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古国里的茶遇_满少萧浦_新浪博客






我不懂喝茶,自然谈不上品茶了。办公室里准备的茶叶一般是西湖龙井和安吉白片,而且是每年的新茶。对于既不懂喝茶也不会品茶的我来说,胡乱地喝这样的好茶,很多时候可以说是对茶的一种糟蹋。

关于茶,读书时代,老师只是简简单单讲了讲茶的历史,我们记住的也只是茶知识的皮毛,晓得“茶”字的起源最早是见于成书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和唐代陆羽写过世界{dy}部有关茶叶的专著《茶经》这么一回事,其他有关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的了。

前不久,与友人去了一趟比邻下渚湖的防风古国,在那里,{dy}次知道了陆羽写作《茶经》的地方就在这防风古国的东苕溪,{dy}次听说了以茶代饭的故事,{dy}次喝到了从未听说过的防风茶,{dy}次感知了防风文化和良渚文化相融相通的切点。对于防风古国,有这么一幅对联如此形容: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也有这么一个有关防风国的民间传说:相传远古时候,洪水泛滥,抱有一腔拯民之愿的大禹派人四处寻找天下治水的英雄,终于打听到南方有个大部落治理水患已大有成就,将水患改造成水利,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而领头治水的是一位年轻的后生。大禹大喜之下,于是恭请这位后生辅佐自己治理水患疏导河流。后生受命后,日夜兼程察看地形地势,制定了一套治水方案,亲自统率几万治水民众开凿了八十一条河流,修建了七十二条堰坝,将洪水北泄太湖,东流大海,南入钱塘江,让“沼泽之地”变成“旱地良田”,那些躲水患的百姓也纷纷返回家园,没过多久,昔日的水患之地变得人丁兴旺。大禹为表彰后生治水有功,就把现在德清境内的封山、禺山之方圆百里之地赐封给他立国为王。因封山像一座弓形山脉,冬季能抵挡西北风,故大禹又赐姓防风。这就是防风王和防风古国的由来。还有种流传版本是与之有关和华厦{dy}个冤案之迷的:防风氏,上古神话中半人半神之英雄,能增长无限。因随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古越国王。大禹登基,防风因古越治水,延误朝晋之期,被定斩刑。斩时,防风一笑长九丈,二笑逾高山,三笑入云埃。刑台屡叠而不能取之头。大禹燃青火祭天帝,求天助其诛杀之,防风不能复长,终授首。死后化为吴越丘峦,越人感其德,尊为吴越之祖先。其实这些是{wy}在正史中记载的史前江南先民史料。

现在的防风古国其实只是一座不大的山峦,曾经惯于农田耕作的乡民不愿将大自然的这种天生风韵和长三角文明的曙光被浪抛在荒郊偏野之间,凭着精于去取的明敏目光和胸有丘壑的气度,巧借地形,顺势而筑,将匝地的翠绿和蓊郁的树木与古文明有机的结合,打造成一个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从还原成简陋的先民生活区一路下来,我们可以见到一个特意而筑的茶寮,这是专门为爬山累了的游客提供歇脚的地方,茶水是免费的。这种用瓷盖碗沏泡的茶就是防风茶,当地人也称之为防风神茶,原因就是它和防风古国的历史一样长。看得出服务员对这种茶的渊源是烂熟于胸的,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与此茶有关的故事:陆羽在《茶经》中讲述了南北朝时,武康小山寺和尚僧法瑶常以茶代饭而活到了七十九岁,同时以此茶进贡朝廷而受到了“敕吴兴礼致上京”的恩赐;防风氏带领防风国的子民也在旷日持久的治洪过程中,百姓以桔皮、野芝麻沏茶为其祛湿气,并上烘青豆作茶点。防风偶将烘豆倒入茶中再食,竟觉浑身增力,便常以茶叶,野芝麻、笋干、萝卜丝、橙皮、烘青豆等配制成茶,用以解除饥渴和劫除风寒,还因为此茶用甘泉冲泡后色香味俱全而流传至今,历代相沿,蔚成乡风。
    这样的故事我们确是头一回听说,半信半疑之中小心地呷一口,还真别有一番滋味。咬着桔皮有些酸涩;嚼到黑草籽,有脆响有奇香;吃到青豆,韧得很有嚼头。不过,说实在的,已喝不出传统意义上的茶的味道。它的味道有点淡咸,感觉上已说不清是茶还是汤了。说真的,不怕大家笑话,我们反正是将碗中的东西吃了个精光。
    返回的路上,我在想,传统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里的人们迷恋防风茶的吃法或许寄托的是对远古英雄的崇敬;以我这次游历看来,如果将防风古国比做一帧山水画的话,那么,这防风茶应该犹如脱稿之前那画师的奇绝而浑成的点睛之笔。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防风古国里的茶遇_满少萧浦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