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5区1县合并组建郑州新区_郭天喜律师_新浪博客

  今天,记者从郑州市规划局召开的郑州新区城镇体系规划会上了解到,到2020年,由郑州5区1县组团而成的郑州新区总人口达到4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2%,郑州新区人均GDP超过10万元。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郑州新区范围。郑州新区西起中州大道、东至中牟县东边界、南至航空港区、北至黄河大堤,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国际航空港区、中牟县,总面积约1840平方公里。

  规划区为郑州新区全域,包括城区及郊区两个部分。

  城区即由郑州新区规划城区各组团及组团间的生态绿地构成的区域;郊区即郑州新区城区以外的区域,包括小城镇及其农业生产空间。

  经济发展目标

  至2015年,郑州新区人均GDP达到8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47:50,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2:1;

  至2020年,郑州新区人均GDP超过1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8:60,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1.7:1。

  社会发展目标

  至2020年,郑州新区总人口达到4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2%。全面实现12年免费教育,城乡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比下降至1.2:1以下,城乡公共文化阵地达标率达到{bfb},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bfb}。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乡统筹策略

  通过“组团型全域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郑州新区作为高水平城镇化地区的迅速发展。对应城乡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针对城区组团和外围小城镇采取不同的城镇化策略。

  1、远期:极化发展城区组团,城市反哺乡村

  2、远景:城乡融合。详情请看郑州市规划局文件。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战略

  人口规模。规划近期2015年,郑州新区人口达到270万人,其中城区达到200万人,小城镇镇区达到30万人,农村人口减少至40万人;

  规划远期2020年,郑州新区人口达到400万人,其中城区达到323万人,小城镇镇区达到45万人,农村人口减少至32万人。

  城镇化水平。规划近期2015年,郑州新区城镇化率达到85%左右;规划远期2020年,郑州新区城镇化率达到92%左右。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规划城区为城区八个组团,人口规模为323万人;规划新市镇为雁鸣湖、黄店两远郊新市镇及白沙、花园口、柳林、姚家四个近郊新市镇,人口规模合计27万人;规划祭城、韩寺等10个镇为一般镇,人口规模合计18万人。

  城区人口规模为490万人;规划城区外围组团为雁鸣湖、黄店,人口规模分别为20万人、15万人;规划小城镇为花园口、柳林等10个镇,人口规模合计45万人。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城镇职能分为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配套工业、农业物流、商贸服务、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八个类型。

  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引导农村居民点向生态环境相对良好的地区集聚,减轻农村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交通引导。引导农村居民点向交通线沿线集聚,增强农村居民点与各等级发展极点联系的便捷程度。

  3、凸显优势。原则上不再保留规模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潜力不佳的农村居民点。

  4、分区引导。根据农村居民点所处功能片区进行建设引导。

  迁村并点方案。按照农村居民点现状及总体规划,确定撤销、整治、迁建、合并等规划对策,具体如下:

  1、规划远期城区范围内村庄。撤销,农村居民就地城市化。

  2、城郊生态绿带内村庄。降低村庄密度,引导人口向城区集聚。对保留少量一般村进行整治,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

  3、沿黄生态旅游发展带及高效生态农业区内村庄。合并与整治。通过搬迁、合并等方式实现迁村并点,引导人口向中心村及小城镇集中,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性。提高中心村服务水平,对保留的一般村进行整治,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

  村庄体系规划。规划形成“中心村——一般村”两级村庄体系。中心村为一定农村地域内的中心,人口规模大于一般村,服务设施配置标准高于一般村。规划中心村与一般村按1:2配置。规划设置中心村58个,平均人口规模3000人;规划保留一般村142个,平均人口规模1000人。

  村庄整治与建设分类管理策略

  1、城中村及城郊村。采用同化嬗变模式整理,对条件适宜的城中村或位于远期城区或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城郊村,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配套设施,居民以集中安置为主,实现就地“城市化”,完成由农村向社区化、城市化的嬗变。

  对于规划远景城区(镇区)范围之内,远期予以保留的村庄,结合规划方案进行建设引导,提高建设质量,降低未来城市化改造难度。

  2、中心村。采用迁移集聚模式整理,通过宅基地划拨的方式,引导一般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和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在中心村,鼓励采用村民自建、镇村代建等方式联合逐步建设组团型住宅小区。

  3、一般村。采用梳理改造模式整理,即先梳理出农村居民点内的空宅,在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改造计划和规划。通过梳理、改造、再利用,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占而未用、农村住宅闲而未用的问题,以提高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程度,但要对一般村的建设规模进行控制,不建议扩大一般村规模。

  4、撤并村。对撤并村考虑采取一源多发式的模式,即整村迁出,分散迁入。撤并村不得再进行新的建设,不再新批宅基地,不再新增服务设施,对于已经撤并的村庄原址全部整理复垦。

  村庄整治及整合步骤

  1、近期。以村庄整治为主,主要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一般村和中心村的村容村貌,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各项服务设施;但在整治完善的同时,应以宅基地划拨为手段,引导小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

  2、远期。以村庄整合为主,以宅基地划拨和行政区划调整为手段,引导农村居民点由小规模分散布局向大规模集中布局的空间分布态势上转变,同时积极引导新农村建设资金向确定的中心村集中,完善和提高中心村的服务功能,使其产生吸引人口集中的动力。

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1、都市性。形成城区、近郊、远郊三大农业圈层。

  (1)城区农业圈层:镶嵌在城区中,以绿化农业、社区农业为主的圈层。该区重点发展以农业公园、社区绿化等形态为主的绿化、社区农业;

