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腊八醋,腊八蒜,腊八粥,腊八还有这些好玩的_天外来客_百度空间

腊八习俗
  一首民谣唱到"腊七腊八笑哈哈,老天撒下银花花,舂好麦仁看冰灯,来年丰收富万家。"可见,青海人十分看重腊八。
  腊八的这{yt},最常见的习俗就是喝“麦仁粥”,吃“腊八冰”,有用石头凿成的大石窝子,在石窝子里放上用盐水浸湿的小麦,然后用石杵子舂起来,反复地舂,耐心地舂,小麦的皮就开始往下脱。把小麦扒出来,放在簸箕里箕,箕出来多余的麦皮,再把脱皮不干净的小麦放进石窝里舂,如此反复几次,麦皮就脱干净了。可是,农村里石窝子并不多,人们就到冰滩上去舂。腊月正处在三九天,河水都有结冰了。用铁镐或钢钎在上面很快的就会凿出一个冰窝子,在冰窝子里放上用盐水浸湿的小麦,然后用石杵子舂起来,反复地舂,使皮自然脱落。这些脱了皮的麦粒儿,颗颗乳白,似琼如玉,闪着亮晶晶的光泽,如一粒粒可爱的小珍珠,这就是麦仁。
  将麦仁在锅里煮熟。冬天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久存食物,就这一锅麦仁饭来说,也能吃上七、八天。在另一锅里舀了几勺麦仁,然后加上肉丁、排骨、猪头肉等,佐以花椒、生姜等调料,煮成粥状稀饭,滋味儿别具一格,这就是“八宝饭”。
  老人们还有这样的习俗,在"腊八"头天晚上,把各种不同的粮食放在各个碗里,冻上一夜,第二天看哪个碗里的冰冻得突起来,就显示来年哪种粮食会获得丰收。
  “腊八”的早晨,天还没有大亮,家家户户的主人和孩子就出动了,他们扛着板镢、背着背斗走向冰滩,冰冷的早晨,人们的口中冒着热气,但大伙非常兴奋。随着“咔嚓、咔嚓”的破冰声,一块块晶莹的冰块被挖了下来,之后放进背斗。人们把冰块运进家院,放在堂前面的柜上,或立在菜畦和花园当中,有的还架在树杈上,冰块洁白耀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农民们说:“来年测收成,先看腊八冰”。他们在冰块上仔细端详,如果圆豆状的图案较多,就预示来年莞豆丰收;如果小麦状的的图案较多,就预示来年小麦丰收。
  冰块在面柜上被供奉之后,用铁锤砸开,大家吃“腊八冰”。“腊八冰”含在口中,沁凉入脾,心头涌起一股凉爽的甜味。有的老农还把“腊八冰”放入坛坛罐罐,保存到来年二月,拿出来再吃,爽凉爽凉,依然带有甜味儿,据说还具有化痰止咳、清热解燥的作用。
  有人把“腊八”称“腊八节”,还有称作“小年”,这里的确有节日的意味。

(资料来源:大才初级中学提供)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具体制作: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则更好。“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腊八面

有些不产大米的地方(黑龙江出大米,北京人都吃黑龙江大米),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噪腊八
  从前,一到冬季,北方一些农村就进人农闲,所以,刚到腊月,村村就响起了锣鼓声,俗叫“噪腊八”;“腊八”过后,还敲罗鼓,又叫“噪年”。人们过腊八从饮食上讲,看重的是臊子面,而不是腊八粥。因为过去当地农村多数人生活贫困,吃麦面也是有限的,日常油水更少,大人小孩都盼望腊八清晨,吃顿臊子面解馋。至于煮腊八粥,想煮美味的又买不起配料,如果只煮豆类等杂粮,平日早已吃厌了,所以只煮“五豆”应应景,最重要的还是吃臊子面。



郑重声明:资讯 【除了腊八醋,腊八蒜,腊八粥,腊八还有这些好玩的_天外来客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