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7日,距离兰州市中心30公里外的化工厂突发爆炸事故。12个储罐发生连环爆燃,与之相邻的火车罐体及生产设备面临引燃危险,消防官兵如何瓦解大火的强烈攻势?高科技灭火器材的应用又解决了什么难题?《军事纪实》1月19日20:03播出《“兰化”大爆炸救援纪实》,敬请收看!
“兰化”爆炸触目惊心
2010年1月7日下午5点22分,兰州石化公司316罐区发生一起重大爆炸事故。这是第二天1月8日下午1点,《军事纪实》栏目记者在事发现场进行的采访。由于厂区内的大火还没有被xx扑灭,出于安全考虑,当地有关部门对厂区早已严加警戒,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只能在厂区外拍摄,而我们的记者几经周折,在参加抢险的武警消防xx领导的帮助下,{zxj}入了厂区。
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幕触目惊心的景象。不远处,下水管道的井盖早已被炸得不知去向,稍不小心,就会跌入下水道中;附近铁轨上的运输列车在强大的冲击波下也已被炸得脱轨;厂区内,几乎所有房屋都布满了被烟熏火烤的痕迹,记者所在的位置距离储罐只有一百多米远 ,但脚下却满是大大小小的铁皮。这些铁皮原本是附着在罐体表面的,爆炸冲击波把这些铁皮全部推到了这里,散落一地。
除了空气中仍然弥漫着一股股热浪,一片狼藉中,让人感受更深的是冰火两重天的强烈反应。
在1月8日凌晨,兰州达到零下八度的低温情况下,经过消防官兵一夜的灭火,消防用水此时早已经凝结成冰。
这时,在现场的除了正在灭火的消防官兵,看不到其他工作人员,爆炸发生时,还有谁会了解情况呢?在厂区外的街道上,我们看到了这名环卫工人,他:“戴着口罩都呛得不行,走着脚站不住了,晕倒了。”
而居住在一公里外的这名店铺老板对爆炸发生时的情况同样也有很深的印象。
店老板:“从门里跑出来,这儿一股子烟,我一看是爆炸。”
记者:“感觉到大地有没有在颤动?”
店老板:“就跟颠一下,颠起来一样。”
这个村庄的房屋距离厂区更远,但对于头{yt}刚刚发生的大爆炸,这位老人这时讲起来依然感到恐慌:“吓得我走不成路,我就勉强扶着东西,万一房子倒了,把我砸趴了。所有的弄的这个顶都掀起来,慢慢地落下来,现在是已经散架了,你看在眼里这个凳子,砸在这个地方砸得这么深。”
这次大爆炸,导致周边两公里范围内房屋的门窗玻璃全部被冲击波震碎,在20公里区域内可以感觉到明显的震感。
事发紧急,兰州市领导高度重视,接到报警,武警消防官兵迅速出击。1月7日下午5点25分,也就是爆炸发生仅仅三分钟后,厂区内的兰州石化消防支队和距离厂区最近的西固消防中队,就赶到了爆炸现场。
化工厂救火方式不同以往
这是1月7日消防官兵进入现场后拍摄的画面,近百米高的浓烟夹杂着30多米的亮红色火焰笼罩在兰州石化公司316号罐区上空,顺着浓烟扩散的方向,太阳也被遮住不见了踪影。灼热的气体像决堤的洪水一样肆虐地涌动,翻滚的火浪发出“嗡嗡”的嚎叫,向消防官兵示威。
发生爆炸的兰州石化公司化工厂位于兰州市西固区,是我国西部地区{zd0}的石化企业。公司集炼油、化工和化肥生产为一体,距离兰州市中心30公里,发生爆炸的是厂区内316号罐区内一个120立方米的储罐,爆炸的罐体相继导致周围的11个储罐发生连环爆燃,距离中心位置700米范围内的设施也被xx损毁,过火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熊熊燃烧的火焰向临近的装置和储罐迅速蔓延,距离罐区不到十米的东、南、北侧的8万吨乙烯裂解装置和生产工艺管线也在大火炙烤之下,在短时间内极可能造成设备倒塌和连环爆炸。
发生爆炸的罐体是轻质油罐区,主要用来储存液化气、轻烃等多种易燃易爆气体,这些储罐在此时却变成了一枚枚重磅xx。一旦火势得不到控制,不仅在整个厂区引发更大的爆炸,并且将波及更大的范围。
然而,对于化工产品的扑火,由于涉及专业领域,消防官兵以往的灭火经验根本派不上用场,能否成功地将这场大火扑灭,他们的心里并没有把握。
进入火场后,多路消防xx立即组成现场指挥部,化工厂的相关技术人员也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为消防官兵的灭火抢险提供技术支持。虽然在消防官兵赶来的同时,化工厂已经迅速组织人员采取切断物料,降压泄压,装置停工、关阀,断电等一系列措施,但在最危险的时刻,消防官兵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zd0}程度扼制事故进一步发展,{zd0}程度挽回国家财产的重任。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消防官兵了解到,这次救火和平时大不一样,对于罐体的着火点,不能立即扑灭,如果立即将明火扑灭,未燃烧的气体混入空气后,极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随时会出现更大的爆炸。兰州市消防支队副参谋长邵建伟介绍说:“你把火灭掉以后它就泄漏就是气体,气体扩散的周围是有毒,可能要发生轰燃或者轰爆,那确实后果是不可设想的。”
一开始,消防官兵只能采取对罐体降温的方法,以控制火势的继续蔓延。兰州市消防支队西固中队攻坚组李志亮说:“在火场东面出动了一台应用水炮进行冷却降温灭火,然而在火场西侧又出动了移动水炮进行管网加压冷却灭火。”
