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选取“唐装”和“汉服”比较 “唐装”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后兴起,由于“唐装”作为融合多民族特色的中国民族服装,同时具有官方主流的认可,因此较少能表达“汉民族”主体诉求,比较中性。 通过比较“唐装”和“汉服”在网络上的搜索频率,可能能够体现主流对“汉民族”与对“中华民族”诉求的不同。 但是,从百度和google得出的结果体现出较大差异(统计来自百度数据和google trends)。图3是从百度数据中得到的统计,图4是从google trends中得到的数据。
百度数据中表现出从2006年6月1日至2010年1月21日“汉服”的词频搜索远远高出“唐装”;而在google trends中从2004年至今两者差异不大,甚至在近年“唐装”有反超“汉服”之势。(此处比较搜索主体皆为中国人,google这一关键字搜索中所涉及的海外搜索很少,见图 4)
如果统计数据有效而可信,那么可能导致搜索结果不同的原因就在于两种搜索引擎的使用者不同。(当然,有可能是两种搜索引擎的统计方法不同,请各位信管的同学不吝赐教)。 《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统计显示,google的使用者群体中大学本科及以上人群数量明显较百度更有优势(图6);google的使用者主要是拥有5年以上网龄的用户,而百度的使用者中新网民较多。此外,google和百度的使用者在学历、职业和收入分布也都有一定差异。
来源:《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来源:《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倾向于“汉服运动”的更多的是网龄较浅,年龄较低的年轻学生,而相对而言网龄较长,有稳定收入,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群往往对“汉服运动”或者狭隘的民族认同更少支持呢? 当然仅仅依靠以上数据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者主要为年轻人群(19岁以下,37.1%;20-29岁,31.5%);另一方面,在中国市场百度搜索引擎的渗透率远远高于google(百度,92.9%; google, 32.7%),简单地比较两者统计结果可能会多有偏颇;{zh1},当然之前也提到了,两者的统计方法可能存在不同,这一点还需各位达人指点。
参考: 《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