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清洁工发明空气动力车
六旬清洁工情牵环保事业
十年磨一“剑”发明空气动力车
他只有小学xx,不过是运城市区的一名普通清洁工。然而,他却钟情环保产品的开发,自1998年开始自己动手,10年磨一剑,制出了一种以空气为动力的自行车。2008年10月初试骑成功后,他又继续探索,用气体循环使用解决了空气动力自行车的动力持久难题。前几天,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了他的两项专利。
他叫邵彦胜,运城市区南城墙街居民。
小学毕业后进了工厂
邵彦胜1949年11月出生,和共和国是同龄人。
13岁时,小学毕业的邵彦胜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了离家不远城镇机械厂。当时的机械厂设备也没多少,但却让爱学习的邵彦胜处处感到好奇。
“我那是不过一个小萝卜头,在厂里,看到啥都想学,腿也勤,师傅们都很喜爱我。没两年,我就能独立操作,进行拆卸柴油机和一些相对简单的加工了。”提起小时候,邵彦胜一脸笑容。“也是那时起,我有了加工一些新奇产品的想法。空气动力自行车就是其中一项,那时有自行车的人很少。”
邵彦胜一直在机械厂待到20年前。后来,因为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他下海经了商。
当上清洁工后他开始研究气动车
邵彦胜做了几年小生意后,又成为环卫处的一名清洁工。每天干的活很简单,他想的却是并不简单的空气动力自行车。
“有气动车的想法,最初还不是出于环保考虑,而更多的是考虑使用时的成本。空气到处都是,汽油则是难以再生的资源,还要花钱买。”
平时邵彦胜干清洁工,虽说只负责潞村街不长一截,开的还是清扫车。但对于年纪不轻的邵彦胜来说,也是很累人的活。就这,他还要挤时间投放精力搞他的气动车。
邵彦胜的家就在运城市区,经济条件并不好,他的老伴在一家送水点接电话,根本不能离开,一个月才有近千元收入。他还有两个孩子,大的在私企打工,小的还上中学。而他每个月工资不过500元。就是这有限的钱,老邵不吸烟不喝酒,也不恋xx场,几乎全用在搞气动车上。
两年前气动车试骑成功
2008年10月,老邵的气动车试骑成功。
1月20日,记者在老邵家还见到了那辆自制的气动车。这是一辆由二八式大自行车改装而成的车子,主要由气压瓶、气压表和上气设备组成。气压表安装在自行车铃铛的地方,气压瓶代替了普通自行车的车座,上气设备安装在自行车后座的位置。上气设备和气压瓶由一根软管连着,而上气设备上的一个杠杆则和脚踏板相连。骑自行车时,人们只需使出二两的力轻轻蹬动脚踏板,杠杆就会经过气压轮将空气压进上气设备,空气经过软管直接进入气压瓶。两三分钟后,当气压表显示为0.7或0.8时,即表明气压瓶中的空气已经充满。这时的自行车,不需人蹬,便可如摩托车一样快速行驶。
据邵彦胜讲,当时的上气设备,是改装过程中遇到的{zd0}的难题。为了制作一个xx的上气设备。10年来,经过对这个设备的琢磨,他亲手焊接了一块一块的补丁,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装,终于制成现在这个样子。看上去比较粗糙,动起来还会发出滋滋拉拉的响声。但这种自行车不需加汽油,也不需充电,只要注入了空气就能够快速并负重行驶。
又在持续动力上下功夫
邵彦胜气动车搞出来后,他兴冲冲地跑到北京,想向有关专家汇报一下。一位专家看了他的资料后劝他:“气动车太难了,最难的就是持续动力源如何解决,国外都是搞到你这一步就停下了。而跑上几十米上百米就要充气,根本就没任何使用价值!”一席话,邵彦胜凉透了心。
从内心讲,邵彦胜认为专家的话很对,可又不服气。他不认为他文化低条件差就研究不出来新进展。家里人看劝不下他,也只好随他去。
在钻研中,邵彦胜意识到,要想拥有持久动力,必须让气体循环起来。而如何让气体循环,邵彦胜想到了真空泵和活塞作功原理。
邵彦胜的设想是,用真空泵抽吸让储气罐的气作功,然而再将真空泵的气压进储气罐:“这样做,如果密封条件好的话,不用充气,一次就可骑行上百公里。即便要充气也不怕,后面就有充气设施,可保证储气罐的气压不致降低。”
这次,邵彦胜没有迟钝。很快,他向国家知识局提出专利申请,而且一次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经过专家研讨,通过了邵彦胜的申请。1月
“下一步,气动自行车生产出来后,我还继续走下去,要搞气动三轮车,气动汽车。”已是花甲老人的邵彦胜对未来充满了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