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古洪荒走来
——围棋的那些事儿
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并称文人四艺,文人墨客无不以精通此四道而得意,其中的棋就是围棋。正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围棋如今也随着她的日益普及,也正在走向国际化,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送给xxx总书记的礼物就是在他家乡夏威夷生产的一副围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即使不会下围棋,也应该尽量多一点了解围棋。因为围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围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围棋协会前主席、中国棋院的前院长、新中国{dy}代围棋国手陈祖德九段曾经说过:“我们通常所谓的四大发明即使中国人不发明,其他国家的人迟早也会发明,但是围棋只有中国人才有可能发明,如果中国人不发明围棋,其他国家的人永远也不可能发明。”陈祖德九段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围棋当中凝聚了太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围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代表。
1、名不正言不顺——围棋名称之谜
围棋之说始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有:“围棋击剑,亦皆自然。”的说法。此时的围棋之“围”字是动词。作为名词出现在东汉时期,"围棋"二字已在书面语言中普遍使用,比如班固的学生马融著的《围棋赋》,李尤写的《围棋铭》等。春秋战国时期,人称之为"弈"。迄今所知,关于围棋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左传。襄公25年》中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孔子在《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围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别名。围棋盘是方的,棋子是圆形的,有人称它为"方圆"。围棋盘上纵横交叉的线条,犹如河网、地图一般,有人称之为"河洛"或"吴图"。围棋的棋子的色彩分黑白二色,黑子似乌鸦,白子如白鹭,有人称它为"乌鹭",也有人称为"黑白"、“玄素”。棋手下棋时专心致志,万事不闻,犹如隐居一般,人称之为"坐隐"。下棋时棋手默不作声,仅靠手的中指、食指来运筹棋子,展示棋艺,围棋又称为"手谈"。称围棋为手谈、坐隐始于晋代,《世说新语.巧艺篇》记载:“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支公以围棋为手谈。”王坦之因官居北中郎将,世称王中郎,支公者,东晋一高僧,名遁,字道林。
南朝梁代任昉《述异记》记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围棋又称为"烂柯"。对弈时思想集中,忘记一切的烦恼和忧虑,故称"忘忧"。古代围棋子多用玉石所做,棋盘用楸木做成,故称"玉楸枰","枰"即棋盘。凡是学会围棋而下了一两年之后,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废寝忘食地喜爱,就像被狐狸精缠身,加之棋盘木制的,人又称之为"木野狐"。此外,"略阵"、"围猎"、"坐藩"等,都是围棋的别名。明成祖朱棣沉溺于围棋,才华横溢的解缙曾多方劝谏。一日半夜,饮宴弈棋的朱棣把解缙找来赋诗助兴,要求将围棋的别名嵌入诗中,以此难为这位忠臣,解缙就用围棋别名写了一首七律诗《观弈棋》:"木野狐登玉楸枰,乌鹭黑白竞输赢。烂柯岁月刀兵见,方圆世界泪皆凝。河洛千条待整治,吴图万里需修容。何必手谈国家事,忘忧坐隐到天明。"解缙虽然暂时保住性命,但是依然让朱棣记恨在心,不久解缙还是入狱被杀。围棋的各种名称演变到了今天,{zh1}还是概括了围棋本质特征的"围"字被保留了下来。
2、围棋起源之谜: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的传说(文字略)
围棋的起源现在还是一个谜。历来有围棋源于占卜、战争、教育、娱乐等多种说法,甚至有来自于外星人或者史前文明遗留的说法,其中以教育说影响最广。
{dy}种是教育说:西晋张华《博物志》:“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世本》上也有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但是这两本书的作者,分别是战国和西晋时代的人,作为晚于尧舜时代数千年的后人,是依据什么做的记载,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这当然是附会。中国人往往喜欢把一些物品的发明权交到某位圣贤手上,这就像一位穷小子,攀上了富亲家,从此有了显赫的身份。
