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的王羲之被誉为中国书法的圣人。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琊临沂人,因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位居住在山阴的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如果临水而祭的话,就可以“除凶恙,去宿垢”(《晋书·礼志》)。当时有26人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王羲之于酒酣之际乘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为诗集写序,记下了诗宴盛况和观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章法、结构、笔法都很xx。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zg}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兰亭序》的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从容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风采,为后人称慕与景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故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dy}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好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在王羲之死后的270年间《兰亭序》一直在民间珍藏。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他亲撰《王羲之传》,以重金广泛搜集王羲之的真迹。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xx而已。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爱不释手,称其书“尽善尽美”,“置于座侧,朝夕观览”,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遂遗命以《兰亭集序》帖殉葬,埋入昭陵,永绝于世。
流传于世的《兰亭序》唐摹本有几种。公认为是{zh0}的一种是冯承素摹本,也称为《兰亭神龙本》。由于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zh0}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
《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xx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是研究王羲之极其珍贵的资料。
关于《兰亭序》的真伪,在清末和上世纪六十年代都曾有过大论争,争论{zh1}竟至要挖昭陵和乾陵,亦可见激烈程度之一斑。而在1965年由郭沫若著文引发的《兰亭序》真伪之辩,由于xxx主席的关注和干预,更是轰动一时。196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写的长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的真伪》(《文物》杂志同年第6期转载),文中提到的“王谢”、“王”是王兴之,王羲之的堂兄弟,“谢”是谢鲲,为晋朝宰相谢安的伯父。二人的墓志都是用隶书写成,和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不一样,为此,郭沫若推断当时还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他还经考证,认为《兰亭序》后半部分有悲观论调,不符合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是王羲之第七代孙永兴寺和尚智永冒名王羲之的伪作。
郭沫若此文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的震动和极大关注。南京文史馆馆员、xx书法家高二适写了一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文章,认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也足以证明楷书字体在当时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认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高二适的文章写出后,由于他的名气、地位远不及郭沫若,各报刊不敢发表。高二适无奈,只好把该文寄给自己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希望得到章的支持和帮助,{zh0}能送呈xxx审阅。章士钊接到高文和附信,于7月16日致书xxx,并附高文。
xxx接信后,很快于7月18日提笔函复章士钊和致函郭沫若表示支持xx。在这种情况下,高二适的文章于7月23日的《光明日报》得以发表,同年第7期《文物》刊发了高文影印手稿。刊发高文影印稿时,目录上无此文,而且是放在刊物{zh1}作为“附录”,看来是杂志临开印前加入的。但长达13页、数千言全文影印刊发却极罕见,可能是由于xxx对高二适的书法较为欣赏之故。1998年8月17日,新华社报道,在南京东郊与王羲之同代的东晋名臣高松墓中,出土了两件楷体墓志。另外,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先后发现的30多件同时期墓碑上,有仅有隶书,还有行楷、隶楷,说明当时多种书体并存。1999年在南京举行的关于《兰亭序》的学术研讨会,依然存在各种不同意见。但不管怎么说,《兰亭序》之于羲之,犹《广陵散》之于嵇康,无论就个人,还是中国文化而言,都是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旷世佳作,它是作者多年艺术素养厚积薄发和实践创作天才灵感碰撞、交汇、融合的产物。而今千年逝去,“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美景和那些宴游的人都已成过眼云烟,惟有这篇书法史上的千古绝唱,仍留给后人长久的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