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准备过冬吧!_爱国小天地_百度空间

汽车行业:准备过冬吧!
(丑话说在前头:俺其实对经济什么的一点不懂。不过现在流行跨界,而且越不懂的越要乱说――说多了也许就成“砖家”了。所以俺决定来跨个大的,从汽车维修直接跨到汽车销售。
  
  你要“倒霉”看到我的这篇文字,拜托不当回事随便看看就好了。)
  
  本文中的数据分析图片来自搜狐汽车,特此说明。
  
  (一)
  
  如果在08年第四季度说“XX行业,准备过冬吧”,那叫随大流。例如互联网、房地产都被人这么说过,还引来很多人一起吆喝。
  
  但是,现在这个时候说“汽车行业,准备过冬吧”很容易被认为不是哗众取宠就是缺砖来的。
  
  因为有以下背景:
  
  2009年1季度:国家汽车产业振兴扶持政策公布实施。主要内容为:规划2009年汽车销量超过1000万辆,09-11年实现年均10%的增长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具体的措施为:支持小排量汽车(09年购置税优惠),实施燃油税政策(虽然变味但是不合法的养路费终于取消了),支持产业重组,支持自主品牌,推动取消限制汽车消费的各地土匪政策……
  
  加上一场浩浩荡荡的“信心09”应对经济危机的全国大运动,各大车企在融资、各地成文的不成文的行政政策支持等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空间。
  
  毫无疑问,以国家行政干预为背景的产业扶持政策对于各大车企来说{jd1}相当于一剂“大排量”的xx,高潮很快就来了。
  
  2009年1季度,中国汽车销量超越全球{zd0}市场之一的美国;增长率屡创新高;其中3月份销量创下单月销量的历史{zg}值(111万台),{dy}季度的平稳拉升态势{jd1}空前(被称为“和谐增长”);
  
  刚刚过去的4月就更不得了了,一季度刚创造的单月销售记录(3月111万台)被打破,4月累计销售115.3万台,同比增长25%,环比增3%;而xx度相对较高的乘用车更是创下了44.5%的同比增长成为历史新高(除去小面的话增长率为30.5%);与此同时,美国市场下降34%(乘用车同比,下同),日本下降26%,法国下降7%,韩国下降26%,巴西下降10%…………和疯狂赛车的台词像极了:请往这边看,全世界的汽车销量都在下降,有没有?有没有?只有我们中国在涨啊!!而且是狂涨啊!!
  
  于是这几个月各个厂家发出的NEWSLETTER基本成了喜报模板,到处在报喜。“层次”低的就在创历史新高的基础上展望一下未来大好的汽车市场前景;“层次”高的已经在歌颂政府高效的救市政策了,“层次”再高一点的甚至可以扯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上,尤其是在大洋那边的通用都快破产了的情况下,我们这边的一片繁荣更值得骄傲。
  
  可以预见的是,喜报下个月还会继续。目前的不少厂家的不少车型都已经卖断货了,相关的历史记录5月份可能会被再度刷新。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我都沉迷于这一片大好形势无法自拔了,差点忘记了我是来泼冷水的。
  
  
  如果说1-4月份汽车市场的强劲表现是“回光返照”的话我觉得我心理也太阴暗了一点,那就“居安思危”总没错吧。
  
  在漂亮的销售数据背后,我们再xx以下一些数据:
  
  1.年初,与汽车行业有紧密合作关系的咨询公司的JDPOWER预测,中国09年的汽车市场增长为0。JDPOWER拍屁股说出这个数据的可能性非常小;可以肯定的是,这个0背后有大量的专业调查和xx数据作为支撑;与此同时,乐观一些的预测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中国汽车市场有望保持5%-10%左右的增长;而1-4月份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超这些数据;
  
  2. 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表明,一季度19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营业收入约占全行业的50%),经济效益多数指标低于同期水平,营业收入完成2686亿元,同比下降了14.15%;利润总额为108亿元,同比下降48.36%;工业增加值为560亿元,同比下降了8.95%。一季度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经济效益指数为 305.5,比上年同期降低56.66。简单点说,就是车是越卖越多,钱却越赚越少
  
  3.乘用车销量中,小面占了约15%的份额;众所周知,小面对汽车企业{zd0}的贡献就是增加销售数字;除此外基本一无是处;
  
  4.终端经销商的利润越来越低, 4S关门转让或者破产的新闻越来越多。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只做一个简单算术: 09年乘用车已经卖了245.6万,预计5月销量能达到115万,也就是1-5月累计销售360.6万;08年全年乘用车累计销售675.6万,如果悲观一点,按照JDPOWER年增长0%的预测,09年剩下的7个月可以销售的乘用车大约为315万台,平均月销45万台;乐观一点,按照政府的振兴政策预估的10%的增长率,剩下的7个月可以卖380万台,这等于平均月销54万台。月销54万台是一个什么概念?相当于2005年的乘用车月均销售水平。而这月销54万台中,小面大约占9万台;也就是从6月份起,能够平均月销2万台的轿车企业就可以烧高香了。
  
  2005年汽车行业的利润和现在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在单车利润大幅降低、销售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在下半年后段,大多数汽车企业很可能会有一觉回到解放前的感受。
  
  也许有人会质疑,预测0%或者10%的增长率就是正确的吗?一季度增长达到30%,为何全年就不能达到30%?
  
