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油茶
文/前放
家乡宝山村,四周群山环抱,山岭蜿蜒起伏。大部分山上都有油茶树,它们一般分布在较低的山岭或高山脚下,有的东一棵西一棵,零零散散;有的连片成林。由此可以推测,家乡的油茶是先人所栽,而不是xx生长的。
三十多年以前,宝山村祖祖辈辈主要食用油是茶油。改革开放后,高产的胜利油菜迅速推广,村里的菜籽油不但取代了茶油,而且卖菜籽还是家家户户的经济来源之一。就这样山上的油茶树没有人去管理,特别是近年来,宝山村人都用上了液化气,没有人上山砍柴,山上的油茶林全部抛荒,连山路也被茂密的柴草封死,几乎进不了山。
不知为什么,我对家乡山上的油茶一直念念不忘。油茶树不高,树杈多,枝干弯弯曲曲,木质坚硬,枝条柔韧,树皮土黄色,上面有一层粉末,防滑,便于攀爬与采摘油茶籽。叶片小,呈椭圆形,墨绿,有点像榕树的叶子,但比榕树的叶子厚实。油茶开白花,花朵不大,却清香扑鼻。油茶籽如小圆球状,和金桔一般大小,有的青色,有的淡黄,有的粉红,有的半红半紫。山里的孩子们常常把它当作弹子玩。
小时候上山检茶籽(检茶籽是家乡话,就是采摘油茶籽)的情景似乎又在眼前,每年大约是在深秋时节,村里会统一规定一个上山摘茶籽的开放日,一般连续三天。村里的小学也放假三天。三天之后,外村的人也可以上山摘没有摘尽的油茶籽。
每年每家摘油茶籽的多少,主要取决于{dy}天的上午。{dy}天每家每户都会在凌晨三点左右起来生火做饭,饭菜也会比平时丰盛一些,大人和孩子都吃得饱饱的,天没亮就打着手电筒,提着马灯,带着箩筐,篼箕,竹篮及布袋子或空书包上山摘茶籽。我父亲长年在外,工作很积极,一般不会请假回来摘茶籽。只有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小喽罗上山作战。因为没有主要男劳力,又不准请亲朋帮忙,所以我家每年摘得的油茶籽最少,每年的食用油都不够,总要买一些猪油来补充。村子里大部人家茶油一年都吃不完,陈茶油可以接上新茶油。
半大的孩子都喜欢背着小书包上树摘油茶籽,油茶籽非常结实,比重大,一个小书包就可以装十几斤。大人很少爬树,只站在树下摘,够不着的就用茶籽钩(茶树枝杆做的)把茶树的枝条钩得弯下来,便可以采摘了。有些小油茶树只有两三尺高,也挂满了油茶籽,十分可爱。大人会把它留给六七岁的小娃儿去摘,这也给他们提供了摘油茶籽的机会与劳动的快乐。其实上山摘油茶籽是一个又累又脏的苦差,一个个弄得灰头土脸,加上摘油茶籽时都穿着破旧的外衣,形态实在有些狼狈而滑稽,但每个参与的人都沉浸在收获的喜庆与兴奋当中。
一担箩筐装满油茶籽,少说也有150斤开外,母亲根本挑不起。我家摘的油茶籽大多是细爷(父亲的三弟)帮着挑回家的。细爷勤劳朴实,令人敬重。特别是分田到户后,细爷帮了我家很多忙。
家乡的油茶树不但外表美,而且质的美,茶油更是上佳的食用油。摘油茶籽虽然已经成了我遥远的故事,但家乡的山依旧,山上的油茶树还在,家乡的民风依然淳朴,它留给我的亲情与美感也日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