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大多是咱百姓餐桌上、中国人耳熟能详,寻常居家男女基本能操练一二的食品啊。记得父亲的腐乳、母亲的水豆豉、婆婆的酒酿,我的泡菜……都是味美可口,“流传一方”的,怎么上了大学讲堂,变成了这等高高在上、理论枯燥、毫无情趣,“豆豉”还成了“豆鼓”?
国家也好,教育也好,学问也好,人也好,失去了自信,必然仰人鼻息,变得手也不知道如何摆,脚也不知道该怎么放,邯郸学步,忘记自己的本来面目,做人应有的快乐与情趣。
做学问,如果做到唯洋人马首是瞻、做到不知道该如何生活,那我们,活着干什么?
读报章杂志,读到有人吹嘘洋月亮比中国的圆,或者挣了几个钱的人,得意洋洋忘记本来:吃要比,谁“高级”谁“低档”;就连听个音乐也要较劲,听懂巴赫还是门德尔松了……我就不免要想,这些搞食品工程研究的教授们,他们究竟会的是什么?他们的研究,一定就高明?xxx是靠呆实验室炮制论文说话摆谱的么?我们的学术,究竟花纳税人的钱在干啥?吃喝、开会、关起门研究、带多多的硕士博士,整一大笔科研经费,骗人骗己,马屎外面光、里面是包糠?我要拿《反对党八股》好好学一学。
经典,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我们的时代,知识分子,越来越“清高”了。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