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政策“喘息” 少了1千亿开发商硬撑不降价政府智囊再吁二次房改_ ...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向东 肖华最近正在为两组悬殊甚大的数据而发愁,这位工信部主要负责家电下乡工作的电子信息司司长想搞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家电下乡实际的销售额缩水将近1000亿。

1月18日,商务部家电下乡信息系统发布了2009年家电下乡的销售数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信息系统登记的生产企业累计发货9245.05多万台,发货金额1627.53多亿元;销售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登记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767.98多万台,金额共计692.57多亿元。

这是两组根本对不上的数据,而且差距巨大。肖华说,“销售金额差了900多亿,销售量差了5000多万台,这还得了!”

上述两种数据,发货量和发货金额代表家电生产企业从商务部拿到的家电下乡生产指标,而销售金额则代表下乡产品的最终消费量。两组数据的反差意味着,家电下乡产品实际的消费量远远低于社会预期,这让家电下乡政策对消费的带动作用大打折扣。 此前,市场曾预计,2009年家电下乡政策将带动农村1500亿消费。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直言,“实施三年来,家电下乡政策的带动效应已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消费缩水近千亿

肖华在几周前就已经发现了家电下乡存在的问题。1月14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在广东顺德召开全国电子信息行业工作会议,会议期间,肖华专门召开了关于家电下乡的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肖华向所有家电下乡产品企业和行业协会询问,有关数据差距的原因。

据悉,企业认为数据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库存、产品补贴没有被xx领取,甚至可能有企业为了拿到更多的家电下乡招标任务而故意虚报成绩。但是这些结果,都不能让肖华满意。

据了解,在家电下乡政策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生产企业首先需要通过招标,进入国家家电下乡产品的目录名单中,招标完成后,生产企业向商务部领取家电下乡产品标识。企业在领取产品标识后,需要登录商务部家电下乡信息系统进行登记。这一数据汇总后即被商务部系统认定为 “家电下乡销售量和销售金额”。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白为民说,按照商务部的系统,家电下乡的发货量是由家电下乡标签来认定的。但是问题在于,对于企业来说,只要招标完成了,就要领取全年的下乡标签。而企业实际的生产和销售量却是由市场的最终消费来决定的。

这意味着,无论市场最终购买多少,实际上企业的生产任务已经定下了。而决定企业生产任务的,则是家电下乡标签的数量。据此,截止到2009年年底,家电下乡产品生产企业领取的生产任务是9245.05多万台,总金额1627.53多亿元。

但真实的消费状况并不如此。由于家电下乡产品范围、品种和型号的不断扩大,农民可选择的品种也在扩大。根据商务部家电下乡信息系统,最终对消费量的认定,是根据农民购买后领取的补贴份数来确定的。农民在领取补贴时,同时需要登录商务部系统确认,确认的数据结果成为销售量。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量为3767.98多万台,销售金额为692.57多亿元。

由此,无论是产品数量还是金额上,家电下乡实际消费状况,均与企业生产任务出现了大幅缩水。此前,市场曾预计,2009年家电下乡政策将带动农村1500亿消费,但最终,商务部系统统计的销售金额尚不及这一预期的一半。

从数量上看,企业的生产任务与最终销售量相比,差了5000多万台。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人士说,“5000多万台,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是没有卖出去的下乡产品。也就是说,家电下乡的实际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政策效果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白为民更愿意将5000多万台的数量差距,理解为是企业的库存,或者是还没有生产出来的。同时,在家电行业,在厂家和流通商中间,通常也会存在20%至30%的运转库存。

白为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彩电销售量突破了4000万台的大关。她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家电下乡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肖华承认家电下乡政策的带动作用,不过他对库存导致数据差距的说法仍然怀疑。他说,“目前这些说法都只是猜测,我们正在着手调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肖华举例说,如果一个生产企业领到家电下乡任务是100台,但实际他可能只卖出去了70台。那剩下的30台怎么办?如果没有销路,压在企业手里,企业会很困难,压在流通商手里,流通商也会困难。“如果不搞清楚真实状况,对于承担家电下乡任务的企业来说,这样下去有可能会把他们搞得很惨。”

2007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山东、河南、四川3省开始实施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试点,由中央和实施地区省级财政以直补方式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3%给予补贴。相关部门对三省试点给出的消费预期是100亿的销售规模,最终,只完成了40亿。

