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行漫记2010——再到马边走访日记_周忠民_新浪博客

新西行漫记2010

——再到马边走访日记
------------------------------------------------------------------------------------

元月16日

    晚9点50左右,在暗夜中飞行了三个多小时的的川航客机(青岛——成都 3u 8916航班)平稳降落,我到达了成都双流机场。(之前几天,我是同滴水助教的核心成员之一“羡慕”在山东活动)

 

    “羡慕”之前告诉我:川航有免费车子送乘客到住处,我出站后即找到了5号区域川航停放免费送客车的地方,那里确实停放着多辆送客的车子,但在看了我的登机牌后被告知:“你的级别不够,不能送你到市区……”,原来是登机牌上仓位处印着的那个“D”剥夺了我“被送”的权利——打折机票,川航承诺的服务也“被打折”,可悲的金钱挂帅的时代……


    无奈,再去找机场大巴,好在还不算晚,10元的票价也不算高,顺利进入市区.在人民路南二段下车,很多的士司机围上来揽客,我知道自己要去的“春熙路”不算太远,但搭公交却并不方便,而且没有车子了,我舍不得花上十多元“打的”,于是就动员“11号”来送我自己了。

 

    晚11时左右,找到了“春熙路”的路牌,但找为志愿者免费提供住处的凤凰御庭酒店却很费周折,转了几转,终于在几位正准备下班的保安那里打听到了酒店的确切位置。这又花费了半个多小时时间。

 

    终于住下了,赶紧脱下已经折磨我几天的鞋子(这次出来没有找到我原来出门爬山穿的鞋子,穿了双新鞋,本来感觉还不错的,但几天下来,尽管没有走多少路,两个小脚趾都已经磨破了),脱下棉裤(在北京零下十度,不穿棉裤是不行的,而成都是零上七度,棉裤已经是累赘了),冲了个澡……

 

    计划到马边县的{dy}件事就是买新鞋子,买绒衣换掉棉裤,好轻装上阵。

 

    赶紧上网,处理邮件、料理我的博客——已经是17日凌晨了…… 

-------------------------------------------------------------------------------

元月17日 阴天

    没有出门,所住房间也没有窗,不知道天气,一觉起来已经是8点,到四楼吃了免费早餐,回来继续上网……


    下午同滴水助教在成都的成员“老罗”、“企鹅”、“余慧”等成员见面,初拟到马边县活动的计划。晚上同“老罗”、“企鹅”他们一起去参加了“磨房”在成都成员的“团年”聚餐会,60多人参加,很是热闹。

在成都,同磨房网友在一起

-------------------------------------------------------------------------------
元月18日 阴天

    早上不到七点,“企鹅”就来接我了,开车把我送到石羊场汽车站,我搭成都到马边县的班车于中午一时多到达马边县的下溪乡,见到了中心校校长邹洪,下午即同专程从山上下来接我的王老师一同进山。

在前往马边的班车上

到达下溪乡中心校


    这次来四川,是参加滴水助教团队的组织的活动,交通费用都是由他们帮助的(他们原有成员都是AA的,我是个例外)。我这次到马边县的打算是走访一批我原来就比较熟悉的代课教师,向社会介绍他们的现状,希望能够为改善他们的状况和未来的出路有所帮助。再为代课教师喊一声!


    国庆节前我准备去贵州走访,没有出北京就意外摔伤脊柱(两处压缩性骨折),随后住院手术、休养了几个月,累计起来已经半年没有爬山了,老伴这次就以担心我的身体不再适应到处爬山为由而“不准”我再次出行,我还是动了“硬”,才能够出来的。但我自己也对我是否可以像以前一样到处走没有把握。所以,我对自己这次出来参与助学活动的安排也是很谨慎的。

 

    我同王老师一起进山,中心校邹校长准备找车尽可能把我们送到离开互助小学较近的地方,减少我们爬山的路程,我还是坚持从中心校全程步行上山,想试探性的看看自己是否还可以爬山。他们拗不过我,就由我了。在下溪中心校那里,我为爬山做了一些准备,请学校老师到街上去给我买了一双高鞋帮的“农民鞋”(实际是xx防滑绿胶鞋,这里农民的脚上大都是这种鞋子,很便宜,很适合走山路的),把饱受折磨的脚解放了。但没有买到适合的厚绒裤,只好继续穿我的棉裤。

 

离开公路进山去互助小学

在路上

年仅41岁的王老师,已经有很多白发了

 

