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和探索

(来源:生物谷)

“发展现代农业”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和决策之一。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将成为扩大内需、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板块;对于落实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提出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明年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更需要体制和制度的创新,以适应现代农业商品化、产业化的需求。“应用农业”概念的提出,正是从理论创新出发,对农业发展战略的思考和探索。

一、目前农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质量低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财政投入逐渐加大、粮食产量连年提高,自力更生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不能忽视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农业经济质量低,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和稳定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基础设施薄弱;同时由于近年来,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加之在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思路下,采取的以农支工的政策,使农业成为了工业化建设中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多方面原因的制约,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30%下降到2007年的11%,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目前农业的中心功能是确保粮食安全,这是人口大国的必然所使,但由于经济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已影响到了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目前,“产粮大省是经济穷省;产粮大县是经济穷县”的现象比较普遍,因为发展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经济效益不突出,政绩不明显。所以,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工轻农”思想。针对当前的农业状况,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2、农业经济质量低的原因分析

农业经济质量低、产值规模小,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普遍认可的观点是:人口多、耕地少,与美国、加拿大相比较,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亩,而美国为12亩、加拿大为22.5亩。耕地不集中,难以实施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耕种成本较高。

我国的农业问题,已不是单纯依靠调整农业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就可以解决的,即便是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机械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耕种成本,但综合计算,对于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况且,达到美国的人均占有耕地水平也不现实。除地貌条件限制外,还意味着要将现有8亿农业人口中的7亿,转移进城市。但目前而言,绝大多数城市的功能无法承担这一重任。一旦出现较大的经济波动,便可能会形成大量的社会闲散劳动力,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需要在一个更大范围内重新认识和定位农业。若从产业链构成角度进行解析,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只包括了初始的种植环节,是一个“半截子”的产业链,是典型的以种植为主体的农业。相应在统计口径上,农业的产值只统计了种植,而后续加工环节创造的价值,全部计入了工业,后续加工的附加值没有真正体现在农业上。这种产业体制和划分方式,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产值规模的提升。

二、发展应用农业,提升农业经济质量

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传统的产业划分方式,从认识和体制上保障工农业资源要素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应用农业”概念的提出可视为xx发展现代农业命题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1、近年来,促进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若干思路

长期以来,理论界和科技界已经认识到改善农业经济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不断取得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先生提出了 “农业、海业、林业、草业、沙业”并举的“大农业”的思路;同期,姜春云同志提出了将果蔬加工业等纳入农业体系的思路。这些观点,扩大了农业的功能和范围,也为我们思考农业问题开启了新思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理论界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等概念,更多的是加大农产品转化力度,拉长农业产业链等提法。这些观点和提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经济理论界已认识到提升农业经济质量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有益的思路。但是,由于受传统认识的影响,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个别地区在实践中虽也尝试着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理论的系统性不强,实施着力点分散,加之行政管理体系割裂,目标与效果偏差较大,整体成效有限。

2、我国农业经济运行已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探索农业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农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农业产业链的内部运行特点和各节点的价值进行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首先,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和功能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与人类相伴了数千年,最初只是将农作物的果实(种子)直接食用;其后,对果实(种子)进行粗加工后食用。至20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应用,农作物的果实(种子)的精深加工得以实现,而且扩大到了秸秆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在生产方式上,也由原始的家庭手工向社会化、工业化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工生成的产品不xx于食品,而是向医药保健、建筑材料、动物饲料、化工原料、再生能源等领域拓展。目前围绕农业资源的加工转化,已经派生出很多相关联的产业,如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产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应用集群。

其次,农业产业后续加工环节的经济价值正逐步显现。从农业产业链上看,经济效益显著、发展空间巨大的环节,不在种植环节,而是后续的加工转化环节,以及围绕加工转化环节的配套系统。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甚至达到农业产值的3-4倍。例如美国,80%以上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加工环节的增值是种植环节创造价值的5倍左右。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初级产品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还将越来越大。

