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人民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大学生被指偷超市牙膏 留下遗书跳崖身亡”。
“1月12日,温州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小王,留下一份带着泪水的遗书后,在洞头一风景区跳崖身亡。就在前{yt},他因为被怀疑在超市拿了一支28元的牙膏没付钱,在学生公寓楼下与人争执。……” 毕竟是一条年轻的生命,因为一盒28元的牙膏,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很多网友对小王表示同情,对超市老板的“小题大作”表示不满;也有说小王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还有说为了一盒牙膏搭上一条命,死的不值…… 虽然小王家境不富裕,父母是打工的,但父母每月给小王的生活费也有1000元。小王不差钱。那他为什么要去超市偷牙膏?何况,小王不是{dy}次偷了,在他偷牙膏被老板认出抓着后,还主动承认曾经“拿”了几块巧克力没给钱。难道,小王就是在寻求一种刺激?就像有人去超市捏方便面一样只为了情感宣泄? 小王是系里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还是班干部。也算是校园里要经常露脸的“公众人物”了,他为什么要做出如此有损自己名誉的丑事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这让我们感到压抑,内心恐惧,长期积攒下来,很多人或轻或重地有些心理疾病。货架上的方便面招谁惹谁了?可偏偏有人要去捏一把:高兴时捏完了更高兴了,不高兴时捏完了心里的愁苦就烟消云散了。这是什么逻辑啊?这种行为不是心理变态吗? 现在这代年轻人,小时候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听惯了夸奖,听惯了赞美;终有{yt}清醒了,世界没有想象中的美好,世人没有想象中的和善,世事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头顶没了那光环,于是开始反叛,开始捣乱,想尽办法让别人关注自己。如果是去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发展、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事,就不能说是错的;但关键是他们那些创意与破坏性并存的恶作剧似的事迹,实在让人哭笑不得。也只好在心里安慰一下“他们还小,会长大的”。 各种压力之下,很多人变得浮躁。不能踏实做事了。就说大学生吧,整日沉迷于网络、网游的自不必说了。就是有些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大学生,或许也正在谋划着什么阴谋。大学校园里的种种暴力事件、投毒事件……真是让人瞠目结舌。也或许,见得多了,就不觉奇怪了。 或许,超市老板不去追究,小王就会仍然过着无忧无虑的、阳光灿烂的大学生活,继续担任会长、干部,继续到超市顺手牵羊,找寻刺激。但我们是否该想想,这样的纵容,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现在小王的欲望或许仅在于那些小东西;如果他去了哪家公司,担任了要职,他顺手牵走的或许就一个重要的商业机密。 思想、道德、价值观……或许大学里应该加强教育力度,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们乐于去接受。而不是现在的形式主义:课是开了,没人去听;试是考了,都在抄书。 心理课,是普及的时候了。多少的事实就摆在面前;多少的惨痛,我们还能熟视无睹吗? 教育,在国家、在社会、在学校、在老师……但这仅仅是个环境,一个外部因素。 真正能改变自己的,还是自己。要从思想上真正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不是在考卷上答的是一套,做出来的又是另一套。道德、观念、原则……不应仅仅是口头语,而应该是行事的参考、标准、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