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
前段时间由于博客大巴的问题,一直不能上来……
再上来,居然已经2010年了……
年前的韩寒专访,被编辑部高度评价为是小荷“华丽丽的转型”,呵呵,分享一下吧。
文/本刊记者易小荷
1995年的某{yt},“因为老师想想当着全校的人羞辱”韩寒,暗示全班喊出他的名字,去替代另一个不想长跑的同学--在那之前韩寒长跑从没及格过,……在全班同学的嘲笑之下,韩寒抱着“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心态,在长跑的一开始就以以一百米的速度去跑八百米,“起步就拉开几十米,跑了一圈,还和人家拉开一段距离,又跑一圈,还和人家拉开二十米,但我当时并不觉得很累,我很激动,就开始和同学欢庆胜利,{dy}次参加长跑就胜了,同学都抱着我的肩,你太牛了,{lx1}那么多!然后旁边又有同学说可为什么你还有一圈不跑,因为当时的跑道是250米!”这时候已经掉到队伍{zh1}一名的韩寒又从{zh1}一名开始追,在全校几千人的注视之下,超过了{dy}名还破了校纪录几秒。
--这种戏剧性的事情本应该是一个运动xx的开篇故事,尽管我们这些过于努力的人一直在自我安慰地说,天才是不存在的,但我们毕竟不能否认有些人的天赋,比如当年从未练习过长跑却总拿{dy}的韩寒,或者是后来这个稍微练习了几年就拿下全国拉力赛{gj}的韩寒--只是对于体育界来说有些遗憾的是,因为1999年《三重门》的出版过早地分散掉了韩寒的精力,使他的身份先成为了“作家”。
但是,这也并不影响他用他现有的能力去“逾矩”,他像是陌生的入侵者,猛踩着脚下的油门,开着他超速的赛车,夹带着他惯有的犀利感……在体育这个常规世界里,他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例子,从汽车爱好者到拉力赛年度总{gj}--他的经历不可复制,浸透了这个时代的欣喜与悲哀。
“其实运动都带有一定的梦幻色彩,赛车更是梦幻中的梦幻,尤其到了美国或别的比赛,你进入圆形的看台,你发现所有的灯光所有的一切,小男孩心中{zg}的镜界一样,”
韩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迈入这个梦幻的世界的呢?一切居然是从朋友的“忽悠”开始的,2001年来到北京,他就被北京的一些朋友忽悠,然后大家有时候说我开车开得好,应该参加赛车,因为他这个人特别把忽悠当一回事的,“当时得到个误导,看电视上的新闻,完赛只有两台车,N组,级别{zg}的,我当时想,大不了就是第三名吗,所以就去了。”
一发不可收拾,当年选择作赛车手,朋友当中有嘲笑的,甚至还有人大胆地揣测韩寒是因为在文学上“江郎才尽”,所以才开始玩起了赛车。
“但是他们都忘记了,中国的职业赛车起步很晚,很多半路出家,有煤矿老板,公共汽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大家其实都是半路出家,而且我觉得只要你有一定的聪明智慧,不会把这个事情做得很差。”
其实从某种程度,这只是他和体育运动之间未延续完的缘份罢了: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进入重点中学的韩寒后来发现,他的区里面长跑具有统治性的优势 ,想拿第几就拿第几,“可是进去以后不喜欢长跑,觉得很难看,短跑还行,长跑到后来动的姿式很难看,嘴脸也很奇怪。”于是就开始消极训练……
很少有媒体描述过韩寒的赛车生涯,我们只是看到一串的数字,从2004年分站比赛的第六第七,2005年的第四、第五,再爬升至2009年的全国年度总{gj},“这事其实和我写书一样,你们只看到灯光耀眼的时候,没看到舞台布置需要化很多时间。我想这世界上应该是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暴然成功的,除了在中国做房地产。但恐怕那也没几年蹦头了,该跳楼的还是要跳楼。世间事情有时候只是颠倒一下次序而已。这几年应该完成了舞台布置,是演员上场的时候了……
”--在他关于赛车的那本《就这样漂来漂去》出版的时候,他还没有拿下过全国{gj},只有在文字里面你才能读到他为赛车付出过的努力:
在三年多里,有过很艰难的时候,艰难到一个轮胎也买不起了。赛车前,我自己玩的进口车三个月换一辆,赛车后,我一辆国产车开了两年多整整十二万公里……
其实他对体育运动兴趣相当广泛:打台球、踢球、长跑都可以……只是韩寒后来发现自己开车真的可以“很快”,赛车让他感觉到真正“人类力量的延伸,因为人跑不到那么快。”
韩寒的“快”有多快?……我们的拍摄现场,是一个卡地车场地,聊不上一会儿,韩寒就技痒难熬地开上了他的卡丁车练习,在一众卡丁车群当中,他的卡丁车像深海中的一艘快艇,绕过那些本已在加速前进的卡丁车,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然后徒然的,还正眼花撩乱之时,一辆卡丁车一个漂亮的甩尾停了进来,惊得摄影一声惊呼:“卡丁车也可以这样帅啊!”
