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弦高音柳琴的改革成功,结束了二百多年来,柳琴仅用于戏曲伴奏的历史,使其登上了独奏、协奏舞台,能演奏古今中外各类乐曲,并广泛用于合奏、重奏、歌剧、影视等各类中、西电声乐队,柳琴在中国音乐中的作用和地位,引起了音乐界的关注,得到了专家们的赞誉,称之为“填补了我国民族乐队中缺乏高音弹拨乐器的空白”、“从有效弦长、品的位置、弦张力和琴箱共鸣音等设计制作上证实符合科学原理,这在乐器史上是难能可贵的,四弦高音柳琴改革是成功的,已经得到国内外的共认和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一项在我国民族乐器改革中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科研成果”。(引自“鉴定意见”)
原来的柳琴是什么样?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柳琴艺术发展的现状又如何?
柳琴简史
柳琴,又名“土琵琶”、“柳月琴”、“柳叶琴”、“金刚腿”,是山东江苏柳琴戏和安徽泗州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功能与作用相当于京剧中的京胡。柳琴戏原名“拉后腔”(指唱腔的尾句往往有一个七度大跳)和“拉魂腔”(指优美动听的唱腔能把观众的魂给拉过来)。关于柳琴的起源无确切文字记载可查,参考《江苏戏志》及老艺人传说,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清道光末年或咸丰初年,滕县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本村秀才、拉魂腔苏家班班主苏道一的指导下,参考传统乐器琵琶的样式,改制成新的乐器——柳琴。(《苏氏家谱》有记载)此琴现存于枣庄市博物馆。
其二:山东临沂的研究人员也发现清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郯城木工吴永成与当地拉魂腔艺人合作,制成了“柳月琴”。后来其子吴增福成为制琴高手,人称“盖山东”。
其三:据传二百多年前,山东临沂有武大团、武二团的兄弟俩到徐州一带逃荒要饭,在破庙里见到四大金刚中琵琶金刚十分威风,忽然想起如做一个这样的乐器弹唱着乞讨,岂不更好?于是他俩就用柳树下端、朝阳一面的柳木,仿照金刚手上的琵琶做了一个简单的“土琵琶”,边弹柳琴边唱家乡小调沿街乞讨。于是这种乐器和弹唱形式逐渐流传开来,并用于丰收或喜庆场合。出现了街头职业弹唱艺人。从二人台式的演唱形式逐渐演变成各种规模的戏班子,广泛流传于鲁、苏、皖交界一带,称“拉后腔”和“拉魂腔”。1953年为参加全国戏曲会演,因用柳琴为主奏乐器,正式更名为“柳琴戏”。
柳琴改革始末
1958年,笔者在济南xx前卫歌舞团担任琵琶演奏员时,深感民族乐队弹拨乐声部缺乏高音乐器,很难充分发挥该声部综合表现力。正在寻觅解决良方时,在一次深入沂蒙山区xx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偶然观赏到临沂柳琴剧团演出的一台柳琴戏。台侧的主奏弹拨乐曲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就是笔者{dy}次见到的民间柳琴。
随后笔者在团领导支持下与几位歌唱演员一起,先后到山东临沂、江苏邳县柳琴剧团学习,记录了一批唱腔、过门、曲牌,并掌握了民间柳琴的演奏方法,与乐师们同吃同住同台演出。
在深入民间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我对民间柳琴优缺点有了深层的了解与认识:民间柳琴,双弦(丝质)七品(高粱秆),音域一个半八度,用右手中指戴一“柳琴套”(竹制或牛角制圆筒)由大拇指食指捏住进行演奏。声大势壮、音色粗犷,风格别致。但存在着音域较窄、音色欠美、不便转调、丝弦质脆易断(演一台戏约断弦二至三次),高粱秆品易磨损等不足。很难作为独奏乐器演奏和乐队常规乐器运用到民族管弦乐队中云,但它却预示了很大的改革、发展潜力。1958年冬,笔者受前卫歌舞团委派带着改革方案与徐州乐器厂合作,根据独奏及合奏的实际需要,在保持原有的优势、特色、传统的基础上,对民间柳琴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无数次试验和实践,成功研制了三弦24品高音柳琴,后又制成了四弦(29品)高音柳琴。
