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行为背后的引导

2009年1月21日   小宝一岁十个月零四天

 

   事件:昨晚我要上厕所小宝非要找我,没办法抱着小宝上厕所。这种情况碰到小宝需要我抱的时候我都会满足她。上厕所时小人对旁边放卫生纸的盒子产生了兴趣,用小手上下摆弄着,嘴里嘟囔着“关上、打开!”就这样我们俩坐在坐盆上玩了5分多钟的卫生纸盒子。准备把小宝放下时,本以为可以顺利的走出卫生间,谁知小宝看到了用来投下水的筏子非要拿不可,我也觉得没什么不妥,看了看不是很脏也就允许了。没想到小人还要拿到客厅的地板上玩,此时姥姥不愿意了,说“东西太脏了,不能在客厅的地板上玩,让小宝送回去”。小宝一听这个话咧开大嘴哭起来,当时以我的想法是会同意小宝玩得,但老妈说话了,只好顺着话说“这个东西太脏了,不能再客厅里玩,送回去好不好!”

   哭,仍旧是哭,一边哭一边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当时我的内心真的很针扎。

  外公看了,说“玩一会儿就送回去!”

  这时我内心不舍小宝的哭泣,一边又一想可以利用一下这次的机会,让小宝也知道不是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的。于是蹲下面对面的看着小宝

   “昕昕是不是想玩这个?”

   “嗯”

   “可这个东西太脏了,在客厅里玩会把地板弄脏的,地板会不高兴的”

   “不脏不脏,要玩”

    “那这样吧!妈妈给你两个选择,一你去厕所里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二如果不同意那妈妈就把这个东西收走,不让玩了”

    考虑中,仍然是哭,但明显能感觉内心在动摇

    继续又说了一遍,小人虽然没有进行选择但明显态度有了很大的缓和,不像一开始那么激动。我顺势把她抱到厕所里,“来,在这里玩吧!”

   小人指着水盆说“一点点”,意思是:想用筏子沾一点点水,

   “可以,但别太多”

   小宝沾了一点点水嘴里还嘟囔着说“一点点”,呵呵!问题解决了,小人破涕而笑,我也有时间可以洗漱了。

 

    每个孩子都会哭闹,哭闹的原因各有不同。小时候饿了、拉了、尿了通过哭来告诉大人他们遇到的麻烦,稍大点通过哭引起大人的注意希望有人xx他们和他们一起玩,等稍微会说话能表达不满时,多采用哭来表述因大人们对他们行为的限制,当然也有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的哭。因此如何应对孩子的哭闹无形中便成了我们大人处理与孩子关系的一门艺术。

 

    很早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上面介绍了各种如何应对孩子的方法,看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孩子碰到需要别人帮助或胡搅蛮缠时,大人应找出孩子表面背后希望大人理解的真实含义,也就是大人需要对孩子真正意图有一个认知感,这样当孩子哭闹或不满时,因为旁边有一个人的理解他的很多行为就会收敛很多。这一点有点像大人有时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也希望身旁有一个能用心倾听、理解自己的人,如这人无论你怎么说他都在那里唱反调我想诉说的这个人很快就没有太多的心情再说下去了。

 

    当时因为看这本书小宝还小,书中很多情况不会遇到,但从那时起我还是试着用书中说的方式在小宝哭闹需要帮助时对她说话,感觉很有效果。例如:当小宝摔倒了,疼得很厉害我会说“宝宝,摔倒了,是不是很疼,妈妈知道你很疼,来妈妈抱抱吧!”;当小宝因为某个行为自己无能为力时的哭闹,我会说“昕昕是不是想干XX,妈妈知道,不要着急慢慢的,妈妈陪着你”或“昕昕是不是想要什么,但那个东西危险,危险的东西是不是不能动呀!”等等,遇到类似的情况先替孩子说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比不问青红皂白的乱哄或乱骂一顿效果要好得多,听到你对他心里的一个认同感,小人就像找到了知心人一样,哭闹也会缓解很多,因为她知道身边有一个理解她的人。我想这也是使小宝到目前为止成为很好商量事情的原因,再有一个原因就是给孩子的自由,孩子支配自由的范围越大她的内心越平和,但排除危险事物的尝试。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好行为背后的引导】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