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北京餐饮的巨变

  藏在中国美术馆南侧翠花胡同的悦宾饭店,门口竖着一块见证中国30年改革开放进程的招牌——中国餐饮个体{dy}家。 2008年11月15日午餐时间,门口按号排起了队伍。

  30年前,北京饭馆少得可怜,人们很少能尝到美味的饭菜。那个年代,吃什么一直困扰国人。

  1980年,北京{dy}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开业,随后,越来越多的饭馆出现在北京大街小巷。和30年前相比,人们今天发愁的是在众多的饭馆里挑选哪家,吃什么。

  悦宾饭馆破冰30年后,北京再次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美食的集散地。

  个体饭馆的破冰

  1980年9月30日,北京内燃机厂炊事员郭培基出门上班前,帮爱人刘桂仙生了炉灶。下班时,他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自家被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人都排出了胡同口,排到了五四大街上。老街坊扯了扯他的袖口,小声问他:“你家饭馆都开了,你还上什么班?快回家看看,来了好多老外。”

  当天中午,炉火一直没灭,刘桂仙便用仅剩的36块钱买了4只鸭子,打算烹饪出几道菜,让邻居们尝尝。结果,消息不胫而走,嗅觉灵敏的西方媒体记者蜂拥而至。郭培基进屋时,有三个外国记者没吃上开张头餐不愿意走。郭培基向邻居借了点面条,做了几碗打卤面,几名老外记者吃得两眼放光。

  美国合众社记者龙布乐后来在他的报道里这样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

  悦宾饭馆就这样开张了。郭培基夫妇自然不会知道,位于东城区翠花胡同43号,由3间平房中一间改成的“悦宾饭馆”,就这样成为了北京乃至中国的{dy}家个体餐馆。在许多年之后,它会和凤阳小岗村一样,成为中国改革史的标志之一。

  当时均40岁出头的两口子,只想解决5个孩子的就业问题,借以养活一个大家庭。这也是xx后很多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分批返城,导致就业压力巨大。

  开饭馆的想法是刘桂仙提出的。有一次听广播说外地开了家个体姐妹店,寻思着自己做饭有两下子,她便找到东城区工商局要求开饭馆。

  时任东城区工商局副局长的靳云平和同事们非常为难,对于新生的非公有制经济,尚没有明确政策,谁也不敢答应。刘桂仙天天去工商局坐着,坐了一个月,有工作人员对她说:“你去开吧,先斩后奏。”

  靳云平等一干领导研究了很久,有激烈的讨论,{zh1}决定让刘桂仙做一次尝试。因为没有营业执照的样本,工商局自己设计了一个,靳云平签了字,在11月份给悦宾饭馆送去了。

  刘桂仙去灯市口的一家银行以个人名义贷了500元。起初银行并不愿贷,东城工商一名老干部出面担保,最终贷了下来。刘桂仙的小儿子用这500元,去商场买了台掉漆的雪花牌冰箱。刘桂仙又去旧货市场买来4张破桌子和15把破椅子,漆了一遍,铺上塑料布,又买个烤白薯的大油桶当炒菜炉子。

  在一切凭本购货的票证年代,个体餐馆的原料来源成为了大问题。在开业初期,供应紧缺逼迫刘桂仙起五更远走河北三河、高碑店等地赶集买菜买粮买油,每天只能单供应午餐或晚餐。

  刘桂仙更担心的是,自己是否会因为开个体餐馆而成为“走资派”。她甚至不敢给炒菜定价,只在门口放个纸盒子,让食客估摸着给,也不敢雇用帮手,“要不就真成剥削阶级了。”

  纵是如此,悦宾饭馆的名声还是越来越响。1981年春节,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姚依林到悦宾拜年,鼓励郭培基夫妇“把买卖做大”。有了“大人物”的肯定,夫妇俩高兴地买了一麻袋鞭炮,让孩子们都放了,足足响了半个钟头。

  不久之后,悦宾饭馆开始雇工。一年之后,在翠花胡同另一头,“分店”悦仙饭馆开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郑重声明:资讯 【改革开放30年北京餐饮的巨变】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