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解说词商榷(二)
第二集:天佑汉脉
9.“早在1800多年以前,已经厌倦了宫廷内你争我夺,危机四伏的蔡伦,每有闲暇,便经常带养子和亲属,来到洋县这里的封地,徜徉在山光水影中调养身心。由于这位地位显赫的宦官光顾,给这座秦岭深处的小镇带来无尽的荣耀。”
意见:这段描述带有想象的空间。一、蔡伦封为龙亭侯是在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建光元年(121)被逼自尽,为龙亭侯仅有短短7年时间。东汉国都洛阳距今洋县千里之遥,又隔着巍巍秦岭,道路险阻,极为不便,何以能够“经常”来此“徜徉在山光水影”?二、蔡伦身为太监,一生在内廷为官。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有“太监无令不得出宫”的规定,很难想象他可以“每有闲暇,便经常带养子和亲属,来到洋县这里的封地”。三、关于蔡伦在龙亭封地的情况,笔者尚未见到有关资料,但宋《舆地纪胜》却有“蔡伦未尝就国”的记载。今汉中市的文史专家多持此观点。因此,在编修《汉中地区志》时,未将蔡伦墓列入《古墓葬》,而列入《附:传说与待考墓》,采取了非常慎重严谨的做法。
10.“公元105年,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材料,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dy}张纸。”
意见:纸的发明不会是一个“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长期的,逐渐进步、逐步完善的过程。以下援引曹之著《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的资料:
在蔡伦之前,关于纸的记载有多例,例如:
《唐类函·三辅旧事》记载:西汉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武帝生病,长子刘据因鼻子高大,“以纸蔽其鼻”探望父亲。这条记载比蔡伦造纸的记载要早146年。
《后汉书·贾逵传》记载:建初元年(公元79年),汉章帝令贾逵选20人教以《左氏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这条记载比蔡伦造纸的记载要早26年。
《后汉书·邓皇后纪》记载: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邓后即位,在此之前,“方国贡献,竞求珍丽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绝,岁时但供纸墨而已。”这条记载比蔡伦造纸的记载要早3年。
从出土文物看,西汉古纸的发现至少有下列四种:
{dy}种是罗布淖尔纸。1933年夏天,xx考古学家黄文弼带领考古队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遗址中发现一种古纸,长约4厘米,宽约10厘米,白色、麻质、纸面较粗糙。同时出土的还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书写的木简。“黄龙”是西汉宣帝的年号,人们因以断定此纸当为西汉黄龙元年之前的产品,它至少比蔡伦纸要早154年。
第二种是灞桥纸。1957年5月8日,陕西省西安市灞桥砖瓦厂工人挖土时,在古墓中发现一批出土文物,其中有大小不等的纸片88块,其主要原料是xx和少量苎麻。同时出土的还有三弦纽铜镜、麻布等。据考证,此墓的时间下限不会晚于西汉武帝。也就是说,该纸是西汉武帝之前的产品,它至少比蔡伦纸要早200年左右。
第三种是居延纸,亦名金关纸。1973年8月15日甘肃居延考古队在金关遗址中,发现两团古纸,据化验,其主要原料是麻类纤维。同时出土的还有写有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年号的木简,“甘露”是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人们因以断定此纸当为西汉甘露二年之前的产品,它至少比蔡伦纸要早157年。
第四种是扶风纸,亦名中颜纸。1978年12月24日在陕西省扶风县太白乡中颜村的西汉古建筑遗址中,出土3张古纸,古纸的{zd0}尺寸是长6.8厘米,宽7.2厘米,乳黄色,有一定的韧性,其制作原料仍然是麻类纤维。考古学家根据同时出土的陶罐、五铢钱等物品的时代,断定此纸当为西汉宣帝之前的产品,它至少比蔡伦纸要早150余年。
以上四种西汉古纸除了{dy}种毁于兵火之外,其余三种至今犹存,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知,曹文中所说的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三种“纸”,经鉴定,确认为纸。这就是说,至少在西汉时期,纸已经被发明出来,并且已被实际应用。
可以认为,蔡伦是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技术,提高了纸张质量,推广了纸的应用,其贡献是非常大的,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文化史上理应占据崇高的地位。但是,如果说是他“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dy}张纸”,却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
11.“公元前207年,和项羽结盟xx秦王朝的刘邦,攻克武关,沿秦楚古道,乘势北上,从蓝田翻过秦岭,抢在项羽前面,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将秦二世赶下王位,拉开了建立西汉帝国的序幕。”
“再次走在几个月前还意气风发,最终攻占咸阳的子午古道上,被项羽逐出的刘邦此时的心情灰暗xx,前路漫漫,一片凄凉。他一定没有意识到,一个足以让后人引颈仰望的王朝,将会在秦岭的荫庇下从他的手中横空出世。”
意见:这是解说词中两段相隔不远但却是自相矛盾的话。刘邦当年是攻克武关(在今丹凤县),沿秦楚古道(大致即今312国道的走向)攻克秦都咸阳的,而此后被项羽逐为汉王,却是“从杜南入蚀中”,是沿子午古道(大致即今210国道走向)赴汉中的,走的xx不是一条路。没有所谓的“再次走在几个月前还意气风发,最终攻占咸阳的子午古道上”的情景。
12.“刘邦和张良统率的十万大军,已经兵分两路,悄悄地绕过褒水,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刘邦的十万大军从天而降,他们从大散关越过秦岭,进入楚军镇守的陈仓,关中平原顿时门户大开。从此,汉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成功军事实践,至今还被世界军事史奉为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经典战例。”
