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池笔杆子胡同_柳笛_新浪博客

腊八儿啦!您坐在热炕上,喝着香甜可口的腊八儿粥,我给您讲段故事都知,对胡同不知的故事。

 

墨水池、笔杆子胡同,交叉于“天下{dy}关”北侧的街道中,这样的街市排列,给人于想象一只大笔正蘸入墨池里。这两个胡同,有着很久的年月了,传说它的由来与萧显写匾有关。

 


 

据明代《永平府平志·备述志·边事》记载,成化年平倭大军班师归驻山海关时:“上以平倭诏天下,论功行赏……盖山海关为天下{dy}关。”相传这一年,成化皇帝诏文天下,并快马送至山海关,皇差大声宣旨:“山海关乃名关要隘,朕意诏天下名士为关楼书‘天下{dy}关’之匾,以使山川添光增色,流芳千古。”

驻关兵部主事接旨后不敢慢怠,忙与人商量,说有一姓萧名显两榜进士出身,当过福建按察司佥事,是全国有名的书法大家,因年老辞去官职,归家赋闲。兵部主事听后甚喜,令人登楼量尺制匾。

第二天抬着一块长丈八尺、宽五尺的大匾,便登萧府宅门求拜写匾。萧显看着大匾,捋着胡须细细地思量的说:“皇上诏令咱得遵旨。这么大的匾,可不能随意就写,得给我一段时间才行啊!”

兵部主事忙抱拳言谢道:“好吧!您看一月为期,可行?”

萧显点了点头,兵部主事再拱手谢过告辞了。从那天起,萧显则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萧显虽是有名的书法大家,但这么大的匾还真就没写过,所以他也不能轻易下笔,每天都在查找资料、临帖习字。

萧显要为“镇东楼”写匾的事,很快就传开了。有位制笔大师听说此事后,带着上等的湖笔和{zh0}的徽墨,来到山海关萧家府上,说:“萧老先生,您写匾乃为大明要事,我也得尽绵薄之力,先生的用笔我包啦!”于是,便住了下来,每天都要制作两支大抓笔,为萧显送去供他使用。萧显很是感激,更促发要写好大匾的激情,他就挥着大师送的大笔,像舞剑一样地练字。由于笔大用墨也多,萧显为蘸墨、洗笔方便,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池,时间长了这个坑池的水,竟也像墨水一样。

萧显书写很严谨,为把“天下{dy}关”五个大字的形体结构摆布好,对“天”字形体进行了改动,将“天”字的上横短,改为比下横长,这叫天盖地。然而,对“一”和“关”两字却颇为用心,总感觉这样单繁两字相邻处理不当,将影响大匾的整体效果,所以他一直没有动笔。

一日晌午,萧显出门来到城楼下一小饭馆,要了一壶酒和几个小菜,店家把酒菜端上桌,很习惯地说:“先生,您慢用。”就用手巾在桌上擦了一下,湿润的手巾在桌面上擦出一道水印,萧显看到水印,忙叫住店家:“别动。千万别动。”他站在那里仔细地端详品味着,这个水印不正是要写的那个“一”字吗?“太好啦!太好啦”他囔囔着立刻有了灵感,转身向外跑去。店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站在店门口喊着:“先生,您的酒菜还没吃呢!

萧显跑回家,提起大笔一气呵成就把“天下{dy}关”的大匾写好了,再一端详这五个大字真是叫绝。其字迹酣畅遒劲,气势开张,神韵绝伦,特别是那“闗”字笔画多,不觉得繁;“一”字笔画少,不觉得单。当巨匾高高地挂起,与巍峨的雄关浑然一体,更给雄关增加了和谐、庄重、威严的色彩。

挂匾那天,城楼上下聚于很多人,人人都望匾称道。萧显拱手谢众乡亲,猛地想起了制笔大师,他忙奔大师的住所,可大师已不言而辞了。人们为纪念萧显的功德和那不知姓名大师的鼎助,就把萧显洗笔练字的池子叫墨水池;将大师的住所称为笔杆子。逐渐有人家搬住进这里,“墨水池”“笔杆子”作为胡同的名字传留了下来。

传说的是故事,存在的是现实。残蚀门楼上的雕花,沿街的石刻,由于岁月已久,很难复现了。这里的街道老房、飞檐、门楼、石刻等,过不了多久,都将不存在了,小巷胡同也会随之而消失的。我不知道这样的传说能相传多久,是否还会有人知道墨水池、笔杆子胡同。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墨水池笔杆子胡同_柳笛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