    我们离开中心校,走了一小段公路后就开始爬山了,还是走的那条风景{jj0}的山路,我们保持着适当的速度,还是用两小时到达了村校。自我感觉:“我还行!”,到了王老师的家,在火塘前烤干已经被汗水浸透的衣裤,同时开始教王老师学习使用计算机的最基本的技能……

 

    王老师是个41岁的彝族汉子,他是从1996年就开始做互助小学的代课教师的。当时学校有两个班级,十三个学生,复式教学,只有他一个人教书(现在这个村校已经有60个学生了,中心校又为他们增加了一位“临时性”编制外代课教师刘建荣)。他刚当代课教师的时候是想:先干一段再说,没有想到一干就这么多年,一直到现在,并且还要干下去……

 

2007年,我{dy}场访问互助小学时拍的王老师上课的照片

2007年,我{dy}次到互助小学时学校的状况

严重腐朽的梁、柱,当时的教室已经是严重的危房

磨房网友们捐助建设的新互助小学

新电脑送到互助小学时师生合影

 

    王老师告诉我:刚开始干的时候,每月工资是49元5毛钱,这个工资好像拿了近十年,又拿了一年,每月80元的工资,然后一下子提到300元/月,但每年都是只有十个月的。两个假期是没有工资的。2008年拿到了450元/月(并且是给开12个月的了,但同时开始开始扣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实际开到手里的只有312元,还让代课教师补交了12年的养老保险,我共交了9000多元,是借钱来交的,现在还没有还完。)

 

    我是2005年{dy}次来马边县的开展助学活动的,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近几年,国家和当地政府为改善代课教师的生存状况做了很多努力。几年间,每月工资已经从每月80元增加到每月450元,从一年只发十个月的工资,变为每年发十二个月的工资,并且为老代课教师补交了十二年的养老保险(代课教师本人要补交每年两个月的),据说,现在在编的代课教师退休后可以拿到每月千元的退休金了。每月要交100多元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代课教师每月实际到手的工资只有312元了,但由于可以期盼拿到退休待遇,代课教师们还是愿意交这样一笔钱的。当然,代课教师的待遇仍然同公办教师的待遇有巨大差距,实际上也还远离公平。

 

    从下溪乡了解到的情况是,马边县每年在压缩教师指标,各个乡镇中心校只好每年减少代课教师的数量,有些高山村校被迫关闭,但现状是中心校也无法解决高山村寨孩子们上学的住校问题,只能继续保留这些村校,上面给的指标不够,下溪乡中心校就用自有资金聘请“临时性”编制外代课教师。下溪乡中心校目前尚有代课教师8位,“临时性”编制外代课教师3位。

 

    互助小学就新增加了一位这样的“临时性”编制外代课教师,每月开工资450元,但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将来也不会有任何退休待遇。我同刘建荣老师进行了交谈,她很担心自己的处境,希望上面能够允许她交保险……

 

“临时性”编制外代课教师刘建荣在课堂上

 

    我这次来互助的打算是教会王老师初步使用计算机,可能的话,能够让这台高山村校的计算机上网,能够直接同外界联系。但通过中心校了解到的情况是:那里目前用的是无线座机,没有电话线通向那里,无法办宽带上网,并且信号不行,也无法开通无线上网。

 

    探讨了一下自己动手拉一条电话线的可能:近十公里的距离,全是大山险路,需要电话线(还需要铁线加强)万米以上,电杆百多根,成本会很高(超过万元)还有长期维护的问题……

 

    目前能够做的是,在计算机上建立自己的小网站(模拟),把有关资料放在小网站上模拟运行,王老师每月去中心校上网一到两次,我们在外边整理好适合的信息由他带回去在装到小网站上……这样的办法我在广西支教教计算机时用过,效果还是很好的,可以尝试在互助小学使用。但需要外面来的朋友把网页制作的软件带进来装上,才可以制作网页……

 

    看了一下互助小学计算机的配置,硬盘空间还是够用的,但中文输入法只有windows系统自带的那几种。让王老师学用“五笔”是不现实的,我决定先让王老师使用便捷易用的“搜狗”输入法.

