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农资经销商都重视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拥有一定的农业技术,能够很好地带动和促进产品销售,好技术+好产品=好效果,这是深信不疑的真理。但在平时为农民服务时,有时即便我们出于好心,开出好药好肥,但由于防治成本太高,或者虽然我们认为防治成本不高,但实际上已超出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农民还是不会接受我们的配方。所以许多农资人感叹,农民不识好货,不认好人。
面对不同的农民,经销商在开防治xx时,既要重视效果,又要考虑防治成本。效果固然重要,但防治成本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笔者多年从事植保服务,在山东济阳县的曲堤镇农民一亩黄瓜一次冲肥300多元,农民会很痛快地接受。而换个别的地方,一亩黄瓜用200元的肥料可能也不一定接受,这就是地区差异。我们必须承认并重视地区差异。山东昌邑市的农民种大姜亩用商品有机肥25袋,到了山东沂水县种大姜亩用有机肥仅为5~7袋。当时在沂水对农民的这种不舍得投入的用肥习惯感到不解,但无论你怎么讲,沂水农民能按照昌邑农民的投入去种大姜吗?肯定不能!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农民收入不同,消费水平不同,对产量的要求也不同。有时我们出于好心为农民开出的配方,但农民接受不了,那不等于没开吗?实际上,农民不接受配方,主要是不能接受你的防治成本。看来,应因地、因人、因作物、因病情开xx才是,给作物治病也应“入乡随俗”。农民既要求防治效果,又要求减少防治成本,无论你怎样开,无论你出于什么好心,能让农民接受才是硬道理。
作为农资经销商,搞服务是要有利润的,都想多卖货,有些人为了多卖货往往就开“大xx”,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防治成本。在笔者看来,经销商追求利润没有错,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因防治成本太高,农民不买账,你的利润哪里来?笔者认为,给农民搞服务应该做到“三者兼顾”:即开出一个xx,既要兼顾防治效果,又要兼顾和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还要兼顾经营者自己的利益。其中,农民的接受程度和防治效果是{dy}位的。实际上,只要我们把农民的利益放在xx,xx才能开得科学、适当,长期坚持这样做,自己才会得到农民的信赖和认可,农资经营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利润。
(责任编辑:焦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