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9年高考历史阅卷的一点心得

关于2009年高考历史阅卷的一点心得

 

关于2009年高考历史阅卷的一点心得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都中学文综组 夏利芬

 

一、落实课本

2009年高考的硝烟已经落下帷幕,几家欢喜几家愁。近年来的历史高考题越来越难,难在让人琢磨不透,出题者看似天马行空,其实紧扣课本;既依托课本又超越课本。即使把课本背得滚瓜烂熟,每个字每句话都记住了,也不见得在做题中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得高分很难。每年一线老师都会搅尽脑汁地押题猜题,可往往出题者也会避开热点问题,让你们白搭时间,在盲从中我们看到,要想得高分,还是老老实实的抓课本抓基础,玩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去年我带的高三毕业班,在高考中遇到了一个原题关于土尔扈特部的回归问题,有12分,这道题我在一次讲《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课时,给学生讲过这个题,结果考到了。今年2009年高考考前复习我把古今中外的改革史串讲了一遍,其中就涉及到了古代赋税改革,今年高考刚好也考到了,虽然不是原题,但至少让学生看着不陌生,心情会放松一点,考试不慌张。所以高考复习不用刻意去追求押题,一切是无心栽柳柳成荫。只要平时该复习的都复习到了,面面俱到,就不怕到时候被一些怪题吓到。所以,抓课本抓基础知识永远是那么重要。

    二、2009年高考历史xx分析

今年的历史高考题一经面世,就让人咂舌。在考查基础和能力两个方面都不是很让一线的师生满意。笔者先将xx分析如下:

I卷

12题 考查司马司徒姓氏的来源,历来{dy}题都是考查文史常识,不足为怪。

13题 楚歌风行的原因,考查书本的楚汉之争,比较基础,但挖得很深。

14题 最能体现南北朝文化特征的是唐朝书法,比较基础,书上的原文。

15题 从人口角度南方户数多于北方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贴合课本的结论。

16题 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相似之处,这在讲新课时详细比较过,不难做。

17题 《天津条约》中夷夏观的消失反映了对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这在平时的文字题训练中至少做过两次,不难做。

18题  看材料得出信息,新文化运动出现的思想背景即尊孔复古的逆流,将书本知识和具体材料结合起来,还是可以做出来的。但对于一般文字功底弱的学生很难。

19题  考查台儿庄战役的特征,考点很细,“引敌深入”、“予敌主力以打击”等特征的是台儿庄战役。一般老师在复习中没有复习到,估计学生很难做出来,有人笑谈让李宗仁来做都不见得会做。这是很军事史的知识,放在这里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没有多大意义。

20题  考查18世纪法国波旁王朝的政治特征即王权专制。给出的材料有障目法的嫌疑,光看材料容易选错,要结合课本知识。

21题  考查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所反映的美主要原则,区分民主主义和共和主义。超出大纲。

22题  考查工业革命带来的工厂制度。比较容易。

23题  考查全球化使世界联系日益紧密,比较容易。

其中第13、18、19、20、21难度很大,我估计一般学生至少在做选择题这块要失20分,还剩下28分,也不见得全对。

II卷

37题总分32分,均分18分。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l4分),均分6.07分。

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材料处理的能力,特点主要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原因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般学生可能会回答出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但若分析原因则很难,一般答增加政府的税收和土地兼并严重,小农丧失土地,其他如“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则很难想到。若全答对,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有很强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赋税改革的背景和内容以及影响等几个方面切入才能做到。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l0分)均分3.09分

要求考生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归纳变化趋势,归纳要全面,主要原因注意结合当时的主要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即可。在建国初,需要回答抗美援朝,估计考生答不出来,但可以回答出一五计划,牺牲农业支持工业化建设;在十年探索时,考生一般能答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均分2.04分

学生一看很容易当成政治题,其实是道综合性很强的题,既可以用历史的眼光也可以用政治语言回答。答案要求回答出,国力增强使农业税减少;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历史语言);工业反哺农业;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语言)。

 

39       、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8分)均分2.81分

角色要求回答出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  

历史背景要求回答出 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l2分)均分3.99分。

本题要求从非洲,美洲,欧洲,世界4个角度回答。

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三、阅卷心得

 

我本次阅卷参与评阅的是39题(2).分值12分,分4个方面,每个方面是3分。在6月10日初评这{yt},我们阅卷老师根据标答试评,结合20个评卷人在阅卷中发现的问题,重新制定评分细则,11日正式评卷。细则如下:

(1)对非洲: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或者人口减少。(1分)

阻碍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者造成非洲贫困落后。(2分)若只回答给非洲带来灾难给1分。

(2)对美洲: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1分),

 为新大陆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或者促进美洲经济的发展或者促进美洲的开发。(2分)

(3)对欧洲: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1分),

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如果答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或推动先进生产方式的出现只给1分。

(4)对世界: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的经济文化联系或交流(2分),

  促进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或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或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给1分。

  新标答更人性化,更贴合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也更易于阅卷老师的操作。我个人在评阅过程中,考生{zg}分有12分满分的,但很少见,{zd1}分是零分。均分4分。