第二种是战争说:围棋被认为是古代人们打仗,或者打猎时用作战争谋划,运筹帷幄、进行沙盘推演的工具。
第三种是占卜或者天文说:(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就坚信这一说法)在远古时代应该没有现代意义的天文学,只有为了占卜而存在的星相学,在这方面的联系我们结合文化方面再做阐述。
第四种是娱乐xx说:如果此说成立,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人类的大脑的智力要发展到接近现代人水平,否则不可能发明这么高级的充满理性色彩的游戏的。围棋不同于其他xxxx,围棋不是依靠偶然性来左右游戏的进程,围棋的思维模式建立在必然性上,对局者的智力和技艺左右着胜负。其二,人类社会必须完成社会大分工,出现有闲阶级之后,才有可能有这种高级娱乐的需求,否则简单的唱唱歌、跳跳舞就可能解决低级的娱乐的需求。
第五种是来自于外星人或者史前文明遗留的说法。过于玄虚,只做存疑。
围棋历史之悠久远远超乎我们大家的想象,因为她的起源早于我们的文字,以至于没有文字可以确切的记载她的起源,在甘肃省水昌县鸳鸯池出土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是彩色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工整,形状很象围棋盘,但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像现在的棋盘是十九道。考古学家认定为半坡文化,称之为棋盘纹图案。(当然,到底是棋盘还是篮子或者是渔网的抽象化图案,这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如此可见,在原始社会就已有了围棋的雏形。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其他考古的发现,例如: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时期的围棋盘,,棋盘呈方形,上面有十七道,下面有四个足。三国魏邯郸淳作《艺经》,有“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的记载。据敦煌石窟发现的《碁经》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棋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就是说这时候的围棋已经有了十九的棋盘。在湖南湘阴县出土的唐代古墓的随葬品有围棋盘纵横15路。在内蒙发掘辽代古墓出土的围棋盘纵横13路,棋盘上布有黑子71枚,白子73枚,另外还空放着黑子8枚,白子3枚。估计是墓主人生前好弈,舍不下这样的一盘残局,带到九泉之下研究去了。这些考古发现足以说明两点,首先,在原始社会就已有了围棋的雏形,纵横交错的棋盘图案已经基本形成。其次,现在的围棋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演化而形成的,并非一开始就像今天这样。从出土的棋盘看,经过了从10路、13路、15路,发展到今天的19路,围棋不是某个人在某{yt}突然创造出来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时间跨越数千年,集聚了无数古人的智慧和经验,逐渐被改进,被丰富,{zh1}形成今天这种规模。因此可以说围棋的创造者是我国古代的广大的劳动人民。
3、围棋史事:兼论围棋与中日文化交流。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经初具规模,据《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 (zhuó) 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论语》《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孟子》
汉朝:班固《弈旨》北方之人,谓棋为弈。
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
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
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
或虚设预置,以自卫护,盖象庖牺网罟之制。
堤防周起,障塞漏决,有似夏后治水之势。
一孔有阙,坏颓不振,有似瓠子泛滥之败。
作伏设诈,突围横行,田单之奇。
要厄相劫,割地取偿,苏张之姿。
三分有二,恝而不诛,周文之德。
□巡儒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亡,缪公之智。
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
魏晋南北朝:
曹丕围棋杀曹彰
在我国围棋历史上发生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对围棋很重视,在南朝曾有人弈棋得官,梁武帝为推进围棋的发展,专门设立了“棋品制”,授予棋士品格,当时棋品定为“九品”,这种“九品”后来传到日本,形成现在的“九段”,所以日本的段位制就是从中国的“九品”制传过去的;第二次是在隋唐时期,此时围棋主要的变化是十九道的围棋基本定型了,在唐代,陕西、还有新疆一直包括日本的正仓院,都存有当时的围棋盘,都是十九道的。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的一个唐代的《仕女围棋图》,亦反映唐代的仕女弈棋,它也反映了唐代围棋的普及情况。
