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药生产取得长足进步,今年1~8月份农药行业利润总额132.5亿元,同比增长5.5%。截至今年8月底,除草剂、xx剂、杀虫剂产量分别占农药总产量的48%、6.5%、16.4%,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行业环保压力巨大,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未来农药行业的污染物减排思路应坚持源头抓起、重点防治、全程监控、综合治理的原则。”在10月30日上海召开的{dy}届全国农药行业环保发展论坛上,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胥维昌这样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
病 污染因子复杂难控
根据胥维昌副院长的介绍,目前国内农药行业环保呈现以下几大问题。
首先,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这些污染有的是生产过程带来的污染,包括“三废”处理不达标、无组织排放多(尤以挥发性物质及恶臭物质为主)等,有的是农药使用过程带来污染,其中既有不规范使用带来的残留,也有假冒伪劣产品的使用带来的影响,还包括乳油大量使用造成的污染等。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其农药企业环保状况要好于国内。一方面由于企业产品规模普遍较大,使得污染物产生相对稳定,废水等水质波动小,所需的治理技术相对单一;另一方面,国外企业生产技术先进,自控程度高,导致排污量小,可做到污染物可知,处理更有针对性,再加上产业集中度高,污染物治理相对容易;此外,国外企业盈利能力强,用于环保治理费用通常达到其总产值的8%~10%。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农药企业普遍生产分散、规模偏小,形成了一个品种多点生产、一家企业生产多个农药品种的现象;在市场发生变化时,由于产品品种调整频繁,单一的环保技术很难实现全面治理。
同时,国内农药产业的特点也决定了污染物排放存在问题。以水为例:一是排放量大,吨产品废水排放数吨到数十吨,甚至上百吨,其中生产1吨氟虫腈产生的废水可达80吨,生产1吨吡虫啉废水量达48吨,1吨草甘膦的废水也达17吨;二是浓度高,一般工艺废水浓度均在1万~100万ppm之间,甚至超百万;三是含盐量高,均在5%以上,甚至达到20%。此外,国内农药生产产生的废水由于包含很多具有xx活性的杂环类化合物,往往难以生物降解,而且由于废水中大多数均含有一定量的农药,毒性一般较大,且特征污染因子多,如除虫菊酯原药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达68种,其中水污染物有65种。
另据了解,几乎所有农药企业均有处理装置,但真正达标尤其是提标后,稳定运行的不是很多,而且所采用的技术较为多样。
治 生产全程监管利用
胥维昌强调,我国农药行业污染物减排思路应源头抓起、重点防治、全程监控、综合治理。主要思路为:源头上使用清洁原材料和采用清洁工艺过程,使用环保剂型;对排放量大、污染严重、毒性大的产品品种进行重点防治;对生产和环保治理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对清污分流加以综合治理。
从综合治理角度上,针对废水,要实现清污分流。清污分流的标准选择为COD≥3000毫克/升和不易生物降解的废水分别进入高浓度废水池,COD≤3000毫克/升的废水及初期雨水进入低浓度废水池,真空系统的废水应控制在COD≤2000毫克/升。
从处理工艺思路上,首先要着眼于综合利用,尽可能从废水中回收有用资源,其次需减少COD排放量,选择切实可行的发生源处(如废水排放车间)废水一级处理技术,既去除部分可降解的高浓度有机物,又提高废水的生化可行性,减轻后续生化处理负荷;再次要采用适于农药废水生化处理的A/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作为综合废水的最终处理手段,使废水中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
胥维昌指出,针对废气,要实现有组织排放的资源化,并将无组织排放变为有组织排放。具体而言,有组织排放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是氯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转化成相应的产品自用或出售;无组织排放的气体污染物,应建立完善的回收及吸收系统,集中焚烧处理,变无组织排放为有组织排放。
对于固废,要
(责任编辑: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