所以,以“种植”为主导的传统农业概念,已无法涵盖当今的农业产业现状,更无法代表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3、我国面向未来的农业产业理论创新呼之欲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农业、农村的改革作为主要议题,并且着重提出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把改革创新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新的理念和思路xx农业和农村发展难题。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结合长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提升农业经济质量、实现农业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进行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从产业链看,农业应包括种植和应用两个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只包括了初始的种植等生产体系,属典型的“种植农业”;而后续的食品加工等应用转化环节,以及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物流业等服务于该体系的产业单元等应用体系,却计入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从农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看,应用系统也应纳入农业产业。

我们将农业体系中的应用体系,定位为“应用农业”。应用农业,打破了传统的产业划分格局,将食品加工等后续的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列入农业范畴,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过程和产业各环节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突出了加工环节对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主导作用。

三、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充分证明和显示了应用农业的效用

应用农业的价值最集中地表现在食品加工业中。在农业产业链上,食品加工业是{dy}个应用环节,也是承上启下的核心环节。食品加工业的原料基本上来源于农业,是传统农业与工业的{zj0}结合点,同时,也是通过发展应用农业、带动农业经济质量提升、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的理论实践点。

1、食品加工业是应用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加工业是农产品转化和增值的主体。据专家测算,全国农产品加工产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吸纳230万人就业,每个农民可增收190元。食品工业的产值目前已经占了农产品深加工业的80%以上。近年来食品工业在扩大农村人口就业、促进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带动能力不断加强。特别是传统主食品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就我国的食品消费结构看,米、面主食品在市场需求,以及对粮食的转化量上相对较大。如馒头、面条等面制主食,每年消耗全国流通面粉总量的80%以上,折合小麦约7500万吨;主食的增值能力又是面粉的3—4倍,利润是面粉的100—200倍。以河南为例,若将每年输出的200亿斤原粮转化为主食品进行输出,便可创造约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增加740亿的经济效益。此外,食品加工业的服务体系,如设备研发及制造、物流、零售业等产业,也属应用农业范畴,这些产业所创造的经济贡献和就业需求,也相当可观。

2、食品工业发展的着力点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不否认仍存在着诸多不足,整体水平仍需大幅提升。如,科研技术水平落后;初加工产品多,低档产品占很大比例。全面提升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增强对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带动力,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加强科技创新。根据传统食品的特性,进行深入的科技创新,是应用农业显示其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首先,需要加大基础科研研发力度,如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10年来从谷物化学等基础研究着手,对面制食品及原料本身、加工生产工艺等的深层研究和解析,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不仅明显提高了国产小麦的经济价值,而且有效促进了传统主食的优化和产业升级。其次,加大应用科研的开发力度。近年来对膜分离、物性修饰、冷加工等关键技术难题的开发和应用,已推动了一批如冷却肉、浓缩果汁、变性淀粉等极具市场潜力的产品创新。

研发关键设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的食品机械,但是传统食品的机械开发程度仍较低,不能满足优质食品的加工需要,特别是设备性能与传统生产工艺脱节,造成了机加工食品远远不如手工食品的风味和口感。为满足市场需求,国内许多食品企业过于倚重手工生产。所以,集合前沿科技,开发满足传统食品工艺要求、超越手工食品口感和品质的加工装备,是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

健全标准体系。由于国内食品生产标准体系不完善,弱化了食品安全的整体保障能力。食品安全尚不能保证,更谈不上风味、口感、外观等综合品质的“优质化”。建立一套涵盖市场准入、配料选择、加工工艺、品质鉴定等内容的标准化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食品优质化的根本要求。

科技创新的推进、装备技术的开发和标准体系的完善,不仅可促进产业调整的升级,提升食品工业的整体效益和产业实力,同时也丰富和充实了我国的科研体系,对材料、机械加工等行业的发展无疑也是巨大的带动。

3、食品工业未来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

虽然,我国食品加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给食品工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随着居民消费观念不断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食品消费将由家庭走向社会化生产、商品性消费日益取代自给型消费已成为必然趋势,食品的消费档次和经济总量,未来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目前食品工业是许多国家的{dy}大产业,如美、日、法国等食品工业已占GDP的20-30%,但我国仅为10%。另外,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差距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空间,如上文提到的传统主食,仅在城市便拥有2000多亿的市场空间。但是目前仍以家庭手工和小作坊为主,亟待进行产业提升,《全国的食品工业“十一五”规划》着重提出“推进传统主食品生产工业化”。河南等粮食生产和加工大省,不仅在本地区的食品工业规划中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推进面制主食工业化”等内容,同时大力支持一大批行业领头企业,以传统主食为主体,促进小麦的转化增值,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预计“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产值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显示出在拉动消费和扩大就业中的作用。但是,食品工业仅是庞大的应用农业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整个应用农业体系的发展,在拉动消费和扩大就业方面,比其他产业有着更为巨大的优势。