学生失分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分成4个方面,一般都会回答对欧洲和对世界的影响,回答出美洲的就回答不出非洲的,再有就是回答对亚洲的影响,黑人去亚洲带去了大量劳动力。考生没有明确三角贸易指欧洲非洲美洲三洲之间的贸易,黑人的去向跟亚洲没有关联。说明考生对概念不清楚,张冠李戴,而且在构思上也不全面,另外也不会总结回答对世界的影响,答案是一个典型的分—分—分—总的结构,很严谨。

(2)               在具体的点上史实不清,用语错误。如有人回答三角贸易使美洲劳动力减少,应该是增加劳动力。使美洲劳动力减少的应该是屠杀印第安人,和三角贸易没关系。再有人回答三角贸易使美洲开始有了奴隶制。历史上的奴隶制是奴隶社会就有的,这里应该明确的说是黑人奴隶制。

(3)               价值取向有问题。有几个考生回答,正因为有了三角贸易,黑人去了美洲,才有了今天的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值得称赞。当时黑人去美洲是不情愿的,在海上漂泊,死亡人数远大于存活人数,是一部血泪史。他们也没有想到今天会有一个叫奥巴马的黑人当选美国总统啊,即使他们知道,也不会愿意拿如此多黑人的性命去换一个奥巴马的。他们的遭遇应该值得同情,白人殖民者的罪行应该谴责,而这类学生没有这种人道主义情感,是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有戏说历史没心没肺的嫌疑。另外奥巴马出生时拥有双重国籍,他的母亲是美国人,他的肯尼亚父亲是英国国民。他不是xx美国黑人奴隶的后代。

(4)               不会概括材料,没有归纳分层次,直接抄原文。一般情况下,如果材料中有结论性的语言,我们可以借鉴,如果是很感性的语言则不适合照抄,如果是太理论的超出课本的语言也不适合使用。不少学生就是大段的抄材料,抄的频率最多的是下面2段话:

如“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或者抄“ 在17一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xx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

篇幅是如此之大,辛辛苦苦、洋洋洒洒,结果也没踩到得分点上,仍然没分。

 

四、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这几年高考的xx多采用了文字和图标的方式,如今年15题、17题、18题、19题、20题、21题、22题、23题,37题、39题,运用了很多的文献、地图、图表数据,信息量大,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要求很高,针对高考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觉得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以教材为本,落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同时注意对教材知识进行专题整合,知识的迁移。高考xx既注意对教材知识再现再认识,又注意对教材知识的系统的归纳,前后呼应。通过一轮复习再现课本知识,认真复习每一章每一节课,通过二轮专题复习将5本教材按照某个立意重新进行整合,完成知识的迁移。

 

2、  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给出书本上每章导言,让学生试着去分层次,归纳层次大意,从而也可知道这一章有哪些知识点。

(2)       课堂中抛出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定的启示,让他们去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的原因,提示学生从劳动力、技术、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民族关系等方面找答案,开拓他们的思维,具体语言由他们来组织,要求言简意赅。

(3)       课堂中抛出一个问题,涉及到以前学习过的旧有知识。如我讲唐朝筒车时,让他们去回顾以前有哪些农用工具带“车”的,他们可以找到西汉的耧车和曹魏的翻车,还有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里的恒升车。讲经济重心南移问题,从六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到唐朝开始南移,到南宋完成南移。知识前后呼应,形成一个稳定的板块。

 

3、  平时选择典型的材料题给学生练笔,训练做题方法。市面上的复习资料很多,天下文章一大抄。教师要精选xx。我们已经连续4年使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里面是精选全国优秀的模拟题和经典的高考题,当教师拿到手上,也不是盲从的全部给学生做,而是有选择性的挑题,选择适合自己学生当前能力并有启发性的题,精练精讲,举一反三,让他们掌握解题的顺序流程和方法。

(1)       看菜下饭,看分设点。一般情况每题后的分值是在暗示我们有几个答题点,一般每个点有2到3分,如2009年历史高考题的39题第2问,给了12分,如果3分一个点,则有4个点。

(2)       看题做题,几个问题几个回答。要求学生老老实实的审题,把每个问题在xx上圈出来,不漏答任何一个小问。细节决定成败。

(3)       对书本知识要足够熟悉,在看题的{dy}时间就能审清题意,迅速想到书本上的对应的知识点。这要求学生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审题能力,迁移能力。

(4)       对自己大脑里形成的思路及时打草稿或腹稿,列提纲,层次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有总分分结构,分分结构,分分分结构,分分总结构。在答题中合并同类项,相同的意思的句子列在一个层次里,不前后纠缠,不啰嗦。这样写出来就层次清晰。

(5)       对于材料题,当可以抄材料原文时,不盲目抄袭,找出里面的中心句或关键词语,语言要科学,观点鲜明,言简意赅。如果不能抄袭原文,可用自己的语言替换材料中的语言,或者概括材料的中心思想,不能口语化,随意性。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很高。还有的是可以在课本中搜索相应的句子,用书本的语言则更xx。

(6)       遇到评价性的题型,一般是两分法,辩证回答。比如评价影响题一般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郑重声明:资讯 【关于2009年高考历史阅卷的一点心得】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