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浦北的传统农业
1981年7月,出生农家的陈生从钦州农校毕业后,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浦北。他一心一意要为农业干事业,为农民朋友办实实在在的事。
“干!不一定就是干得{zh0},但一定要想尽办法去干好。”他就是按照自己的这一人生信条,实实在在为农业的发展干出一番事来。
上世纪90年代初,陈生通过试验研究分析,探索出了最适合当地早晚两造水稻播种插(抛)秧时间为早稻3月5日前、晚稻7月5日前播完秧,早稻4月5日前、晚稻8月5日前基本插(抛)完秧的“四个五”,这一提法被县委县政府采纳并在全县推广,并经过多年的试验实践证明,按“四个五”的要求完成早、晚稻播种插(抛)秧,不但使早稻基本在7月上中旬成熟收获,有效避过7月下旬暴雨造成的早稻损失,晚稻还能避过寒露风,有利于全年粮食生产。陈生的“四个五”在该县的推广成功,不但农民得到了实惠,浦北的生产季节也因此走在了钦州市乃至广西前列。
针对浦北地处沿海的特点,陈生还成功推广“三免”和“三避”技术,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1997年,当他从外地了解到水稻抛秧栽培技术之后,在浦北推广普及并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他又成功推广了免耕抛秧技术,该技术彻底改变了农民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历史,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过去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天仅能插秧2-3分田,采用该技术后,{yt}能抛秧3-5亩,该技术每亩还节省成本50多元。据统计,最近7年来,浦北推广水稻免耕抛秧合计135万多亩次,节支增收6750万元。此外,还引进了稻草覆盖冬种免耕马铃薯技术,并进行了创新,提高了出苗成活率,避免了露青,克服了传统栽培和往常免耕法的不足,更省工、高产、高效,群众容易接受,从而使浦北县冬种免耕马铃薯推广更加普及,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产业。
为了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受到更多的利益,他在生产中大胆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引进的果(蕉)园套种金福菇种植和利用桑枝栽培云耳试验示范获得成功。香蕉地套种金福菇种植,一造平均产量达每平方米18.75公斤,每平方米产值达93.75元,并获国家发改委立项为“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县项目”进行开发推广。
为减少农民在生产中盲目施肥造成的浪费,近年来,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该县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5.65万亩次(其中水稻108.3万亩次,香蕉27.06万亩,甘蔗2.06万亩次),亩增产稻谷24.8—34.3公斤,节支增收58.5元,合计增产稻谷3172万公斤,节支增收9105万元。
推广生态栽培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5万亩次,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面积350万亩次。同时,富有成效地推广“猪—沼—果—灯—鱼—食用菌”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富民家园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建设了生态示范村53个,示范户795个,推广安装诱虫灯3000多盏,建设生态鱼池1000多座,推广应用“猪—沼—果(稻)—灯—鱼(蛙)”生态种养模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诱虫灯推广、生态农业、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均在广西县级同行{lx1}。
他,力促农民素质的提高
为了农民素质水平,他充分发挥自己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走村串户培训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所到之处无不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近年来,他组织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4451期,培训农民26.02万人次,其中亲自授课98期培训4860人次。特别是今年以来积极响应自治区和钦州市万名科技人员下乡宣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农业科技培训活动中,他利用双休日或其他空闲时间先后培训了小江、乐民、福旺等镇村干部以及北通镇楠垌村群众,所到之处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政策和培训技术效果。为了让农民群众更加方便快捷掌握了解农业技术信息,在2005年10月率先在全市两县两区中积极筹建了“三电合一”(即电脑、电话、电视一体化)的科技推广信息网络,2008年与移动公司合作建立了“农信通”农业信息平台,为广大群众及时提供科技、市场信息,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普及和应用。
要说他不倦,其实他很疲倦:因常年在田间奔走,黝黑的皮肤显示了他身体上的疲倦。要说他疲倦,其实他也不倦:他深沉而有神的眼睛总是透示着一种睿智和对人生追求的活力。记者在他珍藏的一本资料本里发现,里面剪贴了不少有关人生、追求、成功等方面的好文章,有一部分还写上了自己的读后感语。或许,就是因为他有一股契而不舍地追求事业成功的毅力和一个体现人生价值的信念,才使他为了大地的丰收,农民过上富裕的日子而孜孜不倦地在浦北这块大地上耕耘了29载,使浦北农业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近年,该县先后被评为广西粮食生产先进县、“三避”技术推广{dy}县、钦州市农业科技先进单位等。 在他所带领下的该县农业局也多次荣获广西农业系统先进单位。他把精力和智慧献给了浦北这块大地,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他,3次荣获国家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31次获市厅级先进个人及技术成果奖,同时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成为农业战线的学习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