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60年系列报道之《知青的故事》上集 难忘岁月
   1968年到197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浪潮席卷全国,在那个特殊年代,“扎根农村”的知青留下了哪些故事?1979年知青招工回城之后,他们的命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从今天开始,《走过60年》系列报道之《知青的故事》,分上下两集向你讲述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布xxx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天深夜,小榄镇广播站转播了xxx的{zx1}指示。
     坦背太平村知青 黄彪华:那晚我一听到{zg}指示发表我马上走出去新市那条马路,马路上工厂、学校那些人就马上敲锣打鼓,因为那时是宣传{zx1}指示是不过夜的。当时自己都知道自己是属于那个对象,思想上是有准备的,但是说是不是自愿的,说良心的就不是自愿下去。
    一时间,全国上下,敲锣打鼓,胸前戴着大红花 ,与亲人挥泪告别的场面,成为1700万知青心中永远难以忘却的记忆。66、67、68年三届初高中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三届”学生,有的怀抱着巨大的革命激情,有的出于无奈和盲目, 去到农村接受“再教育”。
这一年,黄彪华21岁,高中毕业已经两年,属于老三届学生。他随着滚滚的上山下乡潮流,选择到当时的坦背太平村当知青。种田割禾、住藔草屋、吃“三及第”饭,开展了那段战天斗地的知青生活。
    坦背太平村知青 黄彪华:当时还要社员教我们如何放好(禾竿)和叠茅房,如果叠得不好,一下雨,一漏水竿就湿了,基本上是煮不了饭,搞到整个厨房都是熏老鼠一样,开始知青不会煮饭,经常是煮出一些三及第饭,又生,又焦,又削,这就叫做三及第饭。真的好难吃。
    从城镇下到农村的知青尝尽了生活的甜酸苦辣,种地、开荒,每一样都充满艰辛,尤其是女知青,即使遇上生理周期也要开工。
    坦背太平村知青 张敏:我们都很少请假不开工的,因为当时在那环境考虑不会那么深水,而是去到才知道情况,(例假来了)都没办法,生活很艰苦。
    坦背太平村知青 黄彪华:女的知青就比较麻烦,特别有时候,碰巧例假,就不能够走出去大河那里来洗澡,只能够抹。煮饭,煮菜,两样东西,煲热水也是那两个东西,尽管你怎么洗那个锅,始终都是有饭锅、油尾,所以煲热水来擦身也好,那些水都有油,擦完身都是黏的。
    1969年夏,小榄镇公社革委会遵照xxx关于“建设海南,开发海南”指示,动员知识青年到海南生产建设兵团安家落户,参加发展海南的橡胶生产事业,1969年到1971年,小榄镇分三批次共233名知青到海南生产建设兵团。郑俊杰由于“家庭成分”不好,被{dy}批“动员”到了海南。
    海南知青 郑俊杰:去到的时候只有15岁半,刚出来真的不知怎样,一次我记得买了一块布,不知到哪里可以做裤子,拿着一块布在哭,如果在家里肯定是爸爸帮我搞定。
割橡胶、开荒林、随处可见的毒蛇,成为海南知青的集体记忆。
    海南知青 胡美凤:两点要起床,大概是割两个多钟,差不多天亮了,就收胶,下面全是草,全部裤子都湿了。
    海南知青 何婉微:有时睡醒了,蛇就卷在床底下,有时我们去开工,你抗起锄头走,那条蛇在那里,走着走着,有一米多长,不知是黑色还是绿色的蛇,飞过来,吓得你很怕,真是毛管都竖起来了。
    海南知青 何国强:(开荒砍树的)山上的蚂蟥多,(男知青)还可以伸手进去抓出来,女的怎么样,周围树林都是人,你没办法,唯有被咬得满身是血,回来就是哭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年代的产物。据统计,1968年至1978年间,小榄共有2495名知青上山下乡。他们的足迹近至小榄附近的农村,远至海南荒山野林。从1979年起,我镇的知青陆续回城,他们的命运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回首这段经历,他们又有什么要讲呢?请留意《知青的故事》下集——《回城之后》。  

 

郑重声明:资讯 【走过60年系列报道之《知青的故事》上集 难忘岁月】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