隋唐:享保十二年(1727)正月二十九日,日本围棋四大xxx:本因坊道知、井上因硕、安井仙角、林门人签一承诺书称:“围棋创自尧舜,由吉备公传来。”他们说的吉备公就是xx的吉备真备(693-775)是日本奈良时期派到中国唐朝的学习的xx学者,随遣唐使阿倍仲麻吕而来。经过后人研究,围棋传入日本大概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并非唐朝。
围棋与中日文化交流。
宋:
元明清:
4、儒家:易经与围棋
提起中国文化,大约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和”字:和谐、和平、和气、和合、醇和、调和、中和、和而不同……当西方人致力于对它者、对自然的征服与掠夺时,中国的先人却在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而其内部,大家和平共处,其乐融融。中国文化要追求的正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境界。儒家谈“仁”与“礼”,仁者,恭、宽、信、敏、惠也。仁者爱人。儒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君子的“内和外王”之道,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和”,所谓“贵和尚中”。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还多处提到“致中和”、“过犹不及”、“君子矜而不争”等。《管子》的作者则认为,“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儒家和谐的{zg}境界就是“大同理想”和“中庸之道”。“大同”是一种社会理想,“中庸”则是为人处世之道。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人在为人处世上思想与行为的适度与守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说儒家更多的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意义上追求和谐,道家则致力于建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世界。道法自然,守雌守柔、虚静无为,流水不争先,正构成了道家的“和”之道。这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阴阳,相生相合,宇宙万物由此化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宇宙和谐之道,也是围棋之道。围棋本质上是至为简易的,黑白子,纵横十余道格子,棋子性能、走法亦无任何先天的规定性,棋子的功能xx依赖于下棋者的临阵决机,不变而万变,无可无不可。下棋的过程,就是一个“时”与“位”的协调的过程,讲究均衡,不偏不倚,即为中和。中国传统讲究“天人合一”,黑白子的阴阳交抱,也就似昭示了混沌初开之意境。
围棋与易经
传说自从盘古开天地,经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后,开始了华夏的文明。相传在伏羲得了天下后,一匹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上有一幅图,画有八卦,称为河图;又传大禹治水的时候,洛水里出了一只神龟,驮著书,书上有九个数,称为洛书,这两位圣贤由此而获得了治理天下的道理。两个图所表示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讨论范围,因为它们也许和华夏文明的起源有关系,我们只是从上边两个图可以看出,它们和现在的围棋很有一些相似之处,棋子是黑白子,子也是下在线上,应该也有一块和围棋盘类似的盘,说它是围棋的前身,应该是有一些理由的。但是由于这两个图在宋朝才出现,其真伪一直是千年来史学界的一大悬案;不过,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这个问题有了突破,先是在1977年的出土的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中,有一个“太一行九宫占盘”为洛书的真伪提供了佐证,接着1998年在凌家滩出土了一块玉片和一只玉龟,二者紧紧叠压在一起,玉片上刻有一些图形,形象是龟托着玉。经测定,这是制作于53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这个考古发现为《洛书》的真实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使围棋的起源有了重要的线索。