改革后的四弦高音柳琴,有四个方面的优点:
一、提高了定音、固定了定弦。通过缩短琴体,使一弦从a1提高四度至d2,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音乐器,现定弦固定为g、d1、g1、d2。
二、扩展了音域、完善了音位。由双弦(d1、a1)扩为四弦(g、d1、g1、d2)、七品增为29品使音域由原来的一个半八度扩展为四个八度(g—g4)。在排列上改成十二平均律,可任意转调,方便演奏各类和弦。
此类定弦有以下优点:1.保留柳琴传统的五度定弦风格;2.方便演奏记忆,即一、二弦为一组,三、四弦则是它的低八度,指法和音程关系相同;3.在同一把位内一、二弦及三、四弦之间可奏出一个八度,减少了过弦;4.便于调式空弦的利用,在演奏各类性质和弦时音响丰满,指法简便。
三、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
1.改柳木为质地坚硬、结构紧密的红木作背板,增强了发音的反射力。
2.采用陈旧而质地干松的老桐木作面板,使音色、音量得到很大改善。
3.改平底码为拱形阶梯桥码,减少琴码与面板的接触面,以减轻对面板的压力,使琴体各部分得到充分振动,发音更加灵敏,并利用码端面上的阶梯形,调整了各弦的有效弦长,提高了音准度。
4.面板双侧各开一个音窗,使共鸣音从窗孔有效传出,增大了音量。
5.改高粱秆品为竹面镶铜品。克服了竹品不耐磨的不足,使发音更加灵敏;改丝弦为尼龙弦(坚固耐用但音色暗淡)后又改一、二弦为钢丝弦,三、四弦为合金缠弦,使之既坚固耐用,又美化了音色。达到一弦高音区清脆、明亮,有很强的穿透力,二、三弦音色柔美,适合演奏推拉吟揉各种技巧,富有表现力,第四弦音色浑厚结实的良好效果。
四、革新了演技、丰富了表现力。
1.改竹制圆筒的“柳琴套”为赛璐璐或尼龙制的三角形拨片(厚约0.8毫米),使之软硬适度经久,耐用,便于控制力度变化,减少了杂音,发音敏锐悦耳,便于演奏多种技巧。
2.广泛吸收中外弹拨乐器各种技法为我所用,并xx了大指拨弦、码下音、琴轴音、人工泛音等新技巧,现已发展和整理出一整套规范化的演奏技法,大大丰富了表现力。
此外,为方便调音,增设了微调。为稳定琴体方便不同身高人演奏,避免弓身弯腰等需要,又增设了支架。
在外形制作上,设计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使其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经过三年的实践,四弦高音柳琴的改革成果,赢得了各方面的称赞,并为此协作单位济南xx前卫歌舞团,徐州乐器厂及笔者分别获得乐器改革{zg}奖——1988年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得到了国家、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在庆贺柳琴改革成功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和感谢那些曾经对柳琴改革大力支持、献计献策精工细作并作出不同贡献的人们。他们是济南xx前卫歌舞团的领导和战友刘凤锦、孙正、董洪德、张式业、刘汉林、原野、倪志珊等;徐州乐器厂的历届厂长李义、单兴强、孟宪洪、李洪选;制作师黄龙、谈兴华、张树云、张桂芝等。
柳琴艺术的现状
自1958年对柳琴进行一系列改革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间可分三弦柳琴和四弦柳琴两个阶段。以1963年前卫民乐队进京汇报演出为标志,通过演出柳琴独奏和齐奏及唱片的出版,吸引一批专业乐手,纷纷到济南学弹柳琴,成为{dy}次高潮。1970年随着四弦柳琴的改革成功,柳琴独奏曲《幸福渠》《春到沂河》(1972)在全国广为流传以后,柳琴开始在海内外逐渐普及,至今已颇具规模。其主要表现有:
1.制作厂家日益增多。除最早的合作伙伴徐州乐器厂外,上海、北京、苏州等民族乐器厂相继生产,且数量越来越多,从销售量即可看出柳琴在海内外的普及程度。
2.柳琴曲创作硕果累累。除笔者创作的《幸福渠》《春到沂河》《陕北随想曲》《塔吉克舞曲》《打虎上山》协奏曲《毕兹卡欢庆会》《江月琴声》及改编的外国乐曲《云雀》《野蜂飞舞》《波浮的港》等五十多首乐曲外,近年来,一些有志于柳琴创作的作曲家、演奏家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如中央音乐学院徐昌俊的《剑器》,大连歌舞团林吉良的《草原抒怀》,广州xx战士歌舞团方天行的《盼》,上海音乐学院周仲康的《青山绿水》,顾锦梁改编的《金色的炉台》,上海歌剧院高华信的《春绿江南》《火把节恋歌》,原哈尔滨歌舞剧院刘锡津的《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原为月琴曲),台湾台北柳琴乐团苏文庆、郑翠苹作曲的《雨后庭院》等。这些作品出自不同作曲家之手,风格各异,各有特色,丰富了柳琴创作,推动了柳琴艺术的发展。
