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上“研究”_高校招生杂志社_新浪博客

“在科研单位从事与某某有关的科研工作”这是众多专业的“就业方向之一”。研究工作,是写写算算,还是瓶瓶罐罐?是故纸堆里墨守陈规,还是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不妨听听行业人士的见解。

 

文科生:研究就要“色香味”俱全

 

感言人:郝一峰,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黑龙江省社科院工作。

将凝重典雅的学术研究喻为烹饪艺术,随之,学者就是厨师,专家就是大厨,学术泰斗就是食神;书籍就是菜谱,书房就是厨房,学术论文就是珍馐美味;课题研究就是南北大菜,学术交流就是名厨切磋,学术会议就是厨艺大赛……如果这一切都是合理的,那么科学研究对于80后一代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快乐。如果我将这一切解释得合理,那么学术对我来说,就如同煎炒烹炸般多滋多彩、炽烈浓香,更如佳肴美食的色香味一般窥之唇动,嗅之沁脾,啖之皱展。

想吃什么 应该吃什么

这问题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难回答的。当代人愈发不知道吃什么,往往无所“食”从,空腹便便。多数人不知道吃什么,与大多数80后一代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几乎是一个道理。当大多数人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厨师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当然,我不是80后一代中最明智的,但是我却是最肯静下心来想问题的。撇开杂念和纷扰,静心思考,对于这个油烟肆虐、腻香横行的社会来说,早已具有某种“骨灰”性质,我却不耻于做这个“俑者”。当大多数同龄人下一顿不知道何以打发肠胃的时候,我已经开始主动思考吃什么最能善待自己的营养库。厨师就是从这一刻立志的。

选料与备料

对于厨师来说,选料备料是相当重要的,这将决定做什么。当然,对于境界超然的名厨来说,做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了什么。因此,上乘的原料、配料和调料未必能做出上乘的美食。不过,我要说的尚属浅层境界的事情,那就是知识储备和兴趣培养。儿时的我常常痴迷于《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些舶来西点,但并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开始搜集储备诸如胡萝卜、大蒜等不起眼的选料了。以后的十六年寒窗,更是加大了采购的力度,于是像《伊利亚特》《资治通鉴》这样的饕餮盛宴,常常爱不释手。厨师的选料和采购员的选料是{jd1}不一样的,后者往往是根据别人的饮食意愿,且有事不关己的心理。从精心选料那一刻起,厨师的字样就已经在脑门上闪现了。看什么书,怎样看书,看过之后应该思考什么,如何总结,怎样在生活中尝试,几乎成了我当时习以为常的习惯。选什么,选好了之后如何储备,才有信心做。

牛刀小试

灶台擦亮,锅碗瓢盆全部洗刷干净,油盐酱醋、葱姜蒜辣、花椒大料俱备待发,一切就绪。当刚大学毕业的我坐在陌生的办公室里,面对着{dy}份学术报告,兴奋、忐忑、冲动、慌乱通通涌来。跃跃欲试的机会到来,却又不敢轻易动手,估计是处在那个情境中的年轻人的一致表现。动动手吧,否则机会就这样悄然过去。天知道每个人的{dy}次创造是什么心情。倒油、爆香、下料,一切顺利,火很旺,心情愉快。所谓心情愉快,并非做得xx,而是小试锋芒的些许自豪感。厨师生涯的{dy}道菜叫做《关于我省单亲困难女工住房问题支持的研究报告》,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学生腔十足,空想成分偏多,给予了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对策,实在可笑。你想想,盐、味精、鸡精可不是放得越多就越好吃,勾芡也不是对什么菜肴都有滑嫩入味的作用。{dy}次独立掌勺让我体会到,精心准备还不够,“终日而思”也不够,还要不断地动手做,做了才知道哪里有问题,才知道如何改进,要不断地争取“沙发”。

煎炒烹炸知我心

工作逾三年,这意味着这一行业中的基本程序我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未来的路已经铺好,只要我努力在这上面踩出深刻的脚印便能成才。菜谱看得越来越多,菜肴也烧得愈发熟练自如,还尝试着自己开发一些菜品记录在自己的菜谱上。随着这一切顺理成章地到来,我也有更多机会结识中外名厨。听大厨讲授烹调之事,感触颇深。原来,厨艺也是探索一个未知的过程,我要做的就是探究什么和什么放在一起用什么方法能做出香甜适口、滋滋入味的菜肴。厨艺有如人生,众口皆难调;然可调众口者,必然深醒于人事,修炼于世俗,必然会以第三只眼睛看世事,不会轻易沉湎于油烹汤滚,亦难颠沛于食客的不屑与怠惰。做一个名厨,似乎不仅仅是为人烹食,还要设身处地的思考:为什么要吃,如何吃才最健康,这显然已不是煎炒烹炸等技能所能够回答的了。心,这一每个人都奉为至宝的东西,让我体会到了人生中的“色香味”:察言观色,体察世事百态,xx苍生冷暖,此乃“色”;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师从高人,广纳人言,此乃“香”;三思而后行,思忖千遍,以我之心深悟人生,为百姓谋业,为良知守节,此乃“味”。当我明确了一个人无论如何都要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了一切又都简单了起来。其实,学术大师早就说过,真理是最简单的。

 

 

理科生:研究有喜也有忧

 