有记载说伏羲就是通过这两个图画出了八卦,见《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见《三皇纪》:“伏羲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中则观万物之宜,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始画八卦,卦有二爻,重而为六十四,名曰《连山》”;《连山》已失传,后人认为它就是《周易》的前身,有:“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之说;伏羲画卦后,经周文王和周公撰卦爻辞、孔子作了《十翼》也就是《易传》(关于孔子是作者有争议)后,完成了《周易》。伏羲是受到《河图》《洛书》的启发,画出了八卦,而《河图》《洛书》又是用黑白子表示的;因此,可以猜测,最早的八卦图也是用黑子和白子来表示的,图中每卦用三个棋子来表示,白子代表阳,黑子代表阴,白子代表动,黑子代表静。其中乾(象征天):三个白子的属性都是动;坤(象征地):三个黑子的属性是静;离(象征火):上下动,中间静。坎(象征水):中间动,上下静;兑(象征泽):上面静,中间和下边动;艮(象征山):下边和中间不动,上边动;震:(象征地震,雷):上边和中间静,下边动。巽(象征风):下边静,中间和上边动。从上图可以看出,用棋盘和黑白子来演绎周易,是很方便的。棋盘的格子古称‘罫(音画)’,字中的‘四’代表网格,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在网格(棋盘)里边摆卦;周易称为‘易’,围棋古称也为‘弈’,两个字同音,卦是画出来的,棋盘的格子也称为罫(音画),两个字也是同音;易有太极,围棋有天元,易有八卦,围棋有八个星位对应;所有这些现象应该不xx是巧合,而是说明围棋和周易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已知最早的围棋盘为17路,是2000年9月在陕西汉阳陵(汉景帝刘启墓,前188年-前141年)中发现的,1952年河北望都出土的东汉围棋盘、1972年新疆出土的《围棋仕女图》也是17路,还有一些古代文献,都说明17路盘很早就流行了。这就要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围棋盘是17路而不是其它路数呢?是因为变化多少的原因吗?显然不是这个原因。因为9路盘就已经很复杂了,日本还经常有9路盘的比赛,11路,13路已经就没有人能够研究得清楚了,更不要说15路盘了。因此必然有其它原因易共有64卦,每卦有6爻,而17路围棋盘的周长,正好是64。如果中央留下9宫来定位,则余下的路数也是6条;古人用易来算日期的时候是去掉64卦中的乾、坤、离、坎(象征天、地、日、月),这样60卦每卦6爻对应360天,也就是一年(阴历)。五天又为一候(共72侯),三候为一气(共24节气),六候为一节,(共12个月),这样就周天圆满了。古人根据日期对应的卦象,推算出气候和冷暖。而当时活字印刷还没有出现,因此除了围棋盘,似乎找不出更好的计算日期的工具来了。后来大约从隋xx始,围棋盘向19路发展,现在已知最早的19路围棋盘是隋代的。19路盘有361个点,去掉一个天元(代表太极),正好是一年,四个角代表四时,周长为72候,应该也是用来算日期的。古谱中白棋先下,因为单数是阳数。四个座子的黑白位置,也符合后天文王八卦图。
综上所述,围棋最早应该是作为占卜工具出现的,年代之久远,已经无据可考,只能含糊地说,和八卦的历史差不多长。不过那时候的围棋,很可能不是现在的围棋,只是用来占筮和算天象用的。回想一下关于尧造围棋的传说,可以试想:尧和舜作为天下之皇,教儿子围棋做什么用呢?只是用来提高智力吗?显然不是这样。符合逻辑的说法应该是尧发明围棋用来教丹朱学‘易’;用棋盘通过易经教他天文地理、阴阳变化和治理江山的道理;因此,尧造的围棋应该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围棋。不过由于棋子,棋盘都有了,围棋规则又那么的简单,因此在周易的围棋出现后,对弈的围棋应该很容易就出现了。
5、道家:围棋与修道
“道可道,非常道” 手谈就是无声的交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对话,是一种潜对话,同时,突出了围棋的玄妙,在手谈中包括了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作为对话,也就是对弈的双方只能用心去体会对手每一手棋所发出的信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佛家:围棋与禅机
禅宗,拈花一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7、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与围棋、象棋、国际象棋。
在一切都务求准确的西方人手里,围棋既然有了具体的发明时间,《大英百科全书》记载:“围棋于公元前2356年由中国发明。”
