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xx的健康三维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保持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xx状态。在这一概念中,身体健康是首要的,是处于{dy}位的因素。说到健康,我们不能不提到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体质。体质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由于变异而造成的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既反映人的生命活动水平,也反映人体的身体运动水平,生命活动是身体运动的基础,身体活动又是生命得以充分发展得必要条件。因此,一个人的体质状况可以反映其身体的健康水平。那么,被称之为国家未来的孩子们,他们的体质状况如何呢?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加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作为每一个家庭中最受关注的孩子,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远非其父辈能比。但我们非常遗憾地发现,在孩子们生活状态今非昔比的同时,他们的体质状况却令人堪忧。环顾四周我们不难发现,“小胖墩”多了,“眼镜片”多了,厚了;稍一活动便气喘吁吁、头冒虚汗甚至晕倒的孩子多了;冬天,孩子们的衣服越穿越厚;夏天,整日“孵”空调的孩子多了······自1985年我国进行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以来,前后共四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呈全面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身体形态呈肥胖或豆芽状的孩子增多,正常体重人数仅占25%左右;身体机能中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明显下降;身体素质中的力量,耐力素质更是退化严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的身体素质优良率明显偏低。耐力跑是评价青少年心肺功能的定量负荷试验,而{zx1}及格标准13岁孩子的标准从每千米4分25秒调到5分51秒、16岁孩子的标准
体育锻炼真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让我们来看看以下这两个例子。我国游泳名将吴鹏小时候因为体弱多病,被酷爱体育的父母送进了游泳培训班,本来想通过游泳强身健体,提高小吴鹏的身体抵抗力,却不料由此诞生了一位世界{gj};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我国呼吸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钟院士已经67岁高龄,虽然日夜奔波劳累,却精力不减,始终坚持在“抗非”{dy}线。这得益于他硬朗的身体,得益于他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上面的例子说明:体育锻炼在人们的成长过程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人体成长发展遵循一个“用尽废退”的规律,即运动——能量消耗——同化作用(消化吸收)——恢复能量——消耗能量——体内物质积累——促进生长发育。人体有其自然增长的过程,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阳光、空气和食物,孩子们也能像禾苗一样成长。但是,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加速身体各器官系统、肌肉组织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适应环境和抵抗病毒的能力,从而促进人体健康、茁壮地成长。体育锻炼并不像一些家长认为的纯粹是浪费时间,是活受罪,是可有可无的玩耍,它是一种能使孩子受益终身的健康生活方式。
{dy},体育锻炼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事实上,孩子天性好动,真正不爱运动的孩子只是很少一部分。体育锻炼是一项父母子女可以共同参与、亲历亲为的活动,体育锻炼的过程,既是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磨炼意志品质的过程,也是孩子体会公平竞争、团队精神、人际交往的过程,是孩子宣泄不良情绪、克服焦虑、享受体育带来的欢乐和愉悦的过程,更是父母们了解孩子、引导孩子、加深亲情、加强沟通的一个互动的过程。
第二,体育锻炼能促进孩子的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和心脏的生长发育。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跑跳、伸展、牵拉等动作对骨骼骨化中心能起到一种机械的刺激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时,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使皮肤中的麦角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磷的吸收以满足骨骼生长发育的需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肌肉纤维变粗,xxxx增多,改善肌肉血供,促使肌肉强壮。肌肉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运动中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放松,会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可以提高身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控制能力。经常锻炼的孩子心肌健壮,心跳次数比一般孩子少,但每搏输出量远远高出一般孩子,这是心脏健康的表现。调查还表明,经常参与锻炼的孩子与同龄人相比,平均身高超过4厘米,肺活量增加200毫升以上。
第三,体育锻炼能增强孩子的抵抗力,促进孩子智力水平的发展。经常参加锻炼,经受严寒酷暑和耐力负重的刺激,可以提高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效地抵御伤病入侵。此外,儿童大脑需氧量占机体需氧量的50%,在锻炼时,为满足运动的需要,机体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增加,从而保证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料。实验证明,一个人安静时每分钟可以摄取0.25升氧气,而跑5000米,每分钟则能摄取2升氧气,相当于安静时的8倍。同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使人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思维更加灵活协调。专家指出,如果缺乏运动,一些孩子体内废物不能及时通过新陈代谢排除,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焦躁、倦怠的状态。 (来自家庭教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