 

    晚饭后,王老师继续学习使用计算机,直到午夜。他高兴的说:“我可以打字了……”

王老师在学习使用计算机

-----------------------------------------------------------------------------
元月19日 阴天一直雾气很大

    早上起来较晚,已经快八点了,早起也无用,停电了,什么也干不成的。在雾中爬到高处,转了一圈,拍了些不清晰的照片。回到王老师家,王老师的夫人已经为我们准备好早餐,我还享受了专门为我做的“醪糟蛋”。

 

    白天,互助小学正常上课,临近期末考试,课程还是很紧的,不能影响孩子们上课,无法对王老师进行“计算机教学”。我决定请王老师派学生带我去珍珠桥村完小——合理小学。王老师他们说,去那里要翻越对面的大山,要走两个多小时,互助是珍珠桥村下面的一个村组,但这里的人们是难得去村委会所在地一次的,路途艰难啊。这里去县城反倒比去村委会方便些——沿山路下到大公路再搭车去马边县城,要比去珍珠桥方便得多。互助小学的孩子还没有去过村里的。

 

    王老师是派“胡叶”和“小龙”两个孩子送我去珍珠桥的,一个活泼些,另一个则略显稳重。尽管他们也没有到过合理小学,但王老师说,这两个孩子能力很强,又通当地语言(彝族),xx可以把我送到合理小学去。

 

胡叶和小龙

 

    “胡叶”和“小龙”两个孩子确实不错,他们都是新年时参加了滴水助教组织的成都活动的。我们在开始淡薄的雾气中下坡到沟底,然后爬对面的山,他们叫做“大山坡”,迎面碰到一位彝族妇女和两个女孩放牧的羊群,她们很友善,我拍了几张照片。然后我们爬山。

 

放羊的彝族妇女和孩子

 

    其实还没有爬山我就已经很多汗水了,把上衣脱下围在腰间,棉裤也开始浸湿了。我对我是否可以到珍珠桥合理小学是有把握的,但这样的山路,我是否还可以坚持回来,则信心不足,毕竟半年多没有爬山了,又刚刚xx好严重腰伤,但我知道,从合理小学去大公路还是算方便的,可以搭摩托车或者面包车,实在不行的话就从那里先下山再说。

 

    “大山坡”确实是个大山坡,很吃力的向上爬。刚开始两个孩子还像山羊那样蹦蹦跳跳的跑,但接近山顶他们也已经感到吃力了。在半山腰回头看,互助小学那边笼罩在雾气中,可以隐隐约约的看到,拍照片可就不大行了。

 

爬坡

回望对面坡上的互助小学

 

    爬山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看看到山顶了,结果上去一看,还有更高的在上面,还是要继续向上爬……

 

    一个多小时了,我们才真正到了山顶,准备下坡了,对面看到的人家远比互助那里多,沟也比互助那边大,看不到尽头。两个孩子说,这回要省力得多了。我说:我可不愿意走下坡路,虽然向下走要省力的多,但我明知还要回来,我们下坡走的越远,回来时越要多费力气的。我还对两个孩子说,这同我们学习和做事情是一样的,有时我们放松了自己,图省力而走了下坡路,但要再赶上来可就要费力得多了。我问孩子们,我说的话你们能够理解吗?两个聪明的孩子都说:能够理解……

 

在山顶,询问去合理小学的路

 

    两个孩子也没有到过合理小学,我们是一边打听一面向下走的,开始有个小伙子告诉我们不过需要40多分钟就可以到学校,但随后又有人告诉我们需要两三个小时,而我们也真的用了两小时,加上在山顶那边的路,我们到达合理小学居然用了三个小时。

 

山这边的农户

 

    合理小学我是来过的。2007年,我走访过合理小学(那{yt}走访了包括互助小学在内的四个村校,把邹洪校长累得够呛),当时这个学校是木架结构瓦顶建筑,多年失修已经是危房了,我还记得当时所看到的已经严重腐朽的梁头、柱基等,也把这个学校的重建列入了我们的规划中,后来县教育部门找来资金重建了这个学校,我就没有再到这个学校了……

 

终于看到合理小学了

合理小学教学楼

 

    合理小学的老师们非常欢迎我们的到来,他们已经从邹洪校长那里知道我准备来这里。还给我们准备了午饭。在这里,我重点同李兴银、宋华英两位代课教师聊了聊,了解了他们的具体情况。

 

    李兴银老师已经52岁(高中毕业),教学生涯已经25年了,也曾经在互助小学做过。尽管待遇极差,他非常热爱教学工作,一干就是二十五年。2000年时由于摔断了腿,卧床5个多月,花费万多元,两个女儿也因此刚读完小学就辍学外出打工而没有再上学。伤还没有xx好利索,李老师就又回到了课堂上。我问李老师,你难道从来没有过放弃的想法?你的家人没有埋怨过你?李老师说:我爱人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她是一直支持我做教育的,90年代的时候,家庭生活很艰难,看到外出打工可以挣更多的钱,也有过出去打工的想法,还是我爱人做我的思想工作,使我坚定的留在了教育岗位上。

