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味道- 看上去很美- 博客大巴
  •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


     中央电视台几年前做过一起过年节目介绍中国传统手工艺,叫《留驻手艺》。其中一些内容与此书雷同,例如箍桶,做秤等等。但这两者不同在于,中央台的节目更偏向于传统手工艺的工艺与流程,而汪涵的书就是在描写一种[味道]。这种味道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味道。这就好比,一个印度作家写了一本书叫做[狐臭],并不是说只有他一个人有狐臭,而是一种群体性的味道。大家彼此身处其中,其乐融融。我觉得汪涵的书所描写的那种味道就是一种所谓的有钱有文化的群体,人到中年之后自然而然想要寻找的,属于中国的味道。如果你没钱没文化,这些[味道]对你来说可能只是迫不得已的谋生手段而已或者根本不会成为你xx的内容。当你一旦有钱有文化了,这些细小而美妙的生活细节一下子就会成为张显生活品质的亮点。曾经在蒙蒙细雨中漫步江南小镇的有钱有文化之人不少,但是果真为了那样一种感觉而书写一篇关于油纸伞前世今生的有钱有文化之人却不多。
      
      曾经看过汪涵的访谈,他基本上是一个标准的话痨。别人说话的时候,他必须插嘴;别人听他说的时候,他正好滔滔不绝;别人连听都不听了,他还能凭栏远眺,自己忘情于山水,持续有感而发半个多小时。这样心中满是波涛的人怎能不写散文呢?
      
      他以前的书我没看过,但看过一些其他电视人写的书,应该说他的这本书无论从内容与文比上都算上乘了。因为电视人的书基本上无非是儿时的回忆和揭秘娱乐圈这么两个内容。这本书虽然也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儿时的回忆,但毕竟单调的回忆名人过往总是有些莫名其妙,假如这些童年回忆能够带来一些扎实而有趣的内容,书的面貌一下子就不同了。而我本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就异常有兴趣,所以,基本上是这是一本可以一口气看完的书,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判断书是不是对我胃口的办法。如果对胃口的话,很难不一口气看完。
      
      我个人非常喜欢他写靖港香干和扇骨两章。
      
      靖港香干果真让我燃起了对于靖港这个地方的无限向往。在国外待了些日子就开始怀念国内种种豆制品。从豆浆到臭豆腐,南方的,北方的,炸的,煎的,炒的,中国的豆制品可以写成一部宏大的饮食百科了。而这些所有的美食到了英国的超市里,也就统称为beans。即使它们的原料确实都是豆子,但是他们的味道却如此丰富。光是豆腐乳北方和南方就有多种不同的做法,香味和口感就各不相同。说给外国人听,他们一定不能理解,豆子放臭了还怎么吃?但是如果你问他们,你们的奶酪为什么每村每户都各不相同还经常强调越是臭奶酪越好吃?他们一下子就懂了。他们是奶养大的世界,而我们是豆子养大的世界。只要是跟黄豆有关的食物,基本上都是美食。
      
      离开北京的时候,我没带方便面也没带火锅调料(这略有些后悔),就带了20大包南溪豆干。我一直觉得豆干在各类豆制品中是颇为时尚的。他不仅可以有多种口味,例如麻辣的,五香的,鸡汁的等,而且拿着吃起来很像是膨化食品,比坐在饭桌上吃饭的感觉要轻松很多。躺在床上,或者坐在电脑前面上网,平常上课,随时都可以拿着豆干吃个没完。又健康又不会吃得很狼狈。以前从来没想过湖南也有上乘的豆干,只知道四川的豆干非常有名。看了汪涵的书,其中有一段描写这样说道:
      等泡过以后,煮过以后,晾过以后,老李可以休息了,他安心等豆腐变成真正的香干。这是老李命定的一条道路,给香干压上一个不变的名字,他把每一刻都做得非常清晰,在这个小小的作坊里,他悄悄地安放生命全部的忙碌。
      不知道全国各地有多少老李这样把一生的忙碌都奉献给一份小小手艺的人。但是在靖港,如果曾经所有人都以做豆干为生的话,一定是有最纯净的水才能做出最滑嫩的豆花,才能压成最有韧劲的豆干,才能值得这么多手艺人愿意为之付出全部的忙碌。想到这里,我几乎想要马上冲到靖港吃上一块靖港豆干。这就是人杰地灵的道理,美味和美女从来都伴随着好山好水。
      
      而扇骨一章更是得到手艺的精髓。其实这一章也是这本书中介绍手艺人比较多的一章。
      
      无论古今中外,扇子从来都不是用来扇风的。简奥斯丁所描绘的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中,扇子是女子用来调情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中国,折扇一般还是男子在用。但是到底有多少男的是因为热的浑身冒汗才用扇子,我一直有所怀疑。所以会在手上拿那么一把扇子的男性,一般不是追求味道,就是演乾隆呢。而汪涵就属于前者,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却还是在寻找一种淡泊高远的意境。仿佛一身低调的xx和恰到好处的小胡子也还是无法xx烘托出那种氛围。而刚好有了扇子,信手摇两下,那种闲庭信步的感觉一下子就来了。
      
      书里有这样一段:我买那把折扇时,并不知道盘玩的奥妙,玩了几个月也不见变色,觉得自己没有找到风骨,就有点着急。后来我打电话给老艾,他娓娓告诉我不少知识,说我那扇子是生骨,也就是新制作的,要经常拿在手里盘玩才能先去掉里面的火气,不能玩几天放几个月。盘玩之前还要先洗手,等手上的潮气挥发干净后,再把扇子放到手上抽拉,待手上的热量传上去就差不多了。这就和玩玉,玩石头等非常类似。而[玩]这个字此刻都非常的不简单。
      
      中国手工艺的精髓就在此处。外国人制造出来的机械都是尽可能简单易懂,拿到手里就知道怎么用。而中国的器物都带着一种温和的人性,讲究一个缘分。要想知道怎么玩,要不然就是各种高手,要不然就是经高人指点。一旦会玩了,就进入了一个懂行的世界。简单的竹子,木头,石头都可能在你手里变换颜色,气质。于是,冷冰冰的器物也成了身边的老友,所谓养玉,养扇子的[养]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那些个老手艺做出来的不只是商品,而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个沉默的朋友。这些淡淡的情愫实在是难以找到一个贴切的形容词,所以书名除了选择《有味》还能是什么呢?





郑重声明:资讯 【非常有味道- 看上去很美- 博客大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