“我在这里买了两台卡丁车训练,欧洲小孩都是从练卡丁车开始练起,卡丁车开得好别的车也开得好……舒马赫、阿隆索,10岁卡丁车,11岁卡丁车,15岁卡丁车,开个七八年卡丁车,到20岁的时候去参加某一个欧洲的方程式……到第21岁的时候就是F1,他们是直接从卡丁车转到F1的。最快的卡丁车的加速是比很多中级别的方程式赛车更快,加速仅次于F1,它小,轻,50匹的马力,耗的体力更大。”
卡丁车七八万一台,韩寒头上的头盔八万一顶……赛车的确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运动,这也是让韩寒一声叹息的,也是一直让他忧心忡忡的“赛车必须要有家长的投入才能开,不像足球给个球就能练,没有做到特别xx特别偶象化,没有标竿性的又有名气又通过这个东西飞煌腾达,又在国际上做到很好,不一定像舒马赫那样{dj1},收入又很像样,像姚明那样……”
韩寒以欧美的赛车普及来举例“比如在芬兰,在一个村子里,一百个男孩,五十个去开车,有的合适有的不合适,{zh1}留下一两个,各个村庄再去参加城市……再出来一两个参加全国的,像这种全民的参与,确保最有天赋的人出来了,但是在我们国内,100个孩子是0个参加,要一万个才有一个,那也是家长很喜欢,硬拖上去,{zh1}发现不合适,可能有别的更合适的,但家长不愿意投入,我都拿过{gj},像我的收入也就是一百多万,对家长来说是看不到期望的…”
“这也正是中国赛车和欧美水平差距的{zd0}原因,赛车对身体素质要求并不高,一个人在车里,中国运动员协调性往往很好,差别在于从小的培养,”
虽然韩寒否认自己有像科比、乔丹那样的“胜利偏执欲”,但是一路走来,他坦承自己比赛就是为了胜利,这种感觉和追一个女孩是一样的:
“任何人都有情敌……就像一个比赛一样,总是会有对手的,总有{yt},随着年龄的上长,是要输的,有人问我比赛到什么时候,到我不能赢的时候,我从来都不是重在参与的一个人,就像我们一帮人看到一个女孩想去追她,那肯定不是重在参与,你当然想追到她,就像比赛……所谓比赛的乐趣就在于赢,你赢不了就不开心,不开心就没有乐趣,没有乐趣就想比赛早点结束,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胜利。”
韩寒的好朋友李小姐说他其实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持怀疑态度的人,韩寒说他甚至在一直考虑自己的社会价值:“虽然有时候我是个赛车手,我对这个社会是无意义的,没有什么推动,可是有时候写篇P文章,对社会也是无意义的,什么都是无意义的,包括当官什么的,对社会不也是无意义的……这样想来,我至少对社会是无害的,而且我排放出来的那些二氧化碳和废气实际上不多的,只是听着声大。”
所以韩寒在代表中国队在鸟巢超级F1赛车当中憾负舒马赫时,但是他说:“中国赛车的水平至少比中国足球要好。”
韩寒曾经在《我的汽车观》里面写下这样的文字:
当时我和我的女朋友或者新认识的各色姑娘们,在北京颠簸的道路上,度过了似幻似虚的时光,当我加速的时候,我身边的人尖叫;当我飞街的时候,我身边的人晕菜;当我失控的时候,我告诉他们,我在漂移。