  要知道,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风景这边独好”的背后,是中国几乎以举国之力,在“应对”经济危机。和任何的大型全国运动一样,这种“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出台都是“集权加高效”的。因为几乎所有领域都认为,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参照{gjldr}在各个场合的讲话)。这种集权加高效的拯救经济的措施,是一场xx,判断输赢的结果只有2009年一年的GDP增长率,而赌注是却是囊括国民经济每个细节,汽车产业当然包括其中。
  
  有没有人想过,假若我们挺过了2009,2010才是最困难的一年呢?我们该怎么办?
  
  也许我们不必想2010,就看看目前的态势吧:
  
  原油价格上涨是一定的,现在已经在逐步回升,也许要不了多久就能过70美元了;这个结果是什么俺不敢乱说,反正去年油价飙升时我们吃的喝的都在飙升;
  
  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大泡沫,还是烂泥扶不上墙的态势,短期似乎难有改观;这将影响到各个领域;
  
  靠出口生存的很多企业依然未摆脱困境
  
  ……
  
  回到汽车销售上来。
  
  车卖给谁?卖给那些能掏钱的人。老百姓的收入没有增长,负担没有减少,生活物资通胀,固定资产贬值,这些人拿什么去买你的车?富人和政府公务车的购买量有限且日趋饱和,你的车卖给谁?
  
  汽车业的冬天将要来临,也许在今年年底,也许就在明年年初。
  
  

  二)
  
  如果车企也觉得这个行业的冬天要来临,可以做哪些应对措施?
  
  我凭自己的感觉胡说几句:
  
  1.往西部和中小城市进军,开拓2、3线市场。
  
  1-4月的销售数据中,有两个数据很有意思,一是轿车车型排行榜上前10位只有排第九的雅阁和排第10的凯美瑞属于中高级轿车,前8全部是中低端轿车,而且都是10万元以下的区间为主,其中QQ和夏利还下探到5万元以下的价格区间;二是1-4月累计销售的乘用车中,自主品牌占据了53%,众所周知自主品牌大多走的是低价路线;因此这两个很有意思的数据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信息:现在的便宜车才好卖。
  
  价格便宜的车,客户自然是银子有限但是又有购车欲望的人们,说到这里,估计各位也知道了为什么我说要开拓2、3线市场的原因了。
  
  京津地区,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且不说受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收入可能下降,这些城市的汽车需求空间越来越小是不争的事实。加上各地的土政策依然横行(借此声讨各地的路桥费尤其是重庆每年2300全国{zg}),限制车辆的消费政策从本质上未得到改善,这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汽车销售前景短期内并不值得看好。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居于2、3线城市的人们收入相对稳定,也许平均水平较低,但是逐渐积累的财富可以轻松负担一些较便宜的车型。而且按照家庭/车数比例的话,我国的远期汽车市场潜力确实是非常大的,而眼下,这些2、3线城市的潜在客户必需要提前纳入市场预测的范围,他们才是购车的第二波生力军。目前热销的BYD F3/F0,奇瑞的QQ/A3,长安的奔奔/悦祥,合资品牌的伊兰特以及大众的两个老家伙,都在这些市场春风得意得很。
  
  2.企业修炼内功。
  
  首当其冲的是压缩开支,节约单车成本;精简企业冗长机构,提高运转效率。只有这样你卖车的利润才有保障。那些在准备扩张生产、大规模招人、盲目海外抄底的要么不是自己的钱不心疼,要么是脑袋在下面屁股在上面了。其次是产品。一旦市场需求下降,有限的客户只会买那些他们认为“值”的产品,这个时候口碑很重要,广告不重要。而且口碑是实实在在的口碑,靠炒作或者收买是很难形成让消费者信任的口碑的。
  
  3.厂家要站在终端经销商的角度帮助经销商盈利。不少厂家一直以“甲方”自居,长期凌驾于经销商之上作威作福;实际上经销商的目的是赚钱,要是赚不到钱,不知道多少经销商老板要拿耳刮子抽人。车企从自身角度帮助经销商实现更多的盈利,剔除双方之间不公平的霸王条款和管理制度。只有经销商有钱赚,终端销售的局面才能够打开。也只有在终端有一支强有力的销售队伍,车企才能够安然过冬。



郑重声明:资讯 【汽车行业:准备过冬吧!_爱国小天地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