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拾贝/搜狐博客【社会人文广场】精华贴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源远流长硕果累累,实在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光辉篇章。当然,中国书院最初出现于何时,尚待据实加以考据。清代学者袁枚《随园随笔》卷十四载:“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
又,据今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考据,{zx0}使用书院之名的并非唐玄宗时代的官府书院,而是唐玄宗之前的民间书院,即光石山书院等几所书院。
据此,我们可以论定,中国书院最早产生于唐代初年,民间书院与官府书院同时或相继产生。民间书院无疑来源于书斋但又与书斋不同,书斋是私人读书治学的居舍,而书院则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儒生、道士、和尚等名流雅士皆可出入其间。由私密以至公众,此乃书斋与书院之分野。书院的另一个源头来自官府,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由朝廷整理图书典籍的机构脱胎而来,设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校理、知书、书直、写御书、拓书手、装书直、造笔直等职司,他们以文化学术事业为主而无具体的政务。
书院的性质,并不像学校那样是单纯的教育和教学机构,而是一种新生于唐代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民间和官府的学人士子进驻书院从事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各类文化教育、读书治学和出版著述等活动。这种综合性的文化教育功能是中国古代书院独有的。
研究中国书院史,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古代书院的门生学人并不局限于儒家独门独派,而是一种易儒释道诸学相通相融,百家xx,和而不同的自由开放的大文化教育之殿堂。我们不妨举例说明之。拿光石山书院来说,这是一所民间书院。据唐·苏师道《司空山记》载,司空山东南嵎有秀峰十二耸翠卓立,其峰有画瓶、青牛、大莲花、小莲花、紫盖、瑞云、洞门、紫麟、远吟、隐真、回龙、白鹤、名称不一。北有慧光寺、前有洗药池,池水异香袭人,掬饮可以愈疾。菩提寺有药池,仙池,种荷池,隐真岩等,其间书院、道观、佛寺相依相伴鼎立于群山之中。
又如,唐诗中关于书院的吟咏。韩翃《题玉真观李泌书院》云:“白云斜日影深松,玉宇瑶坛知几重,把酒题诗人散后,华阳洞里有疏钟。”诗中文人儒士把酒题诗,游宴会文,瑶坛疏钟,满是神道仙气,可见书院与道观、儒士与道士的亲密关系。
又如,唐诗王建《杜中丞书院新移小竹》云:“此地本无竹,远从山寺移,多年求养法,隔日记浇时。”可见书院与山寺,儒士与禅师过从甚密,移竹养竹,互通有无。
从这里我们真切地看到,书院本是儒者之区,却不避佛道,山寺、道观、书院连阁共泉,交相错处,僧侣、道人、儒生齐集书院,话篇章,攻文字,论国事,儒释道三家相通相融,此正是书院产生的社会背景,也是书院集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和著书立说于一身的无所不包的性质所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书院大多建于形胜之地,幽静秀美宜人,风景似桃源。这里既有丛林精舍佛道宫观的影响,也有“天人合一”的儒家哲思与追求。
中国书院自唐代始建,历久不衰。到了宋代,书院名扬天下,天下书院之首可数三四家,诸如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等等。在书院鼎盛时期有“天下四大书院”的美誉,又有“天下书院三四家”之说。其中岳麓书院一直雄踞天下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建于北宋时期,位于江州庐山白鹿洞,历经三起三落,到了南宋淳熙间,朱熹重建讲学,订立学规,请朋友吕祖谦作记,遂名扬海内。宋代书院发展迅速竟达720所,分布在全国19个省区,真正是盛况空前。元代书院得到进一步推广与官学化。明代书院呈现繁荣与辉煌的壮丽景观。清代书院在大规模普及的过程中发生流变,中国书院走向东洋日本,走向西洋意大利和美国,走向南洋,如东南亚的华侨书院之类。至此,可谓中国书院遍天下矣。
中国书院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大的历史作用,其间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经验需要我们去发扬与继承。也许,我们在此浩如烟海的珍贵史料之中所拾得的几枚晶莹贝壳,又一次证明了我多年以来所研究的创造性成果,那就是,古代中国所呈现的确为“易儒释道四位一体”的大文化景观啊!身处燕东大地平顶山麓太子河畔山水名胜之间的华园(华人心理园),研究中国书院史,书院拾贝,怡然自得,收獲颇多,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言尤未尽,我尤其向往当代中国的新型书院繁荣与昌盛。【荣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