我觉得她们愿意和我这样一起消耗{zh0}的青春,在这么一台纯粹的速度机器里。当我看到他们也在费力地手摇着窗子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汽车观。
从{dy}辆富康到EVO V,再到后来差不多半年就换一次车……韩寒到目前为止换了差不多十五辆车左右,他追求的早已不再是什么速度感。
“速度感对于好的车手来说是麻痹的,如果你还在熟悉速度感的话说明你还只是个赛车爱好者,就像那些乒乓运动员,或者网球运动员,他们不会感觉到自己击打出去的球有多快的。可能追求的是更xx的东西。”
李小姐还说,其实生活中的韩寒是个开车极其安稳的人,他从不会在马路上飙车,还特意购置了一车又大又稳的车来开,是那种交警叔叔最喜欢的安份守已的司机。
韩寒曾经形容写作和赛车,生命中这两大元素惟一的相同点就是“都是坐着干”,实际上你很难将这两个角色统一在一起,生活中的韩寒更多的像他的赛车手身份,没有一刻能够安静下来,他可以在头半个小时接受采访的时候站在左边,后半个小时又站在右边,这种来回调换还不包括他当中不断地站起、坐下,以及因为晃动过度把脚卡进了轮胎沟里。
在朋友眼中,韩寒就是个多动症“他是那种一刻都停不下来的人,你看他那么瘦,就是被种种运动消耗掉了,他是那种开会也不能静下来的人,打电话也必须要遛来遛去~”
尽管一再被人提及到类似“天才作家”、“公共知道份子”、“杂志主编”这么多种角色,显然韩寒最想让人记住的还是他是个运动员,是个赛车手。
”运动员韩寒……应该来说我无愧于这个称号的,我的很多朋友没有我快,为了他们是,我就是,我还是希望中国的赛车,竞技体育能越来越好,不是因为举国体制,而是真正因为体育的美和魅力才诞生了这么多优秀的运动员,其实包括中国的车手,文人在世界上是没有地位的,但是这种像我们看山西煤老板一样,是不正常的那种……希望我们将来能够受到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那种尊敬,就像举国体育,虽然可以拿xx,但未必能受到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尊敬。”
但是作为运动员的韩寒,却未必能赞同体育界的规律,比如你常常能在他的博客上看到他在凌晨三四点还在更新,他不见得认为他的作息值得推广,但他确实非常反感所谓的“封闭训练”:
“对于职业赛车手来说,这种生活不是特别的好……但我觉得国足路踢不好是因为封闭式训练,是对人性的摧残,一个连女人都搞不好的运动员能成为{dj0}的优秀的运动员,在一个地方一憋能憋了两个xx的运动员肯定是无能的运动员,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有好的刺激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体力和精力是不够他们花的,训练完了以后还有大把的力气,不知道花哪儿。对于运动员来说,是否封闭式训练,纪律性和组织性是排在{zh1}的,最重要的还应该是运动天赋和运动能力。”
