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孟姓起源黄姓起源

姓氏起源----孟姓起源 黄姓起源

孟 姬姓后裔,源于排行

     中国姓氏的起源多种多样,其中孟姓起源于长幼顺序的排行。中国古代以孟、仲、叔、季来称呼长幼次序,其中孟为最长,有“老大”的意思。先秦史籍中有不少以孟相称的人,如孟戏、孟增、孟絷等。孟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和卫国公族孟絷,他们都是姬姓的后代。    
     西周建立以后,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被分封到鲁地,建立鲁国。后来鲁国发生内乱,鲁
桓公的儿子庆父把持朝政,被逐后逃往莒国。鲁国局势稳定以后,庆父的子孙回到鲁国,被立为卿,世袭鲁国司空之职,受封得氏时,即以排行孟为氏,也称孟孙氏。    
     孟姓的另一支出自春秋时代的卫国。卫国由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所建立,也是姬姓的后代。据史料记载
,卫灵公有位庶兄叫孟絷,其子孙就以孟为姓了。也有些孟姓家谱上说,卫灵公有个儿子叫公孟,公孟的后代便以“公孟”为姓,后来省为“孟”。    
     一、孟姓迁变    
     孟氏家族在鲁国建立以后,到孟文子、孟献子和孟庄子时达到鼎盛时期,鲁国国君赏赐成作为孟氏的
世袭封邑,孟氏家族就在成这个地方定居了下来。公元前408年,齐国攻伐鲁国,孟氏家族由此流散各地。    
     总之,孟姓来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和卫国,但是孟姓的显赫却有赖于战国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孟子。
到孟子的四十五代孙孟宁时,孟氏家族的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后由于孟子地位的提高,孟氏家族开始繁盛,人口迅速增加,并形成了“平昌”、“武威”两大郡望。    
     二、孟姓名人录    
     在战国时期,由于孟子的政治主张与统治者不合,因此虽然当时孟子已经名声显赫,但其后世子孙并
不显贵。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崇儒而著称的孟姓也深受其害。    
     汉代以后,孟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孟姓人才辈出。西汉时期的孟卿、孟喜父子是xx的经学大师,在
《易》、《礼》的传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汉时期的孟光是有名的才女,而三国时期的孟宗则以仁孝闻名天下。隋朝末年,孟姓中涌现出了农民起义{lx}孟让、孟海公等。到了唐代,孟氏家族中则涌现出了几位xx的诗人,他们是孟云卿、孟浩然和孟郊。孟云卿的诗语言朴素,多反映现实生活;孟浩然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他的诗充满了乡间的田园气息;而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更是传唱千古,寄托了外出游子的思母之情。五代时期,孟姓中出现了两位帝王,他们是后蜀的建立者和国君孟云祥、孟昶。    
     南宋的孟珙是抗击蒙古入侵的xx将领,元朝末年的孟海马是襄阳红巾军的首领,清代的孟知舜则是
戏曲家。到了近现代,孟氏家族又涌现出许多xx人物,他们有史学家孟森、教育家孟宪承、地质学家孟宪民以及当代女艺术家孟小冬。    
     三、孟姓名人    
     1.“亚圣”孟轲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与孟母善于教子是分不开的。“孟母三迁”有口皆碑,被传为美谈。传说孟子幼年居住在墓地附近,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他便开始玩送葬的游戏。孟母只好把家迁到了另一个地方,可是这个地方靠近集市,因此孟子又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戏。孟母于是又把家迁到了一座学堂附近。孟子被学堂里的读书声所吸引,常到学堂里学习诗书礼仪。    
     孟子少年的时候,背诵经籍,孟母常常在一旁织布督学。一次,孟子背诵诗书的时候突然中断,孟母
随即把刚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以此作为警诫。    
     在孟母的谆谆教诲下,孟子终于成为一位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聚徒讲学,曾游历齐、宋、滕、魏等
国,跟随的车子有几十辆、人员达几百人。他曾任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主张并不被采纳,{zh1}失意而归。晚年与弟子万章著书立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这部书中,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形成“仁政”学说,其核心就是要求统治者要重视人民。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以后,《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孟子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终年84岁。    
     2.一语断仕途的孟浩然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xx诗人。他的诗多写田园山水,独具风格。早年他在家乡
读书,后曾一度入长安求仕,{zh1}均失意而归。    
     唐玄宗时,诗人王维在朝廷中任大乐丞职,他很赏识孟浩然的才华,私下邀请孟浩然到自己府中赋诗
唱和,孟浩然于是带上自己刚写的诗稿去见王维,他们一唱一和,吟诵得十分高兴。碰巧那天唐玄宗有事来找王维,孟浩然想回避,急忙躲到了床下。王维怕犯“欺君之罪”,只好直说并向唐玄宗叩头请罪。唐玄宗也早听说孟浩然的诗写得好,只是与他素未谋面,于是叫孟浩然出来相见,并问他最近写了什么好诗。孟浩然当即拿出新作《岁暮归南山》念给唐玄宗听。当孟浩然念到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唐玄宗很不高兴地说:“我没有见到过你主动上书求官出仕,朝廷也没有抛弃你,你为什么说‘不才明主弃’呢?”于是拂袖而去。从此,孟浩然断了做官的念头,在家乡一直过着田园隐居生活。    
     现有传世的《孟浩然诗集》,共存260多首诗歌,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如《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意境新鲜,构思巧妙,成为人们传诵千古的佳作。