中国是一个以内陆为主的国家,同时一直认为自己就是天下的中心,西周时国土面积15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千万。辽阔的土地使华夏民族觉得土地很充足,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尤其觉得自己的渺小,环拥在这种大自然怀抱中的中国人,谈得最多的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没有产生强烈的扩张和掠夺意识,所以我们的文化中,防守的意识很强,我们的意识中有一种明确的划地封疆、相安无事的习惯意识。而在欧洲每个国家地域狭小,扩张性和攻击性很强,很容易和邻国发生冲突。因此,我们的文化中就产生了围棋诞生的土壤。另外一个最集中而形象的表现华夏民族圈围意识的是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国人军事哲学和外交观念的一个缩影。长城的修筑就是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下围棋就相当于两个人在棋盘上修长城,谁的长城修得好,修得牢,围得大,就是胜利者。长城大围棋,围棋小长城。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西方重视逻辑、分析,东方人重视思辨和综合。
因为文化传统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学习围棋会有来自母文化的阻滞,对于围棋的水平的提高和不利,也很难达到围棋的{zg}境界。
迈克·雷蒙(Michael Redmond,-),职业棋手,职业九段。迈克·雷蒙是世界上{wy}一位非裔的围棋九段。雷蒙出生于美国,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学习围棋,很快显露出天分。前往学棋,次年拜为师。入段,正式成为职业棋手,升为九段。多次在比赛中击败徐奉洙等高手,在日本国内还有战胜{dy}人赵治勋的记录。他的棋艺长期在七段之间徘徊,不能有所突破。后来在中国夫人的点拨下终于实现了突破。雷蒙能说流利的和,其妻牛娴娴是职业围棋三段。
围棋、象棋、国际象棋。
8、围棋与经济:
围棋,作为两个人的战争,正是围绕这些“规则”而展开。围棋是竞技,同时又被称作“手谈”,即强调的是一种不需要语言文字的特殊的话语活动。竞技的本质在于冲突与征服,话语的本质则是沟通与交流。博弈的参与者,他们在一系列的选择与行动中,都是两个人相互对抗、对话、讨价还价、相互竞争结果。这是一个限制与反限制,最终达成妥协的过程。一方面,对弈双方,都要追求利益的{zd0}化,但另一方面又要遵循均衡法则,这就构成了围棋的定式、本手、正常分寸、两分等等。
1、稀缺与效率是经济学的双重主题。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资源区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才有应运而生的经济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说:“正是因为稀缺性和追求效益的愿望,才使经济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而围棋的稀缺性体现在棋盘上只有361个交叉点可供争夺,因此怎么发挥棋子的效率,用最小子占据尽可能大的地盘是围棋的核心议题。围棋的效率体现在棋子所在的位置和棋子之间配合。
2、围棋与博弈论。囚徒困境。在对弈的过程,你的选择(策略)会得到什么结果,永远取决于另一个人的选择。棋局的进程,就是棋手之间不断地同意或反对、问和答的过程。棋局的每一招,都是向对手发出的问话,另一方在考虑应手时,得先读懂对方的话语,而后作出回应。同时,你下任何一手,都需要考虑到对手有可能采取的种种手段,如果只是一厢情愿,构思出所谓的“理想图”,便不是对话,而是独白了。
3、围棋中的大局观在经济领域的运用。
而就现代企业的生存法则来说,平等竞争,和谐相处,方为正道。企业要获得长期的良性发展,最重要的是如何加强自己,而不是消灭对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人的素质和工作效率,营造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和谐氛围,以超越竞争对手。正像正大集团的副董事长蔡绪锋先生在《东方CEO》中所说:“真正的胜利,是达到工作目标,而不是战胜对方,不为争赢而取胜,这是看不见的哲学”。无为而胜,这是老子哲学的精髓,同时也是棋道与东方管理之道的体现。
4、棋理与经济之理:敌之要点即我之要点。
围棋十诀:一. 不得贪胜 二. 入界宜缓 三. 攻彼顾我 四. 争先 五. 舍小就大 六. 逢危须弃 七. 慎勿轻速 八. 动须相应 九. 彼强自保 十. 势孤取和
9、围棋与军事
10、棋与电脑、互联网
11、围棋与教育
围棋作为高级的智力与体力竞技,对人的智力开发,意志的完善,身心的健康有大大裨益。陈毅同志曾指出:“棋类活动可以锻炼人的头脑和品德。下棋的人越多,人才就越多”。围棋起源于我国。近几年来我国北师大、复旦、南开等院校把围棋列入选修课,武汉体育学院最近在国内xx开办了围棋专项的本科教育。全国围棋开展较好的某些地区,也把围棋列入小学正课,围棋与智力的关系被人们逐渐认识并得到证实。如1985年{dy}届神童杯赛,华东师大曾作过一次智商测定,当时上海小学生中{zg}为90多分,而参赛的棋童(即当时常昊、罗洗河等)他们竟达到了130多分。河北怀安、渐江天台也作过类似的调查,学棋的学生明显占优。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8年中举办了16次围棋班,不少学生的数学和语文成绩在学校班级上名次列前。
一、启迪智慧
