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故障定义及检测方法_aucma_新浪博客

蓄电池的故障主要有:变形、落后、断路、短路、破损、漏液、断柱及反极等现象。

变形:主要是指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蓄电池内部产生的发热量大于散热量,使得蓄电池内部温度上升,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温度上升越明显,当温度达到80℃以上,电池外壳出现明显的鼓起现象,称此种现象为变形。

变形时电池外壳明显鼓起,一般通过目测来检测蓄电池变形情况。

落后:换新期内将蓄电池按照2hr容量检测方法进行放电,整组电池之间各蓄电池放电时间{zd0}差大于12min,换新期以上将蓄电池按照2hr容量检测方法进行放电,整组电池之间各蓄电池放电时间{zd0}差大于18min时,放电时间少的那只电池为落后电池。

落后电池主要有以下检测方法:

1、开路电压检测法:将xx充足电的蓄电池,分别测量各只蓄电池的开路电压,若同组蓄电池之间开路电压差在1.00V以上,则该组蓄电池中电压较低的电池为落后电池。

2、实际测量蓄电池容量法:将xx充足电池的蓄电池以大小为C2/2(A)的电流进行放电,记录每一只蓄电池放电到10.5V时间,换新期内若同组电池之间的放电时间差大于12min,换新期以上若同组电池之间的放电时间差大于18min,此组电池中放电时间少的电池为落后电池。

3、快速检测法:将xx充足电池的蓄电池以大小为C2/2(A)的电流进行放电,尽可能快地记录放电过程的各只蓄电池的端电压,按照下表数据进行比较。

2hr放电电压差与放电时间的关系:

断路:是指蓄电池内部连接断开,使得电池接通负载之后无电流输出的故障。断路电池主要有以下几种检测方法:

放电检测:使用车配充电器对单只待测蓄电池充电10分钟以上,使用阻值为2~2.5欧姆的电阻串联上电流表对待测电池进行定电阻放电,放电10秒内,若电池端电压为0V,即判定待测电池内部必有断路现象。

短路:是指蓄电池的某一个(或几个)单格的正负极板直接连接在一起的故障。

电池发生短路现象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开路电压低,闭路电压(放电)很快达到终止电压

2、  充电时,电压上升很慢,始终保持抵值(或者为零)。

3、  充电时不冒气泡(微短路的有少量气泡)。

造成铅蓄电池内部短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隔板质量不好或缺损,使极板活性物质穿透(或者生成晶枝),致使正、负极板虚接触或直接接触。

2、  过放电酸量消耗过度,使硫酸铅(PbSO4)大量溶出,充电时靠近负极的部位迅速转化成绒状铅(Pb),靠近正极的部位转化成二氧化铅(PbO2)造成短路。

3、  隔板窜位致使正负极板相连。

4、  极板表面毛刺使正负极连接在一起。

5、  极板上活性物质膨胀脱落,因脱落的活性物质沉积过多,致使正、负极板下部边缘或侧面边缘与沉积物相互接触而造成正负极板相连。

6、  导电物体落入电池内造成正、负极板相连。

7、  焊接极群时形成的“铅流”未除尽,或装配时有“铅豆”在正负极板间存在,在充放电过程中损坏隔板造成正负极板相连。

   一般经过充放电检测,根据电池的充放电过程的表现,然后结合短路电池的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破损:电池之间因碰撞、摩擦等其它外力作用下造成蓄电池外壳损坏、凹陷、磨损等明显影响蓄电池正常使用和外观缺陷。破损用目测观察即可判断破损现象。

漏液:主要指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蓄电池内部电解液从电池内逸出(渗出)现象。常见的漏液现象:一是上盖与底槽之间密封不好或因碰撞,密封胶开裂造成漏液;二是帽阀渗酸漏液;三是接线端处渗酸漏液;四是其他部位出现渗酸漏液。

漏液故障的检测方法:

1、目测:对蓄电池外观做仔细检查,找出渗酸漏液部位。

2、取开盖片查看帽阀周围有无渗酸漏液痕迹,再打开帽阀观察电池内部有无流动的电解液(必要时应对蓄电池充电检查)。

3、气密性测试:完成了上述工作之后,若仍未发现异常,应做气密性测试(放入水中充气加压,观察电池有无气泡产生并冒出,有气泡则说明有渗酸漏液)。

4、将蓄电池表面察干净,放置24小时以上观察有无渗漏酸痕迹。

断柱主要是指蓄电池正负极柱上对应的接线片断掉,造成蓄电池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由于蓄电池断柱主要发生产在蓄电池外部,用目测观察的方法即可对其进行检测。

反极:是指蓄电池的正负极极性颠倒的现象。用万用表即可检测:用万用表正极表笔(红色表笔)接触待测蓄电池正极,负极表笔(黑色表笔)接触待测蓄电池负极,若万用表显示读数为负值,即可判定待测蓄电池为反极(单格短路电池表现为电压偏低)。

郑重声明:资讯 【蓄电池故障定义及检测方法_aucma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