黄 嬴氏分支,黄国后裔

     黄氏渊源,可以追溯至周朝。黄氏最早的祖先是颛顼。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但没有生产,直到十一年后,左肋裂开,出来三个儿子,右肋也生出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嬴氏。嬴氏又分成了十四个分支,黄姓为其中之一。    
     周武王得天下后,分封诸侯,陆终的子孙被赐封于黄。黄姓以国为氏,渊源于此。    
     另外,黄姓还有一个来源,就是由他姓改来的,如金、陆等都有改姓黄的。    
     一、黄姓迁变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姓开始主要分布于江夏(今湖北武汉)一带,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是江
夏黄氏的第五十代传人。唐代以后,江夏黄氏从湖北迁到江南,再到福建、广东,最终在福建、广东两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黄姓群体。这里的黄姓大约在明清以后又开始向海外迁徙,主要是迁往东南亚一带。此外,在壮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黄姓人。    
     如今,黄姓为百家大姓中的第八大姓。    
     二、黄氏少权臣,多孝子、宦官    
     黄氏族人中也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春秋时晋有黄渊,卫有黄夷,秦有黄公庇,楚有春申君。春申君
黄歇,以礼贤下士、门客三千而闻名。西汉有名相黄霸,名士黄香、黄宪,东汉有太尉黄琼,三国时有黄祖、黄盖、黄权。秦汉以后,唐末农民起义{lx}黄巢,五代画家黄筌,宋代诗人黄庭坚、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黄龙宗,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画家黄公望,明代学者黄绾,清代经学家黄以周,围棋国手黄龙士,诗人黄景仁,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留下了美名。   
     但是,仔细考察一下黄氏的家族史就会发现,黄氏子孙似乎历来与权无缘,少有公卿将相,虽也有“天下无双江夏黄室”等人{zh1}荣登高位,但像黄香这样位列三公的,在黄氏家族中可谓凤毛麟角。黄氏门中,孝子、宦官倒出了不少。    
     以隋唐五代时期为例,当时黄姓有一重要特点,就是尊敬老人。在有关唐代历史的一些正史“孝友传
”中,就有不少黄姓人,如黄舟、黄嘉猷、黄、黄亘、黄芮等。有的甚至割自己身上的肉给父母吃,因为他们认为人肉可以xx身体虚弱之症。汉时,黄香9岁即知孝顺父母,夏以扇扇父母帷帐,使枕席清凉,冬以身暖被褥,后人以“孝友堂”的堂名纪念他。到了宋代,黄庭坚又是一个典型的大孝子,他对母亲恭敬有加,他亲自为母亲洗尿桶一事就被画在了《孝经》图中。    
     至于黄氏出宦官,最集中的时期应属两宋。在两宋的宦官阶层中涌现出了大批黄姓之人。如宋真宗时
宦官黄守忠、宋神宗时宦官黄经臣、宋徽宗时宦官黄经国,还有黄迈为宋光宗时宦官,黄道元宋仁宗时任内侍,黄怀信为宋神宗时宦官。这些都是见于史料记载的宦官,还有一些未见经传的黄姓宦官,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三、黄姓名人    
     1.“山谷道人”黄庭坚    
     在北宋,有一位名列“宋四家”、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的“山谷道人”,他就是黄氏
家族引以为豪的xx诗人、书法家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5岁即能背诵《五经》,10岁时就能诵
《春秋》,被称为“神童”,长大以后也是才思敏捷,文名流传。    
     黄庭坚为人风趣幽默。他曾给一算命先生黄生写过一幅字:“黄生为我鲁直相面,说我官升二品,享
年八十,真乃大葫芦种也。”黄生并不细看,欣然收下。黄庭坚后来向旁人解释道:“去年在京城相国寺看到有卖葫芦种的,背上是一个特大的葫芦,人们见了,皆出高价争相购买。可到春天,所结的仍是寻常的小葫芦。所以用‘大葫芦种’来讥讽黄生相术之不可信。”    
     2.女纺织家黄道婆    
     黄婆婆,黄婆婆,    
     教我纱,教我布,    
     二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一首关于黄道婆的民谣,在上海一带民间家喻户晓。黄道婆(约公元1245~?年)又称黄婆,出生
于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东清村),年轻时因遭丈夫虐待,遂离家出走,流落崖州,跟着黎族的姐妹学到了一些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棉花加工方法。她学会了织最美的棉布白毡,还有“崖州被”。    
     50多岁时黄道婆回到家乡,把自己学到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家乡的人们。她还发明了用两轴相轨
去棉籽的“搅车”。她将崖州被改良,制成了“乌泥泾被”,闻名天下,形成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局面。    
     黄道婆回到乌泥泾后,尽心为家乡的棉织业奔波了20多年,在她年老病逝后,家乡人为她修建了“先
棉祠”。

郑重声明:资讯 【姓氏起源----孟姓起源黄姓起源】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