2008年12月,国务院决定继续开展家电下乡推广工作,试点扩大至12个省市,产品范围也进一步扩大。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政策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按照财政部的说法,家电下乡的政策目标是,“用4年左右时间,基本可使农村主要家电产品拥有率达到城市2000年水平。”以此测算,家电下乡政策实施4年,可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4.8亿台,销售额6200亿元,增加其他消费性支出3000亿元,累计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人士说,一些生产企业对于家电下乡预期过高,随着产品范围的扩大,农民对下乡产品的选择性正在增强,一些企业已经遇到了拿到国家的招标任务,但是却卖不出去的情况。这需要引起行业的警惕。“即便是国家有优惠政策,并不是所有的东西农民都需要,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一定能卖出去。”

面对误差巨大的两组数据,工信部和商务部目前还都没有找到问题的根结。在肖华看来,今后首先需要规范家电下乡信心管理系统。在目前的基础上,企业实际卖了多少台需要登记录入,农民买了多少台需要登记录入,补贴领取了多少份也需要登记录入。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家电下乡最真实的情况。

肖华说,不管怎样,我们都需要知道家电下乡政策真实的带动作用到底有多大。这不仅涉及到家电下乡生产企业的经营,而且也是今后政策的依据。

  这样一条简单又直观的逻辑,进入2010年,正被逐渐打破。先是年前的调整营业税、“国四条”、“国六条”,接着是新年{dy}棒“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紧钱袋。

  楼市应声喊冷,将迎来“二次拐点”的声音此起彼伏。那么,高房价真的会在2010年调头向下吗?

  1月17日,在中央电视台频道主办的首届中国经济年会上,主持人问计上百名开发商和政府智囊,几乎所有的开发商依然看多。不过,一位与《华夏时报》记者相熟的山东籍开发商私下苦笑:“还能怎么说?只能咬牙硬撑。”

  相比之下,政府智囊的态度非常明确:流动性宽裕是去年楼市疯狂的主因之一,随着钱袋收紧,尤其是经济复苏后实体经济需要更多资金充实,高房价将失去追捧基础。

  “不能一味地把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会上的表态掷地有声。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的态度更为强硬: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必须进行“二次房改”。他甚至还举例称:“清华附近五道口的房价太高,以至于招聘老师时都没有了优势。”

  一周前抛出“楼市泡沫破裂可能在加大”的xx经济学家茅于轼,如今电话里再次对记者分析时依然有些激动:“希望从今年开始。”

  一位多次参与房地产政策研判的知情人士21日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从年前开始,各部委一系列的协调会上,均把资产价格过高列为了关键词。在应对策略上,除了已公布的货币政策外,还包括实施难度颇大的物业税等多项长远政策。

  谁是高房价祸首?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从京城长安街沿线坐车向东数,四环内商品房均价3万多元,到五环2万多,都到东六环了,竟然看不到低于万元的房子。在东六环线上的一个小产权项目,均价都在5000元以上,这让许多从CBD过来看房的白领们大跌眼镜,再往外走就到河北的香河了。

  国家发改委公布,去年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7.8%,涨幅继续扩大。全年数据则更为直观,即便和最为疯狂的2007年比也毫不逊色。

  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3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1%;商品房销售额4.4万亿元,同比增长82.8%;商品房均价4695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1%。

  那么,到底谁是房价疯狂的罪魁祸首?

  1月20日下午,央行网站发布的“2009年金融机构xx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房地产开发xx增速明显加快,房地产开发xx全年累计新增5764亿元。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2009年房企资金来源57128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其中,国内xx11293亿元,增长48.5%;个人按揭xx8403亿元,增长116.2%。当近2万亿新增信贷流入房地产业后,高房价祸首不言自明。

  对此,吴晓灵称,2009年的房价让很多老百姓感到震惊,也很心酸,几十年的收入都难圆住房梦。因而她告诫,货币政策要控制好,要让资产价格特别是房价不要过多上涨。

  而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表示“去年高房价和货币有关系,但不xx是货币政策造成的”时,吴晓灵怕“有误解”,赶紧解释称,确实房价的上涨不xx是因为货币政策,而且货币政策难以承受这样的一个重任。

  轻重有别,但言谈之间的矛头无一例外地指向了流动性。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不仅在学界,相关多个部委基本都是这个想法,所以公布的政策也一个比一个严厉,且在政策出台时大多跳过了邀开发商座谈的惯例,改为直接通知。

  1月18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施行。19日,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加强对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分类调控。20日,央行称要合理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

  开发商硬撑不降价

  毫无疑问,政策在动真格的了。问题是,高房价真能跌下来吗?

