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22日_玉阶梅_新浪博客


                         门头羌红

 

                                         

这是布瓦寨经历大地震后的{dy}个冬天,清晨,熹微的晨光刚刚爬过对面的山头,远方隐约传来了牛铃的叮当。布瓦寨黄泥夯筑的老宅子上,炊烟已经袅袅升起,年过花甲的张阿婆依然日复一日地在灶头上忙碌,忽闪闪的火苗照亮了她脸上的高原红,还有那饱经沧桑的皱褶。在这烟熏火燎的老宅子里,张阿婆已经生活60多个年头啦。                        

这门前门后的一亩三分地,张阿婆用她的拐杖叩问了无数个轮回,那轻微的震颤只有脚下的土地能够感应。张阿婆那身土布衫、蓝围裙、白头巾与她身后的黄泥、碎石垒起的老宅子仿佛早已融为了一体,成为布瓦寨的一部分,任凭风雨剥蚀,阳光漂洗,却再也无法褪去那斑驳的底色,这是家园的颜色啊。

年复一年,太阳走了,月亮走了,星星也走了,可它们还会回来。在这来来回回中,张阿婆独自一人将女儿拉扯成了人,如今又与4岁的小孙女相濡以沫,在这风雨飘摇的老宅子里依偎着守望。

                                    【张阿婆与小孙女对话现场声】

一片向阳的山坡是张阿婆的庄稼地,在暖冬的季节里,透着收割后的荒芜。对于张阿婆来说,脚下的这片土地和身后的黄泥老宅子,是她安身立命的根。地震天灾只要没有陷落这块土地,没有坍塌老宅子,张阿婆就会把清淡如水的日子过得悠远绵长。

老宅子是一个偏安于时间逻辑之外的存在,兀自发生着自己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很简单,无非是一日三餐的苦辣酸甜,还有那穿针引线的缝缝补补。这些日子,外面的世界很热闹,许多老邻居在忙着搬迁,在忙着搭脚手架盖新房子。因为地震使许多烟熏火燎的老墙有了裂痕,有了硬伤,安土重迁的羌族人不得不离开那生活了几代人的老宅子,开始一种陌生而又新鲜的生活。这一切似乎与张阿婆没有一点关系,她依然像往常一样单调而又重复地打点属于自个儿的生活,这可急坏了布瓦村的王书记,该搬的都搬啦,就剩下王阿婆这个钉子户,万一老宅子坍塌了那可怎么办?

                               【同期声:王书记又一次动员老阿婆搬家】

                             【黑场或特写专场切换到村头远景】

没有人知道,打从何年何月起,在岷江流域的土地上,一个云朵上的民族诞生了,开始了它的繁衍生息,开始了它对历史岁月的穿越。只有这一片高原默默注视着古老羌族发生的一切,无论幸福与灾难。正因为年代久远,许多外来人穿越了布瓦寨的闭塞,他们从来处来,到去处去,热心地关注着这儿正在逝去的存在与曾经存在的逝去。

这{yt},从事建筑设计的杨安来到了汶川高原,她对古老建筑有着一份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迷恋。杨安的父亲是一位古建筑专家,一生东奔西走,为的就是能够为后代多保留一些古老的建筑,在这大开发的年代,他的呼吁是那样的微弱。后这位老专家竟然殉道般倒在了文物的废墟上。事情是这样的:那一年初春季节,为了保护维修一座古建筑,老专家没日没夜地窝守在工地上,{zh1}竟然染上了伤寒,临终前依然紧紧握着那份工程修复的图纸。那一幕情景就像钉子一样钉进了杨安的心里,打那时起杨安就发誓要继承父亲的志愿,投身到古老建筑的挖掘与保护工作中去。一晃就是几个年头啦,杨安从建筑学院毕业后,就开始关注起各地的古老建筑。汶川地震发生后,杨安在{dy}时间投身到援助灾区重建志愿者行列,四处考察极力保留那些被破坏了的和正在面临破坏的古老建筑。杨安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但她知道这是自己要坚持的道路,这是她的选择。

     【系满羌红的大树下张阿婆一面唱山歌,一面做针线活,歌声中镜头渐次展现布瓦的村落和山水风情】

也许是受到歌声的接引,在黄土高原上游荡的杨安走进了布瓦村寨,寨子里的建筑无一例外的都是些典型的黄泥碎石夯筑的羌族民居,杨安感觉自己的心跳有些加快,她知道,这些民居可是xxxx保护文物啊。

                  【同期声:杨安问村口的老大爷, 大树上挂满了红布条有什么寓意】

从老人的谈话中,杨安得知羌红是羌族人祈求吉祥的信物,羌族人年年祈福,岁岁挂红,用红红细细的布条,悬挂在庙宇和住宅门前的树枝上,称之为羌红,这是羌族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最为庄重的礼仪形式。羌族居民搬迁新家,也要挂红,来了尊贵的客人,离开时也要在门头挂红。羌红是祝福,是心愿啊。

青石台阶左绕右弯,弯来绕去,就看见寨子深处兀自座立着一座古老的宅子,虽然很是陈旧,但斑驳的木门和黄泥土墙表示了这座宅院年代的久远,杨安感觉这老宅子好像一直以来就留在这里,是这片土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期声:杨安与张阿婆对话,请求在老宅子里留宿】

