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猝倒病_落叶源的专业课
一、症状(symptom)
     苗期露出土表的胚茎基部或中部呈水浸状,后变成黄褐色干枯缩为线状,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突然猝倒,致幼苗贴伏地面,有时瓜苗出土胚轴和子叶已普遍腐烂,变褐枯死。湿度大时,病株附近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该菌侵染果实引致绵腐病。初现水渍状斑点,后迅速扩大呈黄褐色水渍状大病斑,与健部分界明显,{zh1}整个果实腐烂,且在病瓜外面长出一层白色茂密棉絮状菌丝。果实发病多始于脐部,也有的从伤口侵入在其附近开始腐烂。
   
二、病原物(pathogen)
     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属鞭毛菌亚门xx。菌丝体生长繁茂,呈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无隔膜,直径2.3~7.1微米。菌丝与孢子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丝状或分枝裂瓣状,或呈不规则膨大。大小63~725×4.9~14.8微米。泡囊球形,内含6~26个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直径14.9~34.8微米,雄器袋状至宽棍状,同丝或异丝生,多为1个。大小5.6~15.4×7.4~10微米。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直径14.0~22.0微米。有报道引起春季瓜苗猝倒病的病原还有刺腐霉(Pythium spinosum Sawada),此外疫霉属(Phytophthora spp.)的一些种及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m Kuhn),也可引起幼苗子叶出现萎蔫型猝倒病。
三、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厘米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 病菌侵入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长适宜地温15~16℃,温度高于30℃受到抑制;适宜发病地温10℃,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动,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地温低,光合作用弱,瓜苗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加大,致幼茎细胞伸长,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1~2片真叶期发生,3片真叶后,发病较少。结果期阴雨连绵,果实易染病。
    
四、防治方法(control methods)
     (1)床土xx,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如用旧园土,有带菌可能,应进行苗床土壤xx。方法: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0%拌种双粉剂7克,或40%五氯硝基苯粉剂9克,或32%苗菌敌可湿性粉剂10克,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克+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克对细土4~5千克拌匀,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17~20厘米深,水渗下后,取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播种后再把其余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堰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防效明显,残效月余。
     (2)加强苗床管理,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播前一次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喷洒,不宜大水漫灌。
     (3)育苗畦(床)及时放风、降湿,即使阴天也要适时适量放风排湿,严防瓜苗徒长染病。
     (4)果实发病重的地区,要采用高畦,防止雨后积水,黄瓜定植后,前期宜少浇水,多中耕,注意及时插架,以减轻发病。
     (5)发病初期喷淋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2~3升,或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每平方米3升。


郑重声明:资讯 【瓜类猝倒病_落叶源的专业课】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