 

热爱教育的李兴银老师

李兴银老师在课堂上

 

    宋华英老师(45岁高中毕业)也非常热爱教育工作。她说,1991年的时候,由于代课教师待遇太低,很多人都不愿意做这个工作,学校校长找到我,希望我能够来教书,我也从心里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这个工作,于是就到学校来了,一直干到现在。现在教一个班级(三年级)、18个学生。自己的两个孩子在乐山读师范,将来还是要做教师。我们午饭就是在宋老师家里吃的。

 

宋华英老师和她的学生在一起

热爱教育的宋华英老师

 

    访问了两位可敬的代课教师,同学校老师们一起吃了饭。学校负责人对我说,一直希望周老师能够再到合理小学来看看,合理小学由教育局组织在2008年建了新教学楼,同原来的危房已经不同了,但新校建设并不完善,操场围墙都没有做,外墙装修也没有完成,还希望得到社会力量的帮助,也很感谢民间助学志愿者对代课教师情况的xx……

 

在合理小学吃午饭

 

    了解到从原路返回还算比较好的路径,我感觉自己的体力还能够坚持,决定从原路返回。

 

    两个孩子已经很疲惫了,但吃饱了饭,他们还是有了精神。我们又上路了。回时确实比来时要吃力,棉裤已经被汗水湿透半截,变得很重,影响走路,到后来我几乎是在一步一步的挪了。小龙说:“周老师没有精神了”,两个孩子虽然疲惫,也在喊脚痛,但毕竟是山里长大的孩子,状况还是比我要好些。接近山顶,两个孩子提议唱歌,我却连常唱的“十六字令山”歌词也记不完整了。两个孩子实际是用唱歌来给我鼓劲的,他们也知道,我这个“周爷爷”如果真的走不动了,他们是无法把我这150多斤的份量拖动的……

 

“累垮了”的小龙

很少见到山外来人的山里孩子们

路上,小龙用我的相机拍的照片

路上,小龙用我的相机拍的照片

 

    再到山顶,还是用了两个小时,再下山、爬山,又是一个小时,终于回到了王老师的家。尽管确实很累,但六个小时的山路走下来了,我感觉:“我还行!”

 

    刘建荣老师一直在等我回来,希望我能够把她的情况写出去,我鼓励她尽可能的把自己情况和想法写清楚。在火塘边,我们聊天,我烤我的衣裤,慢慢恢复体力。

 

在火塘边的王老师、刘老师

 

    王老师继续电脑学习,开始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了解桌面、图标、窗口、标题栏、菜单,鼠标左右键用法、建立文件夹、复制、剪切、粘贴、文件名、重命名……,接触“画图板”,我演示照片剪切、处理……

 

    王老师不笨,我鼓励他增强信心,争取尽快把计算机变成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

 

    王老师已经在计算机文档中写下下面一段话:

 

“我们如果知道文化是多么有用的话早就因该好好学习了。但是目前的学习条件基本改善。所以;我们要认真负责自己的重任;否则对不起自己的娘心。
有了爱心网友门的支持;我们一定把他学会;不但我学会;我还要把小孩子教会;”

 

    尽管还有错别字和语句不顺畅的地方,但他已经开始把计算机作为工具来应用了!


    近午夜12时,睡觉。


-----------------------------------------------------------------------------------------
元月20日   

     近午雾气仍然很重,但总算有了一点阳光,这是我到四川后{dy}次见到阳光,但很快就又是雾气重重了。

 

王老师的家

晨雾中的互助小学

 

    今天没有出去爬山,休整一下,xx腿部酸痛,整理好我这次到四川来日记和资料、照片,准备明天下山找机会上网传出去。

 

    由于没有制作网页的软件,没有能够做出小网站,只能等到有相应软件的时候做了。准备明天即离开互助,去中心校,上传照片和日记,争取明天见到教育局伍叶局长,了解全县代课教师情况及今后的打算,然后即去民主乡。

 

    已经把我手头从当初开始考察以及以后多次到互助拍的照片以及预算、决算等资料全部转到了王老师的计算机上。

 

    王老师学习计算机有了新进展:学习文件的复制、移动,资料照片的整理等。建立了一个新文件夹<互助小学简史>,把分散在各个文件夹中的照片挑选一些放到一个文件夹里,然后开始试做一个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

 

王老师在整理照片

郑重声明:资讯 【新西行漫记2010——再到马边走访日记_周忠民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