(一) 注意力的集中:由于少儿“兴奋强于抑制”和“好奇心强”等特点,注意力的不易集中,围棋训练注意力的集中是自然而然完成的。小小棋盘能演出有声有色的“战局”,孩子们觉得很好玩,自己俨然成了指挥作战的“将军”,故而不分胜负是不肯罢休的。时间就在对局中一分一秒地过去,半小时不觉长,三刻钟也挺得住。这种承受能力的延长,大大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
(二) 洞察力的提高:少儿时期的观察往往是直觉的。当他们通过眼耳鼻舌身获得感性印象后,有的孩子能多问几个为什么,有的孩子却是“直头老虎”看过算数,甚至“视而不见”。要把外界的表象转化为知识,需要教师家长进行有意的提醒与训练。围棋的黑白两子变化无穷,落子以后必须静观其变,洞察对手设下的陷阱与圈套,以便将计就计或乘虚而入。孩子们在这种无形之中目不转睛地探索,便大大锻炼了对事物的洞察力,使他们多长几个“心眼”,这对他们学会认识复杂的世界是很有好处的。
(三) 记忆力的增强:少儿记忆力比成人强,这自然不错,但记忆力也是训练出来的。围棋的术语词汇丰富,仅单词名称就有40多个;还有口诀和格言, 要全部记住背熟实属不易。由于围棋术语多使用象形与象声词,形象性使他们并不感到枯燥 。日积月累,词汇不断增加,记忆力便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得到增强。关于定式、棋谱、复盘。
(四) 想象力的扩展:哲学家康德认为:“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 所以说,想象力即创造力。它对科技来说,是智慧的钻石,发明的先导;对艺术来说,是一对飞天的翅膀;对社会来说,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自幼对孩子给以想象力的训练,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围棋只有黑白两子,看起来十分简单,可世间事往往愈简单者愈复杂。试想黑白两子下出的围棋对局,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盘,却“千古无同局”。 一子下去,往往弈者胸中已有全局,中间或暗藏杀机,或声东击西,或暗渡陈仓,或困兽犹斗,或云开雾散,或妙手回春等等,真所谓变幻莫测,妙趣横生。所有这一切,都需丰富的想象力。
(五) 思维力的发展:思维——作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包括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整个认识过程。思维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之分,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倘若在儿童时期有意给以逻辑思维的训练,不仅增强其思考问题的条理性和发展思路的连惯性,而且对形象思维亦有促进作用。围棋对局,实际上是对少儿进行的一种现实数学课,靠的就是逻辑思维。下棋离不开计算,一盘棋,几乎每下一步都需冷静思考,慎思选择,郑重应对。当然,不能要求少儿一下子掌握那么繁杂的计算,但由浅入深的学棋进程,无疑大大训练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对逻辑思维的开发是大有好处的。一个幼儿能从1数到100,只能说明他对数的概念的掌握;但学棋儿童提前领会数的大小顺序和组合,这才是真正理解了数的概念。同时,围棋的计算是无声的独白与回答,它比口头和书面的计算难度更大。让他们在不间断的对局中反复演算,便会逐渐掌握计算的技巧。随着棋艺的长进,逻辑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开发。摸底调查证明:学棋的少儿一般学习成绩都较好,不仅数学成绩好,而且语文读写成绩也好。由于逻辑思路帮了他们的忙,写起作文来,一般思路顺畅、层次清楚、结构完整、中心明确。一个人的成长,除了智力因素,还需要具备非智力因素,道德修养、高尚情操、坚强性格等。由于围棋包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和科学辩证的棋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育也是有好处的。
二、 有助心理健康
健康,是除了生理机制的健康外,还包括心理机能的健康。有不少儿童因注意力比较难集中,好动、坐不住,因而妨碍学习,引起家长的担心。只要进行引导和适当的锻炼,可以改变他们的这一“病态表现”。下围棋即是对少年儿童注意力持久性的一种有效锻炼,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活动,对少年儿童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下围棋又需要不断地思考,因而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少年儿童注意力的持久性。只要安排得当,围棋能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动能静,动则生龙活虎,静则如泰山静立。围棋有助于健康还因为它的功用与气功、书法相通,通过下棋能锻炼青少年的体力、毅力、精力。大脑和人体的其他部分一样,如要保持其健康,必须运动和锻炼。