3.人才辈出,成绩斐然。纵观近半个世纪的柳琴发展史,以下两代人为柳琴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创新,作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首先是活跃于上世纪50—70年代的老一辈演奏家、教育家有笔者、潘妙兴、高华信、林吉良、常立玉、张大森等,80年代崛起的第二代有国家一级演奏员王红艺、花晓荣、张鑫华;获教授职称的有:吴强、周长花、苏春敏;获副教授职称及二级演奏员的有顾锦梁、王炳杰、林玉洁、王尔村、魏玉茹、崔军淼、程明、田茂彬等,他们是当代柳琴艺术的主力军。
柳琴改革成功为中央、中国、上海、山东、沈阳、福建、南京等高等音乐院校新增了一门柳琴专业,经过多年的培养目前第三代演奏人才正在茁壮成长。加上经笔者培养、指点、函授的学生遍及二十多省市,及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美国等,盛况空前;而且从人口比例看,新加坡及港、台地区学弹柳琴人数大大超过大陆。这对提高柳琴人才的素质、档次,吸引更多青少年学弹柳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第三代的演奏人才,大多毕业于高等院校,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知识全面,功底扎实,是柳琴艺术发展的希望所在。
4.出版推动了柳琴的普及。笔者于1977年出版了全国{dy}部《柳琴演奏法》(1985年再版修订本),这本书系统总结了柳琴的演奏常识、各种技巧练习,汇集了大量练习曲、独奏曲。它在海内外的出版发行,推动了柳琴艺术的普及发展,特别是边远及海外地区,在无师资授课情况下,不少人就是靠这本书自学,至今仍是重要的教材之一。现已出版的由我作曲、指挥,王红艺独奏的柳琴专辑盒带有:《春到沂河》《木棉花开》《柳琴曲集》及《中国民乐四大家》中的一部分。另有王红艺柳琴独奏CD专辑《中国柳琴》《江月琴声》《柳琴与交响乐》等均已发行国内外。加上周长花、吴强、张鑫华、阮仕春录制的各种盒带、CD,汇集了丰富的音响资料,具有很高的教学欣赏价值。近年出版的还有《王惠然柳琴作品集》、笔者主编的《全国柳琴考级曲集》及配套的VCD光盘,吴强编的《中国柳琴考级曲集》及配套VCD《中国柳琴考级练习曲》,顾锦梁编的《青少年学柳琴》及VCD,大大推动了柳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5.中国柳琴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柳琴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大力支持下,于2004年初成立了中国柳琴专业委员会,10月召开了首届“中国柳琴艺术研讨会”,海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演奏家出席了会议,发表论文20多篇,举办三场交流音乐会,展示了老、中、青、少四代同堂、大团结、大交流的兴旺局面,展望了新世纪柳琴艺术的宏伟前景。
四十多年来,随着演出增多,广播、电视、唱片、音带、VCD、演奏法的出版、发行,喜爱和从事柳琴艺术的人们越来越多,也获得了众多作曲家的青睐,一批批新作正在涌现,一代代的新秀正在成长,柳琴艺术从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新的发展,令人欣慰。柳琴艺术能有今天的局面是和海内外同仁们的努力紧密相关。它是一代人、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共同事业。愿柳琴这朵民族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原来的柳琴是什么样?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柳琴艺术发展的现状又如何?
