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形成_雪梨_新浪博客

   澳大利亚电影节将于1月29日拉开帷幕,不能不提的是被拿来跟《乱世佳人》相体并论的《澳洲乱世情》。故事发生在上世界30年代(这正好是旗袍发展的高峰期),当时亚洲移民占当地人口的30%。中国式的灯笼、中文字并不罕见,澳大利亚的时尚也盛行时尚风格。剧组借用中国元素,为妮可炮制一件中西合壁的服装——改造自中国旗袍的红色鱼尾裙。

  

    旗袍被多次搬入荧幕,把女人的高贵、典雅、妩媚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牵动着每个爱美的心灵。


周讯在《风声》中的造型      汤唯在《色,戒》中的造型    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造型

 

  接下来,我们试图解开旗袍的神秘面纱。旗袍是中国的传统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成为民国知识女性标准服饰之一。1949年之后,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xx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恢复为中国民族服装代表之一。

  

  旗袍的起源与形成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左图为身穿传统旗袍的宫廷人士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xx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zx0}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xx了中国历史上{zh1}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xx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此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光辉时代,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于面料和装饰的选择,以及长度和开衩的变化。由于裙摆的位置是女装流行的重要特征,摆线是最重要的风格线。在欧洲,30年代女装的摆线一直很低,而腰线较高。长裙是30年代的特征,是区分于20年代女装的标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长。1931年和1932年,由于20年代的影响未除,下摆位置较高。从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长。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摆几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使得开衩成为必要。这表明海派旗袍与国际女装的流行几乎是同步的。任何具有中国趣味(或面料或细节或装饰上所显示)的one-pieie dress(以合身者为多)都可以被称袍。所以我们可以有无襟、无领或不开衩的旗袍

 旗袍流行的美学密码

  旗袍的流行绝非偶然。有上述的历史与文化等外在因素,也有旗袍本身的内在因素。

  旗袍,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把西方美学所崇尚的人体曲线美展现无遗,一体贴身的裁剪,突显着东方美人的婀娜身姿与纤纤细腰。而这种展现却又极大程度上迎合了东方女性含蓄暧昧的表达方式。旗袍的衣身连袖,符合中国传统美人手臂下垂时的溜肩;旗袍在丝质面料留下一条窄长的缝隙,如诱惑天使脸上暧昧的微笑。不经意间的若隐若现,有如流动的旋律,带着中国特色的诗情画意般的细细体味,徘徊在之间。旗袍流行的美学密码,竟被李安导演一语道破。旗袍所体现这种介乎显与隐、色与戒之间的审美的矛盾与和谐,堪称服饰美学的{jz},被今人称之为中国式性感。其构成了代表中国20世纪前期时代特征的新的服饰美学观,并辐射开来,一直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


  旗袍的现状 

  由于市场的原因和屈就某些职业制服的心理影响,旗袍只是在荧幕和红地毯上间中有她的踪迹,并没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


        图1              图2              图3

  图1 设计师马艳丽专门为赵涛的{dy}次好莱坞红地毯秀设计了中式旗袍。洛杉矶影评人协会主席在致辞中称赵涛为“沉静的女神”。

  图2 龚蓓苾身着金色旗袍亮相第13届“北京放映”闭幕式,好友、xx服装设计师陈娟红为其量身定制的。

  图3 林志玲复古旗袍为中国电影站台,现身第21届东京电影节,中国电影周开幕记者会。


  重庆大学教授、社会学家杨尚鸿说过,属于这个时代女性的服饰,应该是磨白的牛仔裤,轻俏的超短裙,松身的休闲装,露火的网眼衫,但是,这并不应该是万千女子对美和生命的全部感受。

  中国的旗袍,不该成为被当代女孩遗忘的美学。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旗袍的形成_雪梨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