在去年的中国房车锦标赛的决赛中,主场作战的上海大众333车队3辆赛车均未能完赛,全队上下因此也一直被沮丧的气氛笼罩着。刚刚发车不到10秒,两位主将的战车就发生了一场无法避免的碰撞。韩寒的赛车损毁严重,直接退出比赛。王睿虽然挣扎着驶回赛道,却在几圈后遭遇裁判黑旗而退出竞争。
在事故发生后,韩寒和队友王睿两人非常默契地同时伸出中指,高高地指向天,并各自转了360度……此举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韩寒何以做出如此举动?据了解,韩寒竖中指是在发泄对中汽联的不满。随后他也在自己的博客《必须竖中指》里写道:
在昨天CTCC的比赛后,仲裁问我,你是不是当众做了侮辱性的动作,要罚款一万。我说是的,我不像有些地方,不会当众做侮辱性手势,只会私下做侮辱性勾当。……当还算不那么弱势的我面对一个半官方机构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何况纯弱势群体的老百姓面对官方机构了。但是,我实在忍不住了,欺负我一次没问题,欺负我两次没问题,你再要欺负我以为我是受虐狂啊
一聊起这段“中指门”的往事,韩寒忍不住为自己辩解道:
“我经常在发出各种各样的呐喊,还被中汽联罚款……就是因为我热爱这个运动,所以我着急,包括中国很多运动有一些问题,但是管理者很多是土鳖,赛事形象很低,觉得只要阿猫阿狗都可以来参加……我是着急才会有时候情不自禁竖竖中指什么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藐视所谓的制度,所谓的规矩,这或许就是韩寒最初的人生观,于是他更加适时地迎合了我们这个新奇、混乱、分裂的世界,成为了一个少年作家和公共知道份子。也所以,他压根成为不了体制下的运动员,但这并不妨碍他以长跑的姿态成为这个时代最有个性的赛车手。
只是面前的这个韩寒他更多的像是个温文而雅的小男人,在言语还没到达高潮之前大部分时候慢条斯理,脸上常常带有微笑--是那种把嘴角的弧线控制到极其有速度感的笑。
朋友们也都知道真正的韩寒“谦和、很有礼貌,是个很温和的人,不会发脾气,可能会不高兴,但也只是心里默默地不高兴,”传说有个朋友去找韩寒借钱,原因是“七八十万借银行利息太贵”,韩寒居然也借给了他,好朋友纠正说“没那么离谱,但他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人,很难拒绝别人,而且{jd1}的吃软不吃硬。”
天涯社区里有个关于韩寒的讨论热贴,那是最近南都周刊为他拍的封面,戴着红领巾的韩寒在敬礼,表情漠然,再仔细看上去,那张脸居然是由两半xx不同的表情组合而成:一半的脸是很倔强有杀气,一半的脸却是很谦逊很柔和。
我坐在车道边上的废旧轮胎上,身后就是卡丁车馆俱乐部,不多会儿就有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坐在我身旁,她穿着时髦,妆容精致,总是忍不住会问我关于韩寒的问题,“韩寒很拽吗?跟他合影会不会被拒绝?”她反复问道。
于是我问和她一样年龄的朋友们都怎样看待韩寒,她说:“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会觉得韩寒怎么这么多意见阿,怎么什么问题都要评论一下?”