1、围棋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下围棋可以减少孩子的依赖性,孩子需要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独立解决棋盘上的纷争,并从中不断自我反省,不断自己直接经验教训,从而逐渐提高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让孩子养成遇事有主见,自立自强的好习惯。
2、围棋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与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是比较艰苦的,尤其是要在围棋领域有所成就,即使不去角逐职业段位,仅仅成为在业余领域的高手也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具体到每一盘棋,面对紧张激烈、跌宕起伏、变幻莫测的棋局,只有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长期在围棋的胜负世界里面摸爬滚打,自然可以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过分的宠爱使得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普遍较低,给孩子完成社会化角色的转换带来阻碍,将来有可能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立足。围棋与人生有很多相通之处,是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的良好工具,长期在围棋的胜负世界里面打拼,难免会遇到失败的挫折,孩子要不断的在失败之中品尝痛苦,自我疗伤,刚开始或许还会哭鼻子,下的棋多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增强,围棋可以启迪孩子对于成功与失败的正确理解,不断增强孩子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学会从容面对现实,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积极向上的精神,养成在逆境中不言放弃,不畏艰难,奋发进取的好习惯。
3、围棋可以培养孩子的组织领导能力
在下围棋的过程中,孩子自己就是指挥全局的司令官,运筹帷幄于棋盘之上,孩子的组织、指挥、领导、决策能力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考验与锻炼,从中可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胆量与魄力,培养遇事冷静,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风度,养成对于事物善于应变、统筹安排的好习惯,取舍有度,进退自如。还可以在围棋中学到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与立场考虑问题,这些都为将来担任领导或者管理职务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陶冶情操
围棋在提高情趣、陶冶情操方面,有一定的作用。最近发表的国外心理学家的科学报告表明,在平等的条件、在遵守各项规则的前提下展开的游戏和竞赛,对刚从家庭这一小环境走向社会这一大环境的青少年,在社会心理的形成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大多数少年儿童是独生子女,现在不少独生子女表现出自私、任性、凡事以我为中心、不合群等诸种习性。围棋这种条件对等、规则明确的竞赛活动,能培养少年儿童遵守纪律的习惯打消优越感,增强自信心和求胜心。这对少年儿童正常社会心理的形成,在社会大环境中正确处理人与人间的关系以及在事业上的自信、追求和竞争等方面都是十分有益的。下围棋有利于行为规范的养成和思想品德修养。下围棋要讲究棋品,优秀的棋品,学生们在学棋的过程中不仅要下好棋,而且要学习棋品、棋道,下围棋要懂礼貌、讲礼节、要求下棋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作风顽强,意志坚定。尊重对手,服从裁判,胜不骄、败不馁。以不争而争,培养人积极进取又谦虚谨慎的美德和儒雅的风度,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这些良好的棋品对好品德的形成无疑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下围棋的学生往往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举止端庄,勤奋而不懈怠。不仅如此,下围棋还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高雅审美情趣的氛围,只有长此以久,才能够提高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围棋爱好者平均知识水平较高,围棋在高知识阶层比较流行。在尊重知识的社会里,下围棋往往可以带来围棋以外的收获。
四、围棋是人际交往的工具。
12、围棋对局的礼仪。(此部分主要是现场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