除了对关键点316号罐区的冷却降温,为防止更大危害,在作业面较宽的地带,兰州消防支队和石化消防支队相继出23门水炮集中力量对罐区西面、南面的两列装载有液化气的火车槽车罐体进行冷却,保护生产管线的安全。爆炸发生10分钟后,整个火场形成了上下夹击,堵截包围的灭火阵势。
和以往的救火现场不同,在消防官兵1月7日拍摄的画面中,我们记者竟然很难看到消防官兵的身影,而救火的过程依然有条不紊。原来,指挥部决定把移动水炮架好之后进行固定,进行固定冷却,然后就撤出人员。
这种可以自由摆动的水炮叫自摆式水炮,加上这种固定对罐体进行冷却的水炮,在这次灭火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兰州市消防支队七里河中队指导员刘海涛介绍说:“自摆炮就是可以来回180度转的这个炮,就是可以说控制的面积比较大,周围的着火的几个罐都可以冷却到,固定的,它就是可以打到一个点上。”
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中灭火,采用先进的灭火器材,{zd0}程度地保护了消防官兵们的生命安全,他们不用死守着水炮,一旦火情发展出人意料,消防官兵可以迅速撤离火场。
1月8日下午,在救火现场,记者又看到了一种叫“静中通”的移动通信指挥车,现场指挥员可以通过指挥车上的图像远程监控到火场情况。这是甘肃省首辆卫星通信指挥车,能够综合运用卫星通信、无线通信、图像处理、广播、计算机、集中控制、安全照明、供电、汽车改造等多种技术。
兰州市消防支队司令部通信科参谋罗维亮说:“主要是通过这儿有一个集中的开关控制面板,它上面集成了全车的所有的设备,包括整个供电系统,摄像机的云台,喇叭的云台和图传天线云台,集中通过触碰统一操作。”
这些画面就是通过“静中通”移动通信指挥车上照明摄像一体设备拍摄的。这是一个主摄像头,可以升高8米,操作人员在指挥车内可以实时控制高度、灯光,让拍摄的图像更加清晰,以利于指挥员对火场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经过“静中通”移动通信指挥车上的操作人员了解,记者又得知了这台通信指挥车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消防官兵被大火包围的一个危险情况。
险情再次发生
1月8日凌晨1点15分,灭火战斗展开将近8个小时的时候,指挥车监控画面显示,位于爆炸罐南侧的另一个储罐出现了异常情况,火焰耀眼并伴有刺耳的爆炸声音。受热的罐体在膨胀、变形、甚至跳动,这是大爆炸的前奏。如果消防官兵不能及时撤离,他们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惨重的。
“静中通”移动通信指挥车拍到的画面为指挥员的分析判断提供了最有利的支持,当指挥员迅速下达了撤离命令后,随着一团蘑菇云的升起,受热的罐体燃起巨大的火苗。在冬季干燥多风的天气影响下,大火一轰而起,疯狂席卷库区内的罐群,像大坝决口一样,排山倒海般地咆哮着,整个厂区再一次被吞没在烈火浓烟之中。
这是45分钟后,1月8日凌晨2点,通过移动指挥车拍摄的监控画面,现场指挥部迅速调整了作战方案,在这里增加了水炮,罐体燃烧已呈平稳趋势。
又过了45分钟,1月8日凌晨2点45分,所有灭火力量对316罐区形成包围态势,在厂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消防官兵深入火场中心位置把罐体阀门关闭,火情已不可能再有什么异动,这也和记者在1月8日下午1点看到的厂区情况基本相同。
1月8日,在救火现场,记者还看到了被称为“火魔克星”的消防坦克。
消防坦克由特种装甲钢板制成,和xx主战坦克没有什么两样,它具有破拆能力强、不怕有毒有害气体等特点,并可以有效防止爆炸、撞击、轧压对消防员及车辆本身造成的损害,能使消防队员远离危险。而惟一的缺点就是消防坦克只能存储两吨的水量,供水由外围的消火栓、消防车提供支持。
1月9日10点20分,在现场指挥员的果敢指挥和消防官兵的连续作战下,爆炸现场只留下3处明火,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消防官兵再一次深入罐区逐一排查,他们发现阀门的阀芯因高温损坏,随即更换了阀门。
下午1点30分,救火现场仅剩下一处明火,在3门水炮的持续冷却下呈稳定燃烧状态。
下午3点30分,武警消防官兵经过将近46小时的艰苦鏖战,凶恶的火龙终于吐出了{zh1}一口气,化作了一缕苟延残喘的青烟。
为防止再次爆炸和复燃,武警消防官兵还要继续看护现场48小时。至此,持续46小时最危险的灭火救援行动告一段落。
1月9日晚饭后,厂区内显示出一种紧张之后的轻松气氛,这是战胜火魔之后的轻松。也许消防官兵脸上的微笑告诉人们,他们早已忘记了三天来惊心动魄的经历。
截止本片播出时,引起这次大爆炸的原因以及造成的损失,消防部门以及化工厂相关人员仍在调查中,这次灭火的消防用水全部流入隔离缓冲池,防止了污水排入黄河。
在这次灭火战斗中,武警甘肃省消防总队共出动482名消防官兵、85台消防车辆参加灭火战斗,经过近46小时的艰苦鏖战,他们最终保住了化工厂大部分厂区,避免了恶性爆炸事故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