柳琴简史
柳琴,又名“土琵琶”、“柳月琴”、“柳叶琴”、“金刚腿”,是山东江苏柳琴戏和安徽泗州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功能与作用相当于京剧中的京胡。柳琴戏原名“拉后腔”(指唱腔的尾句往往有一个七度大跳)和“拉魂腔”(指优美动听的唱腔能把观众的魂给拉过来)。关于柳琴的起源无确切文字记载可查,参考《江苏戏志》及老艺人传说,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清道光末年或咸丰初年,滕县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本村秀才、拉魂腔苏家班班主苏道一的指导下,参考传统乐器琵琶的样式,改制成新的乐器——柳琴。(《苏氏家谱》有记载)此琴现存于枣庄市博物馆。
其二:山东临沂的研究人员也发现清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郯城木工吴永成与当地拉魂腔艺人合作,制成了“柳月琴”。后来其子吴增福成为制琴高手,人称“盖山东”。
其三:据传二百多年前,山东临沂有武大团、武二团的兄弟俩到徐州一带逃荒要饭,在破庙里见到四大金刚中琵琶金刚十分威风,忽然想起如做一个这样的乐器弹唱着乞讨,岂不更好?于是他俩就用柳树下端、朝阳一面的柳木,仿照金刚手上的琵琶做了一个简单的“土琵琶”,边弹柳琴边唱家乡小调沿街乞讨。于是这种乐器和弹唱形式逐渐流传开来,并用于丰收或喜庆场合。出现了街头职业弹唱艺人。从二人台式的演唱形式逐渐演变成各种规模的戏班子,广泛流传于鲁、苏、皖交界一带,称“拉后腔”和“拉魂腔”。1953年为参加全国戏曲会演,因用柳琴为主奏乐器,正式更名为“柳琴戏”。
柳琴改革始末
1958年,笔者在济南xx前卫歌舞团担任琵琶演奏员时,深感民族乐队弹拨乐声部缺乏高音乐器,很难充分发挥该声部综合表现力。正在寻觅解决良方时,在一次深入沂蒙山区xx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偶然观赏到临沂柳琴剧团演出的一台柳琴戏。台侧的主奏弹拨乐曲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就是笔者{dy}次见到的民间柳琴。
随后笔者在团领导支持下与几位歌唱演员一起,先后到山东临沂、江苏邳县柳琴剧团学习,记录了一批唱腔、过门、曲牌,并掌握了民间柳琴的演奏方法,与乐师们同吃同住同台演出。
在深入民间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我对民间柳琴优缺点有了深层的了解与认识:民间柳琴,双弦(丝质)七品(高粱秆),音域一个半八度,用右手中指戴一“柳琴套”(竹制或牛角制圆筒)由大拇指食指捏住进行演奏。声大势壮、音色粗犷,风格别致。但存在着音域较窄、音色欠美、不便转调、丝弦质脆易断(演一台戏约断弦二至三次),高粱秆品易磨损等不足。很难作为独奏乐器演奏和乐队常规乐器运用到民族管弦乐队中云,但它却预示了很大的改革、发展潜力。1958年冬,笔者受前卫歌舞团委派带着改革方案与徐州乐器厂合作,根据独奏及合奏的实际需要,在保持原有的优势、特色、传统的基础上,对民间柳琴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无数次试验和实践,成功研制了三弦24品高音柳琴,后又制成了四弦(29品)高音柳琴。
改革后的四弦高音柳琴,有四个方面的优点:
一、提高了定音、固定了定弦。通过缩短琴体,使一弦从a1提高四度至d2,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音乐器,现定弦固定为g、d1、g1、d2。
二、扩展了音域、完善了音位。由双弦(d1、a1)扩为四弦(g、d1、g1、d2)、七品增为29品使音域由原来的一个半八度扩展为四个八度(g—g4)。在排列上改成十二平均律,可任意转调,方便演奏各类和弦。
此类定弦有以下优点:1.保留柳琴传统的五度定弦风格;2.方便演奏记忆,即一、二弦为一组,三、四弦则是它的低八度,指法和音程关系相同;3.在同一把位内一、二弦及三、四弦之间可奏出一个八度,减少了过弦;4.便于调式空弦的利用,在演奏各类性质和弦时音响丰满,指法简便。