她顿了顿,接着又说:“不过我倒是挺喜欢他的,他长得帅,又酷~”
当然她没有机会听到韩寒后来的回答,他说其实在生活中不是个那么喜欢抱怨的人,哪怕有人插队到他前面,只要损害的不是公共利益,他都可以视而不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理解他在博客上那些对中国足球、中国体育又有又恨的复杂感情。
“我们的文化和体育并没有向外输出任何东西,乒乓球你没有输出人家不陪你玩,但不像很多国家的东西,希望有{yt}我们的文化和体育不断往外输出我们的价值、文化我们的运动规则,虽然那个时候可能我水平不够,只能玩省级市级的,甚至农村的拖拉机比赛,我宁愿在一个{dj0}的{yl}的环境当中做一个二流的,也不愿意在一个二流的环境当中做{yl}的球员,当然在{yl}的环境做{yl}的{zh0}。”
……
时间回到九年前,17岁的韩寒坐在偌大的电视台演播室,,他身旁的两位专家,一位是社科院教授,一位是华东师大教授,他们以成年人的经验来讨论和消费着韩寒经历的独特性。演播室的小片介绍里说的是“他在一方面过于拔尖,另一方面功课却亮起红灯,不得不提早退学”,他成为了专家眼中“与主流社会冲突的角色”。
一名留着一双长辫的女士,激情告白了自己的教育背景和人生经验后,大声质疑:“你才十八岁,人生沉淀还没有王朔多,凭什么说你的文思不会枯竭”这是2000年的《对话》节目。大多数的时候他表情漠然,声音平静,尽管他的大多数发言都是以反问开始的。
……没人拿这孩子当一回事。节目中的主题是“伤仲永”,专家们预测韩寒可能只能走三五年,就不能保持他的“纯粹性”,他们也像那位长辫子女士一样等着看韩寒的笑话。
三年后,他已经是一名车手;五年后,他已经是一名{gj}车手。他可以通过赛车和写作两种方式养活自己。到现在,他随便一篇博客就能赢得上百万的点击量,2.42亿,这个数字是韩寒3年博客访问量的总数,超过中国人口的1/6,超过80后人口的总和。通过留言可以看出关注韩寒的不仅仅是80后,还有90后、70后。他的博客上会有对社会热点、公共事件的各种看法和评论,他被那些长辈们感觉到“言辞轻佻”或是“后生的诞妄”,但也有更多的人却认为他的点评很到位。他不止一次参与各种名人或xx单位的“嘴仗”、“笔仗”,对此他有种暗暗的“得意”:“最关键的一点是从事竞技体育之后,很多人和我打笔仗,在心态上就占据劣势,一个好的运动员心态一定是很好的,呵呵,怎么打得过?我是运动员,拼得就是耐力……”
82年出生的韩寒已经28岁了,整整十年,他出版了十五本书,他的运动员生涯越越辉煌,从最初拉力赛的老三、老四,到现在成国中国的{dj0}赛车手,甚至有资格与舒马赫在同一起跑线上。
对于那些所谓“开车最快的作家”、“写字{zh0}的赛车手”的混搭一概不置可否,他说要成为“写作{zh0}的作家”和“开车最快的赛车手”,这才是真正的牛。但他其实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也一度模糊--只是,如果在写作和运动之间只能选择一样,他斩钉截铁地说:“那一定是运动,
用陈桥五笔打“韩寒”的名字,出来的却是“越野赛”这三个字--赛车,难道注定了是他的宿命?
我的脑海里倒是浮现出了另一个场景:坐在新闻发布会上的韩寒,形同一只被关进笼子里的动物,他手足无措,简直不知道该面对哪支话筒
“韩寒,你对这次的成绩怎么看,”第三排的一位记者发问,“这会影响你备战后面的决赛吗?”
“韩寒,”一个花枝招展的女记者将话筒递到了他面前,“对中汽联的‘中指门’事件对你有影响吗?”
“韩寒,你父母从来都不来现场看你比赛吗?”一位身材修长的记者发问,“假如你将来的孩子也喜欢赛车,你会全力支持他吗?还是想让他更加自由地成长?”
“韩寒……”
“韩寒……”--是的,就算韩寒只是极其普通的关于赛车的回答,也会成为当天的新闻,更何况他们像所有人一样清楚,这个回答必将不是一般的回答,因为说话的那个赛车手是韩寒,会写字、有观点,还可以非常犀利的韩寒。
"没有运动,就不可能有人类,在原始社会,男人和女人之间无聊了,就说我们来运动一下吧,这样才开始繁衍了下一代……”韩寒这样说运动的本质。
2009年的圣诞前夜,这里是上海某个公园的卡丁车馆,隔壁是个工地,起重机的喘息和打桩机的轰鸣慢慢平息了下来,夜幕低垂之前,他又再钻进了那辆卡丁车,空阔的跑道上只剩下了他那辆车,孤独而倔强,持久而有耐心,就像是回到了多年前的学校操场,在那个强者都是好孩子的时代,他以一百米的加速度在漫长的跑道上孤独领行着,追求着属于他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