  (2)近郊农业圈层:城区组团间的生态廊道,靠近城市生活区,集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及农业科研功能的圈层。该区重点发展新鲜度要求较高、价值较高的作物,如蔬菜、水果、乳制品等,以及农业科研、观光农业;

  (3)远郊农业圈层:处于城市外围,集生态循环、观光、农产品加工以及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的圈层。重点发展农业产业链加工拓展环节、农业物流、休闲观光农业以及基础农业(农、林、牧、渔等)。

  2、复合性。构建农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包括:

  基础农业——种养基地:花卉苗木、特色瓜果、无公害蔬菜、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绿化农业、社区农业;

  相关服务业——农业服务基地:观光农业、农业会展、农业科研、农业物流、科技农业示范;

  工业——加工制造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配套工业(农用机械)、生物能源。

  3、生态性。实现以猪-沼-果模式、农作物-秸秆-生物能源等循环农业模式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布局规划

  形成六个片区:

  1、城区及近郊产业片区。重点发展为城市服务的都市型农业,如林业、花卉、园艺作物等,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2、南部林果牧产业片区。包括张庄、黄店、刁家、八岗等乡镇,重点发展以猪和家禽养殖、枣树种植等为主,猪-沼-果模式为特征的循环农业;

  3、中部高效种植片区。包括姚家、韩寺、官渡等乡镇,以西瓜、大蒜、蔬菜、园艺作物等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为主;

  4、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片区。依托黄河滩地资源,以奶牛养殖和奶制品为主要特色;

  5、北部水产养殖带。以雁鸣湖、狼城岗、万滩等乡镇为主,重点发展以大闸蟹、鱼虾为主的水产养殖及水面种植;

  6、近郊林业片区。包括森林公园和近郊林业区。作为郑州产业带间的生态林业绿带,具有林业生产功能。

  土地制度创新

  1、原则。确定流转原则、设定产权主体、明晰产权权能、规范流转机制、完善收益分配体系、加强政府监管。

  2、重点。加强规划控制,严格执行农地保护政策和土地用途管理,控制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数量;积极发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科学的价格评估制度;加强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3、土地流转模式。(1)农业生产用地:继续鼓励农业生产用地在农户之间、农户与经济组织之间的流转以及乡村集体直接经营的土地流转;(2)集体产业用地:集体产业用地的空间布局必须和整个郑州新区的产业发展、城镇体系格局的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相协调,避免盲目、无针对性的空间集中分布;集体产业用地在产业流转过程中的收益,应当明确规定为乡村集体所有;(3)宅基地:将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过程中富余宅基地指标适当集中到城市周边进行住宅的开发,具备进城务工人员保障性住房、“廉租房”两类用途。

  1、城中村及城郊村。采用同化嬗变模式整理,对条件适宜的城中村或位于远期城区或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城郊村,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配套设施,居民以集中安置为主,实现就地“城市化”,完成由农村向社区化、城市化的嬗变。

  对于规划远景城区(镇区)范围之内,远期予以保留的村庄,结合规划方案进行建设引导,提高建设质量,降低未来城市化改造难度。

  2、中心村。采用迁移集聚模式整理,通过宅基地划拨的方式,引导一般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和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在中心村,鼓励采用村民自建、镇村代建等方式联合逐步建设组团型住宅小区。

  3、一般村。采用梳理改造模式整理,即先梳理出农村居民点内的空宅,在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改造计划和规划。通过梳理、改造、再利用,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占而未用、农村住宅闲而未用的问题,以提高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程度,但要对一般村的建设规模进行控制,不建议扩大一般村规模。

  4、撤并村。对撤并村考虑采取一源多发式的模式,即整村迁出,分散迁入。撤并村不得再进行新的建设,不再新批宅基地,不再新增服务设施,对于已经撤并的村庄原址全部整理复垦。

村庄整治及整合步骤

  1、近期。以村庄整治为主,主要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一般村和中心村的村容村貌,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各项服务设施;但在整治完善的同时,应以宅基地划拨为手段,引导小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

  2、远期。以村庄整合为主,以宅基地划拨和行政区划调整为手段,引导农村居民点由小规模分散布局向大规模集中布局的空间分布态势上转变,同时积极引导新农村建设资金向确定的中心村集中,完善和提高中心村的服务功能,使其产生吸引人口集中的动力。

  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1、都市性。形成城区、近郊、远郊三大农业圈层。

  (1)城区农业圈层:镶嵌在城区中,以绿化农业、社区农业为主的圈层。该区重点发展以农业公园、社区绿化等形态为主的绿化、社区农业;

  (2)近郊农业圈层:城区组团间的生态廊道,靠近城市生活区,集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及农业科研功能的圈层。该区重点发展新鲜度要求较高、价值较高的作物,如蔬菜、水果、乳制品等,以及农业科研、观光农业;

  (3)远郊农业圈层:处于城市外围,集生态循环、观光、农产品加工以及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的圈层。重点发展农业产业链加工拓展环节、农业物流、休闲观光农业以及基础农业(农、林、牧、渔等)。

  2、复合性。构建农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包括:

  基础农业——种养基地:花卉苗木、特色瓜果、无公害蔬菜、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绿化农业、社区农业;

  相关服务业——农业服务基地:观光农业、农业会展、农业科研、农业物流、科技农业示范;

  工业——加工制造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配套工业(农用机械)、生物能源。

  3、生态性。实现以猪-沼-果模式、农作物-秸秆-生物能源等循环农业模式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郑州5区1县合并组建郑州新区_郭天喜律师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