三、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
1.改柳木为质地坚硬、结构紧密的红木作背板,增强了发音的反射力。
2.采用陈旧而质地干松的老桐木作面板,使音色、音量得到很大改善。
3.改平底码为拱形阶梯桥码,减少琴码与面板的接触面,以减轻对面板的压力,使琴体各部分得到充分振动,发音更加灵敏,并利用码端面上的阶梯形,调整了各弦的有效弦长,提高了音准度。
4.面板双侧各开一个音窗,使共鸣音从窗孔有效传出,增大了音量。
5.改高粱秆品为竹面镶铜品。克服了竹品不耐磨的不足,使发音更加灵敏;改丝弦为尼龙弦(坚固耐用但音色暗淡)后又改一、二弦为钢丝弦,三、四弦为合金缠弦,使之既坚固耐用,又美化了音色。达到一弦高音区清脆、明亮,有很强的穿透力,二、三弦音色柔美,适合演奏推拉吟揉各种技巧,富有表现力,第四弦音色浑厚结实的良好效果。
四、革新了演技、丰富了表现力。
1.改竹制圆筒的“柳琴套”为赛璐璐或尼龙制的三角形拨片(厚约0.8毫米),使之软硬适度经久,耐用,便于控制力度变化,减少了杂音,发音敏锐悦耳,便于演奏多种技巧。
2.广泛吸收中外弹拨乐器各种技法为我所用,并xx了大指拨弦、码下音、琴轴音、人工泛音等新技巧,现已发展和整理出一整套规范化的演奏技法,大大丰富了表现力。
此外,为方便调音,增设了微调。为稳定琴体方便不同身高人演奏,避免弓身弯腰等需要,又增设了支架。
在外形制作上,设计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使其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经过三年的实践,四弦高音柳琴的改革成果,赢得了各方面的称赞,并为此协作单位济南xx前卫歌舞团,徐州乐器厂及笔者分别获得乐器改革{zg}奖——1988年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得到了国家、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在庆贺柳琴改革成功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和感谢那些曾经对柳琴改革大力支持、献计献策精工细作并作出不同贡献的人们。他们是济南xx前卫歌舞团的领导和战友刘凤锦、孙正、董洪德、张式业、刘汉林、原野、倪志珊等;徐州乐器厂的历届厂长李义、单兴强、孟宪洪、李洪选;制作师黄龙、谈兴华、张树云、张桂芝等。
柳琴艺术的现状
自1958年对柳琴进行一系列改革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间可分三弦柳琴和四弦柳琴两个阶段。以1963年前卫民乐队进京汇报演出为标志,通过演出柳琴独奏和齐奏及唱片的出版,吸引一批专业乐手,纷纷到济南学弹柳琴,成为{dy}次高潮。1970年随着四弦柳琴的改革成功,柳琴独奏曲《幸福渠》《春到沂河》(1972)在全国广为流传以后,柳琴开始在海内外逐渐普及,至今已颇具规模。其主要表现有:
1.制作厂家日益增多。除最早的合作伙伴徐州乐器厂外,上海、北京、苏州等民族乐器厂相继生产,且数量越来越多,从销售量即可看出柳琴在海内外的普及程度。
2.柳琴曲创作硕果累累。除笔者创作的《幸福渠》《春到沂河》《陕北随想曲》《塔吉克舞曲》《打虎上山》协奏曲《毕兹卡欢庆会》《江月琴声》及改编的外国乐曲《云雀》《野蜂飞舞》《波浮的港》等五十多首乐曲外,近年来,一些有志于柳琴创作的作曲家、演奏家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如中央音乐学院徐昌俊的《剑器》,大连歌舞团林吉良的《草原抒怀》,广州xx战士歌舞团方天行的《盼》,上海音乐学院周仲康的《青山绿水》,顾锦梁改编的《金色的炉台》,上海歌剧院高华信的《春绿江南》《火把节恋歌》,原哈尔滨歌舞剧院刘锡津的《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原为月琴曲),台湾台北柳琴乐团苏文庆、郑翠苹作曲的《雨后庭院》等。这些作品出自不同作曲家之手,风格各异,各有特色,丰富了柳琴创作,推动了柳琴艺术的发展。
