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标准制订权被卡脖子-叶檀-搜狐博客

中国低碳经济标准制订权被卡脖子

2009-12-26 凤凰周刊

    建立经济模式除了资金扶植,还要建立市场交易系统与市场标准,仅仅在资金上给偏食无法培育具有{sjj}竞争力的产品。

 

    中国建立低碳经济如箭在弦,政府的重视程度从以下政策可见一斑。

 

    2009年12月23日,央行网站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证监会 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禁止对严重产能过剩项目盲目放贷,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的金融支持,支持发展低碳经济。

 

    一行三会集体发文,可见政府对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政府的愿望与支持从来不是建立新经济模式的充要条件,否则中国也不需要进行艰难的市场化改革了。

按照北京产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的说法,环境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气候问题本质上是国际公共问题,{dy}层次必须由政府来解决。在碳交易体系中中国存在政策规划不明、法律缺失问题。中国真正意义、市场化的碳交易还没有发生,中国真正的碳交易还不成熟,交易的发生基础,就是我们国家的法律政策的框架体系的建立,应该尽快建立。

 

    没有市场的激励就不可能有企业实行低碳经济的自觉性。企业降耗、实行低碳经济,意味着生产成本将高于高碳企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家偷排废气的水泥制造企业的成本低于有环保处理设备的造纸企业,如果环保部门不实行严格的惩罚性约束,如果没有交易系统使低碳可以获利,就意味着那些低碳企业无法从环保中获利,而在利润微薄的情况下,谁环保谁可能先倒闭,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哪家企业会去主动环保、主动低碳呢?

 

    只指望企业自觉购买是不现实的,政府必须强迫企业进行碳交易,否则课以重税,以体现对低碳企业的激励。

 

    中国的碳交易标准权正在失落,或者说压根没有充分意识到建立国内碳交易标准的重要性。中国的低碳企业通过什么渠道交易?主要通过联合国的CDM项目,标准不由自己定,审核越来越严厉,审批程序非常复杂,对于国内碳交易市场没有大用。根据发改委的数据,截至今年10月,中国政府已注册2232个CDM项目,主要是节能和提高能效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项目、燃料替代项目。虽然中国有680个项目实现了在联合国注册,占全球xx,但中国CDM项目正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举办的联合国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第51次会议上,中国有10个风电CDM项目被拒绝,其余项目则进入复审或修改阶段。EB给出的拒绝理由是,中国调低风电上网电价来“套取”CDM的资金补贴。

 

    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徒有其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深圳等能源交易所门前冷落。直到今年8月8日,中国{dy}笔VER(自愿减排)交易,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达成。在这起试水交易中,天平汽车保险购买了8026吨VER。

 

     与此相对的是,全球低碳交易蔚为大观,据联合国与世界银行预测,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平均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交易额预计将达1500亿美元,可能超过石油成为世界{dy}大市场。低碳标准权正在逐渐被欧日美元等金融发达国家控制,这些国家在低碳技术走在前列,并已形成了直接投资融资、银行xx、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一些大型的碳交易中心相继建立,如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体系(EU ETS)、欧洲气候交易所(ECX)等,华尔街投行早就把低碳交易作为主要的培育市场。

 

    就像制造业一样,中国成为碳排放权的提供者,而不是碳交易标准的制订者。表面上看,中国企业正在获利,发达国家每年需向发展中国家购买2-4亿吨CO2当量。若以$26/吨CO2的价格计算,就可达到$52~104亿/年的规模(不包括二级市场),而中国占了其中近50%的市场份额,即每年近1亿吨的CO2交易量。而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中国潜在二氧化碳交易量将近8亿吨,远远超过其他潜在供应国。

 

    但是,中国被动参与的结果是碳价越压越低,发达国家成为碳金融产品的主要交易者与标准制订者,最终,中国将被迫按照发达国家制订的“国际标准”进行碳测算、进行碳交易、缴纳碳关税,以高价向全球发达国家购买低碳技术和碳排放权。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进行交易。

 

    刚刚闭幕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北京环境交易所主导制订的“熊猫标准”公布,这是中国目前{wy}成形的碳交易标准。不过,要让熊猫标准尽快行诸于世,重要的是让国内企业尽快按照该标准进行碳交易,无市场参与者的标准,不可能立足于世。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低碳经济标准制订权被卡脖子-叶檀-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