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镇走生态发展之路谱华章

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

太和镇走生态发展之路谱华章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隆冬时节,走在太和镇84平方公里土地上,就会看到:一栋栋鳞次栉比的小洋楼,错落有致;一片片无垠的苗木花卉,阿娜多姿;一畦畦无穷碧的大棚蔬菜,整齐划一;一排排连片栽植的果树,孕育着致富的希望;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修到村边地头;……这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是太和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奋发图强,以率先之志,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谱写的一篇持续腾飞的锦绣文章。

依托特色农业,建生态农业大镇

太和有山有水,不求多而全,只求特色见实效。近年来,太和镇为振兴农业,把主攻方向放到特色农业建设、高效农业推广上。大力进行土地流转,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种养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太和镇重点发展蔬菜、苗木花卉、水产、林果、畜牧等产业,主要做强“2211工程”,即:20000亩水果基地,20000亩水产养殖基地,10000亩苗木花卉基地,10000亩蔬菜基地。目前已有苗木花卉种植面积8000亩,蔬菜5000亩,特色农业示范园1000亩,经济林3000亩,高产鱼池3000亩;已形成浙湖互爱彩叶花木园、伟业蔬菜公司、谢埠现代农业示范园、桂花立体养殖场等12个特色农业基地;已成立了优质稻、野生蔬菜特色农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538家农户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沿公路的高效农业经济带,沿山种林果的种植带,沿湖养鱼猪的立体养殖带。实现了农业产业呈基地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依托山水、文化资源,建生态旅游名镇

太和镇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品位较高而且结构良好。近年来,太和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优势,创新旅游开发理念,进行青峰山生态景区、南北洼湿地景区、狮子口生态景区、吴王寨生态景区旅游项目大包装。目前已开工建设的青峰山生态公园,总投资1.5亿元,将青峰山打造成武汉城市圈中,集科普教育、生态避暑、休闲娱乐、疗养度假、拜佛求经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太和文化类和自然类旅游资源并重,有红色旅游景点,“李家庄”暴动旧址、{dy}党支部旧址;有新石器时代的金盆垴遗址,三墩子遗址,大城垴遗址;有明清时期的胡后角古宅,青峰山铜匠铺古宅,“行素堂”古宅,国民党中将邓定远将军故居等古建筑遗址;还有哭嫁、插花、闹洞房等民俗类,排子锣、划龙船、打夯号等非物质文化类遗产。这一大批提升城镇品位和档次的旅游建设项目的恢复、开工或投用,将使太和具有江南水乡、楚地风貌的地方特色更加突出,文化、旅游名镇的地位进一步形成。文化、生态旅游业将逐步成为太和镇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依托非金属深加工,建生态工业强镇

非金属矿产资源是太和镇的突出优势,近年来,太和镇坚持以丰富的非金属矿资源为基础,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太和镇非金属xxxx——启迪矿业有限公司通过与“黄石电能集团有限公司”联营组建“清源净水材料有限公司”后,企业废水实现了零排放。2009年,该公司累计开采加工非金属矿产品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000万元、上交税金800多万元。太和镇实行的是理性化招商,坚持做到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项目,淘汰设备、落后工艺的项目,影响公共安全、损害群众利益的项目一律不引进,有效地提高了招商引资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目前,清源净水、凡文制衣、农香米线等一批投资过5000万元的科技型、环保型项目已落户太和镇。生态工业的崛起,为财政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2009112,太和镇实现财政收入2040万元,同比增长12%

依托城乡一化建设,建商贸繁荣富镇

太和镇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社区园林化,充分发挥特有的区域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以融入武汉城市圈为目标,大力实施商贸强镇战略。该镇着力打造“两心”、“两轴”、“两环”、“四区”,即:以星升商贸园区为主的经济商贸核心和以清峰山景区为辅的旅游核心;以沿铁贺线、羊城大道为主轴的生态居住区;以环太和大道、区府路、羊城大道、仙人路的生态绿环和环滨湖大道、幸福河、龙狮大道、谢埠河的生态绿环;以文化体育活动、公园休闲、商贸经济、工业生产的城镇功能区。近年来,太和镇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已投入9200多万元,建店面600多间,商品房150多万平方米。已建成星升商贸园区、新城步行街、青峰花苑等集住宿、购物于一体的商贸中心。规划中的新苑丽居,幸福港新城、谢埠华庭、雅博苑等景观楼群式安置房的开发建设,将大大加快太和特色城镇化进程。目前太和镇已建成12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廉低价位,不仅让村民进城安了家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群众来太和居住。据统计,城区居住人口已达3.8万人,商业店铺有2600多间,日流客量达3万多人(次)。 

依托劳动力转移,建打工经济旺镇

太和镇有劳动力29000多人,近年以来,转移劳动力成效明显。太和镇累计培训农民工9643人次,转移劳动力15000多人,占总劳动力的56.4%;在完善服务体系同时,还建立了信息网络,实现用工信息及时对接,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性。太和镇全年可实现打工收入1.6亿元,打工收入可使全镇农民纯收入4900元,打工收入实现300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61%。如子坛村13组胡云江一家,4人在外打工,年收入达到8万元。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带回了丰厚的现金,学习掌握了终身受益的技术,而且也带回了致富的信息,带动了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增收渠道,为发家致富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许多农户因打工而致富,因打工而盖上了楼房。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太和镇走生态发展之路谱华章】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