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与中国远古文化_万象空间_百度空间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初祖”,被尊为“三皇之首”和“百代之先”。伏羲也是从渔猎过渡到农业时代的代表人物,传说他结网罟而发明渔猎工具,制作琴瑟等乐器,规范婚姻制度与嫁娶礼仪,始画八卦,用“太极”学说来分析的宇宙发展变化之理。女娲是伏羲族中另一位颇具神话色彩的xx人物,她是远古时代“三皇”之一。相传女娲曾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发明笙簧等乐器,为女媒而设置婚姻,是中华民族的总先妣。伏羲与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其丰功伟绩,从远古流传至今。
  伏羲与女娲的关系,据《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载:“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二者本为兄妹;而卢仝《与马异结交诗》谓“女娲本是伏羲妇”,是说二者是夫妇关系。实则可能属于同一部落联盟中具有通婚关系的两个氏族部落。因而伏羲之族可称之为伏羲—女娲族,而伏羲文化也应将女娲文化涵盖在内。伏羲—女娲族早期居地在今甘肃天水一带。《帝王世纪》、《遁甲开山图》都说“伏羲生于成纪”。《后汉书·隗嚣传》刘绍注云:“成纪县在陇城县西北。”汉陇城县治即今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成纪县于北宋初移至今天水市秦城区。《水经·渭水注》云:“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城东,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汉以属天水郡。……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岩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牺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号称“羲皇故里”,秦城区西关伏羲路北有建于明成化年间的伏羲庙。北道区渭南乡境内的卦台山又名画卦台、伏羲台,传说“台有羲皇遗画,著雪即融”。为伏羲创画八卦之所。卦台西北1.5公里的余家峡口,渭河北崖龙马山半腰的龙马洞,相传为龙马负图处。甘谷县大象山华盖寺有伏羲宫、伏羲塑像及“羲皇故里”石刻。据清道光《秦安县志》载:“陇城镇有‘羲皇故里’牌坊。”秦安县城北48公里的陇城镇为女娲生地。秦汉以来,陇城镇北的风台山上建有女娲庙,后因山体滑坡而毁。相传女娲风姓,生于风峪,长于风台,葬于风茔。风峪又名风沟,在陇城镇东风村附近,风峪西崖有“女娲洞”。风台在陇城镇常沟村境内,风茔在陇城镇南7公里处。陇城镇北门外有一口大井,世称龙泉,相传是女娲抟土造人之泉。此地还有娲皇村、“娲皇故里”石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据说“天水”的得名就源于女娲补天故事。在伏羲女娲故里,考古学家发现了xx的大地湾遗址。这是一处以大地一期文化和仰韶文化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少量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大地湾遗址位于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清水河南岸的第二、三级阶地及缓坡山地上。分为山下(河边台地)和山上两部分,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根据碳十四测定并经校正的年代,大地湾一期为公元前5850~前5400年,仰韶文化早、中、晚期遗存为公元前4050~前2950年。大地湾一期发现有圆形半地穴式房子,面积仅六、七平方米,窖穴里发现有黍和油菜籽。墓葬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一般有随葬品,个别墓有猪下颌骨。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少见。器形主要有圜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和圈足碗。纹饰以交叉绳纹为常见,部分钵形器绘有紫红色宽带纹,罐和碗的口沿多呈锯齿状。[1]同类遗存也发现于天水师赵村、西山坪。大地湾一期文化或称大地湾文化、老官台·大地湾文化、老官台文化、前仰韶文化等。张忠培指出:“也有的认为老官台与大地湾下层同类,后者文物丰富更具代表性,可称为大地湾文化。”[2]郑乃武也主张大地湾一期遗存为“大地湾文化”。[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同仁们则认为:“1979年,在大地湾遗址下层首先发现了前仰韶文化遗存。……我们称这类遗存为老官台文化。大地湾一期的主要遗存应属老官台文化的偏早阶段。”[4]泾渭上游“前仰韶文化的面貌与关中地区相同,均属老官台文化的范畴。”[5]据此我们暂且称大地湾一期遗存为“老官台文化”。从时空概念上分析,考古发现的老官台文化很可能就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伏羲文化。试以大地湾一期遗存为例,这里出土了黍和油菜籽,表明当时已由渔猎时期步入初期农耕文化阶段。从随葬猪下颌骨的情况判断,可能已经开始了家畜饲养业。彩陶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比较重视装饰艺术。在钵形器内壁发现了十余种彩绘符号,其中有的符号同老官台等地钵外壁上的刻划符号xx相同,可能属于“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的滥觞。那种半地穴式的窟室建筑,则是古代东方居室的一种基本形式。



郑重声明:资讯 【伏羲女娲与中国远古文化_万象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