  首届中国经济年会上,CCTV《经济半小时》栏目对上百位经济学家、企业家进行了问卷调查,{dy}个问题就针对房价。其中看涨的占到了43%;持平的占31%,看跌的只有26%。其中被请上台参与讨论的5位企业家则全部表示看涨。

  首都创业集团董事长刘晓光给出了三个理由:未来供求结构、资源的稀缺性和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保值功能。

  “我不愿意让它下跌,也不愿意让它涨得太快。”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更为直接。直接的还有亿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荫环,尽管他称不希望房价涨得太快,但“从现在情况来看,房价要下来基本上没有可能”。

  北京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也是与会者之一,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今年房地产市场供需平稳,房价很难有大的起落。

  本报记者会内会外多方采访,看涨派列出的观点似乎并不能忽略。

  CPI逐渐转正之际,国务院更是首提“管理通胀预期”,通胀魅影就显得愈发清晰。中经联盟秘书长陈云峰分析,通胀压力渐行渐近,房地产投资会被迫加码。

  即便是收紧流动性的货币动作,在开发商看来也有许多漏洞,比如收紧也只是相对去年,今年约7.5万亿的信贷增长,相比2007年和2008年的3.6万亿、4.9万亿仍属天量。

  尤其是多年来调而不控的政策尴尬更是让开发商多了底气。其中{zd0}障碍依然没有触及,如土地财政。事实上,全国地方财政收入中卖地比例越来越大,以杭州为例,2009年土地出让金1200亿元,是地方财政其余收入的2.3倍。从去年保障房建设供地量仅完成了46.66%就可见一斑。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经济年会上依然强调,房地产作为我国整个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一点也不能动摇。难怪,媒体报道时仍有类似“楼市将翻版2009?”这样的标题。

  不过上述山东籍开发商私下的口气则心虚得多:“开发商作为利益方,你采访他永远都会这么说,否则还怎么混。像王石那样敢讲拐点的并不多。”

  楼市泡沫已犯众怒

  本报记者在经济年会上随机采访听会人员,大多对开发商的逻辑一笑置之:“疯狂大涨时不谈稳定,涨上去了说要稳,天下哪有只涨不跌的逻辑,大跌是大涨的代价,之后才能稳得住。”

  茅于轼一向以观点尖锐著称,这次他依然言词激烈:房地产市场泡沫已经形成,破裂的可能性比较大。在他看来,空房率太高,是泡沫的主要表现。这需要政策作很大调整才能消化掉。

  中国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汤敏在会上同样表示,如果2010年房价还像2009年一样飙升,会造成经济不稳定。“如果泡沫太大,早晚要崩盘。”夏斌意识到国务院多次提要抑制投机后,给出的基本判断是,今年房价不会复制去年。

  “现在说通胀,必定包括资产价格。”李稻葵态度坚定:房地产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要“二次房改”。在他看来,成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长期看没有赢家:普通百姓买不起房子,地方政府寅吃卯粮;即便是开发商,在地价被央企推到天价只能望地兴叹后,也不是赢家。

  谈到楼市话题,李稻葵有很多话要说,论坛进入下一个程序了,他还请求主持人:“我实在忍不住,能不能补充两个观点?”

  “2010年,在我看来,房价尤其是大城市的房价难免会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调整。”李稻葵分析,去年楼市疯狂的原因是不可持续的:价格涨得太凶猛,并带有明显的流动性推动特征。货币政策一旦有收紧的风吹草动,心态不太稳、基础不太牢固的高房价就会起变化。

  事实上,这已是既成事实。元旦过后,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量几近冰冻,零成交已不是新鲜事。佑威楼市通系统{zx1}数据显示,1月上半月成交量环比去年12月上半月萎缩了52%。另有统计称,近半个月内19993元的成交均价,与去年12月同期相比下降了5%。几乎同时出现的江浙“退房潮”,是闹剧也好,喜剧也罢,终归在市场如火如荼时不会出现的。

  上述专家对本报分析,此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仅切中了高房价命门,更重要的是一个信号,预示了实体经济的复苏,而这将促使更多的资金流向安全性更高的实体经济。如果经济危机给了房地产{jj1}的疯狂机会,经济复苏则相对是个大利空。

  何况另有利剑待发。本报记者了解到,被寄予厚望的物业税目前的确已经启动了一些相关程序,尽管在一些讨论中争执非常大,但出台可能只是时间问题了。



郑重声明:资讯 【家电下乡政策“喘息” 少了1千亿开发商硬撑不降价政府智囊再吁二次房改_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