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视点:xx金融危机下的“印象”文化旅游热

正当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旅游文化消费时,以《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为代表的“印象”系列文化演出却场场火暴。在广西桂林、云南丽江,无论当地政府、演出公司还是游客观众,都对记者表示:“在这里看不出金融危机的影响!”

据悉,《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等文化节目也正在紧张制作。有关专家表示,假以时日,“印象之旅”系列文化旅游将成为风行中国的一个新的专题旅游路线。“印象”文化热的形成,彰显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共赢效应,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火暴场面:“没有门票,就站在场外听完节目”

3月初,桂林、丽江的天气还有些寒意,但却阻挡不了游客观看《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的热情。

记者在阳朔县书童山下的剧场看到,晚上七点开演前半个小时,这里已经人山人海,持票的观众在导游带领下鱼贯入场,场外的小贩忙着出租望远镜、大衣,兜售各种纪念品。散场后,等着观看晚上第二场演出的游客与出场游客形成两条交织的人潮,热闹非凡。

在丽江,同样盛况空前。在海拔3100米的剧场内,虽然大风不断吹走游客头上的太阳帽,但很多人仍捂着帽子看得很投入。丽江中旅的导游黄艳娇说,有三位北京游客想观看《印象·丽江》,但票已售完,他们央求剧场工作人员给补票,站着看也行,被婉拒后,三个人就站在场外听完了整场节目。

《印象·刘三姐》投资商申国强说,这个节目去年吸引了105万名观众,票房收入9000多万元。“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我们预计今年演出会减少,但目前情况正好相反,演出很火暴!往年春节假期一过就停演一阵子,今年春节则每晚连演两场,直到现在一直未停演!”

丽江玉龙雪山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涌涛介绍,《印象丽江·雪山篇》也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吸引了60万名观众,票房收入6700万元,赢利3000多万元。今年前两个月同比增长200%。

丽江导游黄艳娇说,国际金融危机对丽江影响本来挺大,因为“丽江是欧洲人最喜欢的小城之一,原来《印象·丽江》十个观众里就有两个外国人,现在只有半个了”,但是国内观众逆势增长,填补了空缺。

魅力探源:美丽自然、本色演出、大师手笔、科技创新

记者看到,《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演出现场不时掌声雷动,散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没有一个观众表示不满意。这两个节目的演出方也异口同声地说:自演出以来,还从未收到过对节目质量的任何投诉。他们认为,民族艺术与xx艺术家品牌效应结合,带来了无穷魅力。

这两台节目均由xx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出任总导演,气势恢弘,突出了少数民族特色。《印象·刘三姐》由600多名苗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演员参加演出,“舞台”就是漓江的大片水域,背景是12座xx山峰,被誉为“集漓江山水、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艺术家创作之大成”;《印象·丽江》则是在海拔3100米的实景场地演出,背景是xx的玉龙雪山,500多名纳西族、彝族、藏族、苗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演员参加演出,被誉为“一场荡涤灵魂的盛宴”。

美丽自然、大师手笔,加上少数民族演员的本色演出,使《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拥有了让观众动容的艺术魅力。

上海游客张建东在观看演出中多次落泪,他说,节目中“古道马帮”“殉情”等细节,不时拨动人们的心弦,少数民族演员毫无虚饰的本色演出,发自肺腑的真情道白,体现了对待朋友的热情、对待生命的真诚,很容易让都市人受到心灵震撼。“经济萧条的时候,人们需要提振信心,需要精神力量。这对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焦虑,是一剂良药。”

有关专家还认为,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元素融入“印象”系列节目,让文化产业插上了科技翅膀。“实践证明,通过科技创新,开发创意产品,将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会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徐涌涛说。

文化效应:观众满意、企业获利、政府开心、居民得益

记者采访时发现,《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堪称“多赢”:观众感叹“值”“不虚此行”,投资方赚得盆满钵满,政府获得可观的税收,地方知名度也大幅提升,演出所在地的综合效益也被带动,当地居民非常满意。而节目中大量聘用当地农民演员,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印象·丽江》中500多名演员一个个皮肤黝黑,均是来自玉龙雪山周边16个村庄的非专业演员。徐涌涛说,在海拔3100米的地方又唱又跳地演出,也只有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能够胜任。许多演员家境贫困,不少人因此脱贫。

除了演员外,《印象·丽江》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就业。距离剧场不远的“二十三公里彝族村”家家养马参加演出,每匹马演出一场有20元的收入,全村有一百多匹马,以{yt}演两场计算,全村{yt}收入就达到4千多元,加上反哺资金和其他收入,这个彝族村每户年均收入达3万元,而此前他们年均收入仅有2000元。

家住阳朔县兴坪镇的邓有明是《印象·刘三姐》的参演农民,原先家里十分贫困。有了《印象·刘三姐》后,他的船、鱼鹰甚至水牛都参加了演出,每个月能拿到800元至1000元。他告诉记者:“现在白天我到漓江里捞捞鱼,也捞不到什么鱼了,晚上就表演,其实就是划着我的船到江面上转一转。这笔钱赚得可开心了!”

参演《印象·刘三姐》的演员中有400名是当地农民,他们每年从中获取收入6000元至8000元。此外,一些人仅出租望远镜一年收入就达到上万元。经营餐饮、住宿的当地居民也致富了。统计显示,一部《印象·刘三姐》带动了阳朔4500人就业,占当地劳动力人口的5%。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文化工作室主任花建对《印象·刘三姐》进行了长期跟踪调研。他认为,无论是《印象·刘三姐》还是《印象·丽江》,在产业运作上都创新性地采用了“四个结合”的模式,即“将政府投资扶持与企业资本管理结合”“民族艺术与xx艺术家品牌效应结合”“建设专业艺术队伍与助学扶贫工作结合”“开发山水景观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产业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综合效益,堪称中国文化产业的“智慧果”。研究和解读“印象”文化热,对催生更多的文化产业模式大有裨益。(记者肖春飞、万一)

郑重声明:资讯 【深度视点:xx金融危机下的“印象”文化旅游热】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