 一大早,杨安就起了床,她在村寨里四处转悠,用相机和手里的笔到处拍照、写生。她晓得地震之后,有些老宅子可能就再也看不见啦,她还晓得古老的羌族没有文字,文化传承主要靠口口相传,这些古老建筑一旦拆掉很可能就会再也找不到一丁点踪影,杨安不想它们在岁月的册页中就此断裂、消失。她要尽自己的可能保留那些老宅子一些哪怕是不完整的历史。说实话,穿行在这些老宅子之间,杨安地心里有些难过,她仿佛看见当地村民在收获后、在年节里,在老宅子的院落里,在门前的场子上,一起兴高采烈地跳莎朗、跳锅庄、吃烤全羊的情景,她相信这些情景早已融进了村民的血液,可是随着老宅子的消失,这一切也将成为童真的回忆,成为村民心中一抹忆念。

转来转去,杨安来到了一处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一打听原来是广东星艺集团的十方建筑,正在为当地村民盖学堂。

                             【同期声:杨安与工地负责人交谈】

村支书与张阿婆的争吵杨安听的真真切切,杨安觉得这事还真有些犯难,张阿婆的安土重迁,让人同情,村支书心系张阿婆的安危,在理。杨安想解开这个结,她开始打量墙上的裂纹,拿出尺子权衡老宅子的破坏程度。说句掏心话,杨安很想修复加固住这所老宅子,一是为了保护xxxx文物,二则为了张阿婆。可张阿婆看见杨安用尺子四处比划,心里就感到了不安。

                    【杨安在丈量房子,老阿婆在看相册等一系列分镜头切换】

                          【同期声:张阿婆阻扰杨安用尺子量宅子】

打那以后,张阿婆对杨安就有了提防,她怎么想都觉得杨安在打老宅子的主意。一件碰巧发生的事,终于引发了张阿婆与杨安的争吵。

                     【现场声:相册摔破后张阿婆不要杨安在这里住,杨安偏要住】

关闭的房门阻隔了这场争吵,杨安觉得委屈,她不知道张阿婆为何会生那么大的气,那么地不尽人情。虽然她知道张阿婆的老伴去世的早,{wy}留下的财产就是这所老宅子,张阿婆一人含辛茹苦把女儿拉扯大不容易,但也没有必要把气撒在远来的客人身上啊。杨安不知道,张阿婆是怕她是来拆房子的啊。晚上,杨安地心情稍微平静了一些,她反复掂量白天丈量的尺寸后,拨响了余院长的电话。余院长是大学教授,杨安的授业老师,他的学生很多已经是建筑专家,杨安想委托他介绍一个专家来考察一下张阿婆的老宅子。

                                【同期声:杨安与余院长通电话】

教授在电话里说,他有个学生是星艺集团十方建筑的工程师,大家都叫他陈工,正好在灾区义务为村民设计房子,并把陈工电话给了杨安,余教授自己也给陈工打声招呼,这让杨安心里感到踏实,她晓得只要陈工来考察一下,老宅子的命运就有了着落。

                                  【同期声:杨安与陈工通电话】

陈工答应明天就来检验老宅子的危损等级,这让杨安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时候,杨安看见张阿婆正在院子里用自己和好的黄泥粘补墙上的地震裂缝,杨安心里很难过,阿婆那里是在修补裂缝啊,她分明是在修补命运,修补生于斯,长于斯的稔熟生活啊。

                        【同期声:张阿婆一边修补裂缝,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时间过的真慢啊,张阿婆对杨安明显地冷谈了。杨安也不在意,她理解张阿婆的心思。只是,天将正午了,陈工怎么还没有来,杨安有些着急,这关口,村支书又带来了建筑拆迁对的工人来到张阿婆家,催促阿婆赶紧拿定主意。

                                  【同期声:村支书与张阿婆对话】

 杨安知道:老宅子的鉴定是一刻也不能拖啦。正在焦急,陈工终于来啦,杨安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高兴。

                         【现场长镜头跟踪,现场声:杨安带领陈工鉴定房子】

 陈工带回考察的数据后连夜召开了老宅子修复会议,他分析老宅子可以修复,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尽快拿出修复方案。

                      【现场声:大家商讨方案,以及大家加班加点设计等系列场景】

 【镜头切换,杨安与老阿婆活动场景,修好镜框场景以及一起瓣玉米,与孙女踢毽子等系列分镜头切换出解说】

十方建筑修复的方案终于确定下来了,张阿婆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她饱经风霜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老人家可能还不知道老宅子能够保留下来,杨安地心里比谁都要高兴,杨安觉得布瓦寨不能消失这些黄泥夯筑的老宅子,如同这片土地不能没有跳莎朗、跳锅庄、吃烤全羊,不能没有羌红一样,这是老祖宗的发脉,是历史,是这一方水土不可复制的文化根基啊。

                          【山歌声渐起,杨安门头挂红,阿婆抱着孙女看等系列分镜头场景】

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走,杨安有些留恋,有些忧伤,然而她能牵挂的只有这门头的羌红,只有那发自内心的深深祝福。杨安明白只要这门头的羌红在,布瓦村寨的希望就在,布瓦村寨就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未来。在这一片羌红飘舞的土地上,地震天灾再无情,也斗不过许许多多温煦注望的目光,这目光就像高原上每天升起的太阳,也许很普通很平常,在布瓦人心里却是那样地珍贵。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01月22日_玉阶梅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