四、应用农业,改变了农业的传统认识和定位

传统的产业划分将农业、工业作为{dy}和第二产业,除此之外的产业笼统地归结为第三产业。但随着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三次产业之间存在交叉与融合,边缘逐渐模糊,出现许多新兴产业、交叉产业。传统三次产业界限分明的划分方法已无法解释和概括产业形态和特征。应用农业概念的提出,正是在产业融合的趋势下,区别于传统三次产业“按照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划分标准,以“按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关系”,从农业及相关产业入手进行的一次全新探索。

1、应用农业使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宽和延伸

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是产业化。应用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局限性,使农业走出了千百年来只有“种植”的框囿和传统认识局限,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市场需求为源头的产业链模式,构成了一个“需求—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循环圈。从产业需求链角度分析,食品工业对上游的农业种植,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即生产不同种类的食品,就需要上游环节加工相应的原料,同时也要求农户种植相应品种的粮食作物。这种对应关系,有利于发挥农产品的特定优势,提高小麦等农产品的价格和农业的整体效益。应用农业的显性特征是进行了产业的重新划分,但是在深层次上作用和意义,是实现了种植与应用环节的效益流动和共享,破除了产业链条短造成的信息、资金流动不畅等瓶颈,产生1+1>2的产业聚合效应,促使农业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得以大幅度的提高。

2、应用农业为以工促农,统筹城乡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事实证明,传统农业之所以不能有效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更高价值的生产要素。随着我国工业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目前的工业和农业仍处于两个层面、两个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不可能真正的实现互补和联动,经济资源也不可能自由地、自动地、根本地扩散到每个产业。所以,目前工业对农业和农村的带动,还更多地停留在为农民提供一定的工作机会,增加务工收入的层面上。近年来,部分结构主义经济学家也指出,真正实现以工促农,产业结构改造要先行。应用农业的发展,不仅通过农业加工业的发展托起农业资源的市场需求价值,更重要的是突破了工农业之间资源流通的瓶颈,实现了农业与关联工业的融合,促动了工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模式等要素向农业流入。同时也从产业体制上,为“公司+农户”等模式的“订单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保障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等思路的细化和实施。

3、应用农业对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业进行更科学的定位

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庞大,除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传统农产品的粗加工之外,还应包括精深加工。而目前的体制,对整个农产品加工业也进行了人为的切割,如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项目”,仅支持“加工所需原材料70%以上来自农户”的粗加工或初加工,而增值能力更强的二次加工或精加工项目则无法得到支持。又如食品工业虽称为工业,但由于在经营规模和效益上无法与机械、化工、矿产等工业相比,形成了一个“亦工亦农、非工非农”的产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处境尴尬。应用农业,将农产品加工相关的产业进行了统筹整合和科学定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和拓宽,增强了农产品加工业的管理系统性、发展协调性、产业完整性,为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基础。

4、应用农业可促进农业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工业化的发展建立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的基础上。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00多亿元,2006年又增加至5200多亿元。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我们已将目光延伸到地球之外,但更应重视和开发养育了人类几千年的农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农业具有强大的生态可持续性,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关键作用,分解和稀释了由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等问题,实现了对传统经济发展路径的突破和改造。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资源不仅保障了食品供应,而且已经在生物能源、工程材料、纺织、化工、医药等领域显示出了积极的作用。全面推进应用农业的发展,先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将更多地进入农业领域,进一步深化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一个规模庞大、产业密集的应用农业体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将农业由“基础产业”定位为“战略产业”。展望未来,不断发展的应用农业,将突破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成为农业资源的“价值拐点”,使农业产生革命性的突变,xx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共同构成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

作者:刘晓真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特聘研究员
河南省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

 

相关新闻:








郑重声明:资讯 【应用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和探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