感言人:晨曦,大学攻读物理专业,现在天津某医学科学院工作。

上午刚从某高校做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回来。很荣幸受编辑之约,给我一个机会写写我的科研经历,把我工作中的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和朋友们分享。

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很快过去了,面临毕业总是有点茫然。自己每天要么是呆在实验室,要么是穿梭于图书馆与寝室之间乐此不疲,当然,也常常贪恋着校园生活的WOW和CS。虽饱读圣贤之书,但面对工作还是感觉如此艰难。经过了一场一场的招聘会,渐渐明白,像我这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搞研究的人,除了研究真的没有什么适合的工作了。于是,{zj0}的选择就是——高校和研究所。面对重点高校动不动就博士、博士后、教授和长江学者之类的招聘,如此高的门槛,只能选择放弃。好的高校去不了,差劲点的又不想去。此时,身边的同学已经有不少选择了读博。想想读博的压力和困难,斟酌再三,我还是放弃了继续读博的机会。想想过去两年发表过的SCI论文,想想刚上大学时的豪情万丈,只能感叹自己的运气差一点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所以,我决定还是往研究所发展。

我想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研究所虽然收入不高,但还能凑合混口饭吃。我是做材料物理方向的,相关的研究所实在不多,学校做的纳米、光电什么的通通用不上。中科院的研究所即使要人的话,门槛也仍然高,所以我选择了医学类的研究所。在医学中,物理往往和大型的X光机、CT和放射源等联系在一起。物理人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射线对人体的损伤降低到{zd1}限度,也就是辐射防护。

研究所的工作相对轻松,但是不等于简单;虽然琐碎,但不乏味。在这里工作,很多事情都得从头开始学。从标准照射到辐射防护性能鉴定,再到公共安全评价一个环节也不能少。马虎大意的我没少吃这方面的亏。好在工作中有很多友好的老专家学者常常帮助和支持我,让我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说到这里,我感觉我们年轻人应该多和老同志交流,他们往往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能让我们少走弯路。想自己摸索的话也可以,只不过就像走迷宫一样多绕两三圈。每当看到自己做出来的研究成果被别人使用时,总是能感觉到一点小小的骄傲和满足。工作之余,我们研究所也组织活动放松大家,比如五一、国庆大假安排外出旅游。和同事一起旅游的日子其乐融融,游山玩水中大家说说心事,聊聊愿望,所有不开心的事情都烟消云散。工作之余,我们还可以搞搞自己的爱好。比如我,喜欢发发文章灌灌水啥的,常常和编辑们、版主们“激战”得不可开交,忙得不亦乐乎。有时输,有时赢,但是终归还是输多赢少,呵呵,但自己也有所收获啊。这不,到论文{zh1}“accept”的那{yt},感觉生活原来如此美好,感觉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当然,也可以拿着自己的“战果”到朋友面前炫耀一番,尽管他们中十有八九不关心这些。至于工作,也常常有些小惊喜,比如,前几天我做出了自己想要的防护材料,性能和文献上报道的一模一样,甚至更好。比如,我今天做的电镜,纳米颗粒才20纳米,这是头发丝的几万分之一呢。总之,做出点成绩,感觉很爽,感觉生活充满无限阳光。

当然烦心的事情也不少。前几天实验室的设备出了问题,我和几个同事折腾了好几天还是一无所获。看着仪器上的液氮一点点在蒸发,那个着急啊,想想还有那么多样品没有测……心里那个郁闷啊。左等右等,终于等来了仪器方面的工程师,结果工程师2分钟就搞定了,我们不免有些尴尬,感叹自己的知识太少。好在实验进度没有被耽误太久,我们按时完成了。当然,更烦恼的还是做实验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人丧气,但是工作是必须面对的,也是必须完成的。虽然在大学时我也面对过实验的失败,但远没有现在烦恼,因为实验做不出来就没法结题,没法结题就会影响单位声誉。去年做化学实验,我花了两个月一无所获,同事们也是绞尽脑汁没有办法,到了{zh1}领导出面,说是少加了一种还原剂,后来总算是完成任务了。

科研就是这样让你欢喜让你忧,关键还是要把握住心态。在研究所工作的人,需要具备以下几点。{dy}是团队精神。一个服从领导指示能够很好地与他人协作的人相信能获得领导的喜欢。研究所的工作面对的往往是一大堆项目,所谓的团队精神,就是当研究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能计较个人利益,把工作放在{dy}位,与同事一起齐心完成工作。这个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第二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很难想象一个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的人如何会得到单位的器重;第三,就是能够安心做研究做学问,这可能更适合内向的人。研究所的生活比较安静,虽然收入不多,但是生活过得还算惬意。

研究要创新就需要好的idea,你的idea是否有创意和新意呢?脱离了大学老师的庇护与宠爱,你是否能独当一面做研究呢?当课题组和自己的idea相冲突的时候,你是否想好了如何应对,如果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当将军的你是否也想好了先做个好士兵呢? 也许,聪明的你已经从中找到答案了吧。

 

编后语

文科生遇上“研究”,思绪万千,激扬文字,滔滔不绝;理科生遇上“研究”,有一说一,不善修饰,简约而不简单。不管是“浪漫”的文,还是“务实”的理,“研究”有着它别样的风景,有它独到的乐趣。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当我遇上“研究”_高校招生杂志社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