扯也扯不下来。当兵的姐夫见状,大大的嘲笑了我一番,然后挑了一只小的买了。那肉可真香呀,咬在嘴里嚼了一遍又一遍,不舍得往下咽。那味道那感受呀,无法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zh1}只能感叹自己语言表达的乏力。后来,随着经济的开放和发展,扒鸡传入家乡,但逢节日生日喜事等要庆贺的日子,总要买一只打打馋虫。却觉得味道越来越差。后来去德州一个文友家做客,事前特地让文友准备了xx的德州扒鸡,迫不及待咬一口,那味道,唉,跟以前的差远了,跟自己家门口的,也没什么两样。席间就此讨论起来,文友也表达了上面提到的观点。看来这是众口一致的真理了。

不过,嘴巴挑剔了是件好事,一方面说明咱们的小日子过得好了,其二可以促进饮食技术的提高。

 

 

 

以下是北京晚报连接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闹汤驴肉”(随笔)发北京晚报_堂珂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