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执行中国大洋19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近日在西南印度洋成功发现新的海底热液硫化物活动区域,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跃入世界上发现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少数先进国家行列。 据介绍,此次海底热液硫化物活动区域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2005年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和2006年大洋第18航次科考成果。在这两次科考中,科考人员在印度洋发现了浊度异常区。 当地时间3月1日早上,由美国研制的水下机器人潜航到2800米水深的西南印度洋中脊上,在离海底5米的高度经过10个多小时的连续拍摄后浮出水面。图像清晰地显示了海底正在冒黑烟的“黑烟囱”,黄褐色的混浊液体从海底不断喷涌出来。科考船随即锁定了这一区域。化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探测结果表明,活动的热液区直径约100米,是一个较大型的热液区。当日下午,考察队员们使用我国自主生产的电视抓斗进行了三次取样,抓取到了珍贵的烟囱体样品、生物样品以及大量的块状硫化物,科学家们在取得的样品上还发现了附着的生物个体,这对于生物学研究非常有意义。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印度洋中脊发现的新的海底热液硫化物活动区(黑烟囱),也是世界上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发现并“捕获”海底热液硫化物活动区及其样品,,证实了在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上也存在热液喷口活动区的推断,是我国科学家对于世界大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区的科学研究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将极大地推动世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研究。 海底热液是20世纪海洋地质学最重要科学发现之一,对海底热液的研究处于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由于洋中脊岩浆活动,海水渗入地层,被熔岩加热,{zh1}从黑烟囱里排出,高温热液与周围冷海水混合,硫化物沉淀到“烟囱&rdquo,;和附近的海底,多金属元素也在此富集。同时,巨大的热通量、海底热液生物、“黑暗生物链”等与生命起源有关的因素的存在,,也使该区域成为了科学研究的xx海底实验室。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张利民说,这次发现对我国国际海底资源研究与开发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实现了我国由单一考察区域(太平洋)向三大洋的转变,而且实现了由单一资源调查(多金属结核)向多种资源调查和资源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科学考察的战略性转变。 ,;据悉,作为中国开展远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舶,“大洋一号”从1995年处女航至今,已先后执行了9个航次的远洋调查和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任务。(来源:国家海洋局)
相关的主题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