3.人才辈出,成绩斐然。纵观近半个世纪的柳琴发展史,以下两代人为柳琴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创新,作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首先是活跃于上世纪50—70年代的老一辈演奏家、教育家有笔者、潘妙兴、高华信、林吉良、常立玉、张大森等,80年代崛起的第二代有国家一级演奏员王红艺、花晓荣、张鑫华;获教授职称的有:吴强、周长花、苏春敏;获副教授职称及二级演奏员的有顾锦梁、王炳杰、林玉洁、王尔村、魏玉茹、崔军淼、程明、田茂彬等,他们是当代柳琴艺术的主力军。
柳琴改革成功为中央、中国、上海、山东、沈阳、福建、南京等高等音乐院校新增了一门柳琴专业,经过多年的培养目前第三代演奏人才正在茁壮成长。加上经笔者培养、指点、函授的学生遍及二十多省市,及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美国等,盛况空前;而且从人口比例看,新加坡及港、台地区学弹柳琴人数大大超过大陆。这对提高柳琴人才的素质、档次,吸引更多青少年学弹柳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第三代的演奏人才,大多毕业于高等院校,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知识全面,功底扎实,是柳琴艺术发展的希望所在。
4.出版推动了柳琴的普及。笔者于1977年出版了全国{dy}部《柳琴演奏法》(1985年再版修订本),这本书系统总结了柳琴的演奏常识、各种技巧练习,汇集了大量练习曲、独奏曲。它在海内外的出版发行,推动了柳琴艺术的普及发展,特别是边远及海外地区,在无师资授课情况下,不少人就是靠这本书自学,至今仍是重要的教材之一。现已出版的由我作曲、指挥,王红艺独奏的柳琴专辑盒带有:《春到沂河》《木棉花开》《柳琴曲集》及《中国民乐四大家》中的一部分。另有王红艺柳琴独奏CD专辑《中国柳琴》《江月琴声》《柳琴与交响乐》等均已发行国内外。加上周长花、吴强、张鑫华、阮仕春录制的各种盒带、CD,汇集了丰富的音响资料,具有很高的教学欣赏价值。近年出版的还有《王惠然柳琴作品集》、笔者主编的《全国柳琴考级曲集》及配套的VCD光盘,吴强编的《中国柳琴考级曲集》及配套VCD《中国柳琴考级练习曲》,顾锦梁编的《青少年学柳琴》及VCD,大大推动了柳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5.中国柳琴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柳琴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大力支持下,于2004年初成立了中国柳琴专业委员会,10月召开了首届“中国柳琴艺术研讨会”,海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演奏家出席了会议,发表论文20多篇,举办三场交流音乐会,展示了老、中、青、少四代同堂、大团结、大交流的兴旺局面,展望了新世纪柳琴艺术的宏伟前景。
四十多年来,随着演出增多,广播、电视、唱片、音带、VCD、演奏法的出版、发行,喜爱和从事柳琴艺术的人们越来越多,也获得了众多作曲家的青睐,一批批新作正在涌现,一代代的新秀正在成长,柳琴艺术从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新的发展,令人欣慰。柳琴艺术能有今天的局面是和海内外同仁们的努力紧密相关。它是一代人、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共同事业。愿柳琴这朵民族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