意见:“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出自韩信,与张良无关。张良也没有参与“统率十万大军”。当时张良身在韩王成处,实际就在项羽身边,后项羽杀韩王成,张良逃归汉王刘邦,此时“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史记·留侯世家》)。
13.“后人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的其实就是张良。”
意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评价张良的。但这句话并不是“后人”“所谓”的,而正是张良追随的刘邦说的。《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了刘邦的这段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14.“在汉中以北以及东南,是高耸绵延的秦岭,而在它的南面有大巴山环绕。
意见:汉中以北是秦岭,自然没错,但汉中东南也是秦岭,却让人费解。如此,秦岭就是西北—东南走向,而实际上秦岭是东西走向。汉中的东南方向是大巴山。
15.“由于高山隔阻,来往交通十分不便,以至于在秦朝以前,盘踞在仅仅一山之隔的关中的统治者,对秦岭以南的巴蜀大地几乎一无所知。”
意见:这句话的问题在于如何理解“秦朝”。
我认为: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之后,才可称为“秦朝”,在此之前,只能称为“秦国”。若如此,“秦朝以前,对秦岭以南的巴蜀大地几乎一无所知”则不符合事实。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国力日渐强盛,秦惠文王时,名将司马错灭蜀,将其纳入秦国版图,使秦国国力大增。战前司马错对蜀地已经有了详尽的了解。秦昭王时的蜀郡郡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功在千秋。怎能说“几乎一无所知”?
16.某学者:“褒斜道就是一条褒水,一条斜水,褒水北面入渭河的,斜水南面入汉水的。”
意见:恰恰相反。应该是口误,但编导者不能就这样原样照搬。
17.学者访谈字幕:兵法上讲“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虚实实,其争相生”。
意见:这里的“其争”二字,应为“奇正”。奇、正,是《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一对哲学范畴,对于指导战争有着深远的影响。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究之?”
18.“公元前141年,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即位。”
意见:严格说来,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据《史记·吕太后本纪》:“宣平侯女为孝惠皇后时,无子,详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杀其母,立所名子为太子。孝惠崩,太子立为帝”。后“帝废位,太后幽杀之”,又“立常山王义为帝,更名曰弘。不称元年者,以太后制天下事也”。诸吕剪除后,刘弘被驱逐出宫,代王刘恒即皇帝位,是为文帝。以此可知,在吕后专政时期,先后有过两任傀儡皇帝(惠帝太子、刘弘),因此从汉高祖刘邦,经惠帝、吕后时期两任傀儡皇帝、文帝、景帝,到汉武帝是第七位皇帝。如不计吕后时期两任傀儡皇帝,则汉武帝为西汉第五位皇帝。吕后虽专权,但从未称帝。
19.学者访谈:“当时汉武帝的时候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北方匈奴入侵,这个连年(入侵),从文帝的时候,汉高祖曾经被匈奴围困在平城。”
意见:这段话的表述有些问题。其一,北方匈奴入侵,不是汉武帝时候出现的问题,战国时期的秦、赵、燕等国就深受匈奴侵扰,甚或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使秦始皇对匈奴更是耿耿于怀;其二,文帝时,汉高祖早已去世多年,怎会“被匈奴围困在平城”。口语不必过于严谨,意思表达明了也就可以了,但见之于字幕,却应该字字斟酌。
20.“张骞从长安出发的时候,整个世界东方与西方还相互隔绝,就在张骞到达中亚各国1100多年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双脚,才踏上中国的土地;而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开往东方的船队,在张骞出使西域1300多年之后,才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启程。汉武帝开通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征讨匈奴,开拓大汉疆域。但战争结束了,被张骞带到西方的中国丝绸,却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宝黄金,也沿着这条闪烁着丝绸光芒的道路,涌进西汉都城长安。丝绸之路,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
意见:这段话有两个问题。其一,张骞出使西域,是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135),被匈奴俘获10年后逃脱,到达西域、中亚,历经13年后返回。马可·波罗大约是在1275年到达蒙古的上都。两者时间大致相差1400年,“1100多年后”不知是如何计算的?而哥伦布开往东方的船队,是在1492年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启程,距张骞出西域已有1600多年了,“1300多年后”也不知是如何计算的?
其二,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朝与西域、中亚各国的交流就是双向的,否则怎么会有“西方的珍宝黄金,也沿着这条闪烁着丝绸光芒的道路,涌进西汉都城长安。”事实上当时西域、中亚各国的人已经大量涌入中原,到东汉时,佛教已经在中原地区传播。不能以马可·波罗为标志,说西方人在1100多年后(应为1400多年后)“才”“踏上中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