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颂宜黄一景

 

    

  

诗颂宜黄一景

---棠阴古镇

 

 

宜河碧水甘棠过
夏布柔情飘大洋
小镇清幽惊四梦
民风古朴韵芬芳


2010.01.16

棠阴古镇简介:

     棠阴古镇位于江西省宜黄县城东南宜水中游14公里处,属丘陵山区,总面积179.5平方公里。全镇辖14个行政村,121个村民小组,人口1.8万余人。

     棠阴古镇始建于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据载,唐末五代时,四川节度使吴氏宣南迁的后裔吴竦定居此地,遍植甘棠树,茂然成阴,故得名棠阴。是赣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明万历年间,因商业隆盛,为江南通商贸易中心地之一。此时始称棠阴为“镇”。至民国28年(1940)始定为行政镇。1958年改称棠阴人民公社,1985年恢复镇制至今。

    棠阴镇碧水青山,抱奇挹秀。明清期间,棠阴镇因盛产夏布而兴旺昌盛,从明代起,棠阴就以盛产“夏布”而闻名于世,生产的夏布远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至清乾嘉年间(1736~1820),棠阴已成为江南三处最负盛名的夏布生产、经营集镇。据史书记载,当时棠阴镇有3.6万人烟(户),人口达12万之多,故有“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说。棠阴夏布历史{zg}产量达30万匹。明永乐初年,宜黄县府每年用5万多匹夏布折交官田公粮。

     宜河流经棠阴一带,河水显得格外绿,清澈见底。凡经此河水漂洗出来的夏布,色泽光亮、洁白柔软,成为湘赣两省夏布的集散地。外地夏布经棠阴漂洗后,畅销南昌、九江、上海、天津等地,远销日本、朝鲜。鼎盛时,棠阴集镇五里长街,商店栉比,十里河埠,商船云集。夏布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棠阴经济、文化的繁荣。这里民风淳朴,尊师重教,百姓“乐读书而好文辞”,故人杰地灵,名贤辈出。史书中有记载、于唐天佑年间官办的“湖山书院”和“山湾书院”就设在该镇的杨坊村附近;北宋大文豪王安石的启蒙恩师杜子野常来棠阴著书立说;据传,大戏剧家汤显祖的惊世之作《临川四梦》也是在这里初演而闻名后世。走进棠阴古镇,从那雕龙镌凤、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中便能领略到这里远古时的兴盛,并能从中感悟和惊叹古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魅力。

     棠阴古镇至今仍保留有数百栋明清时期建造的官邸、豪宅、祠堂;此外,还有许多汇萃了深厚文化积淀的桥、枋、塔、亭。这些建筑被古建筑专家们赞叹为具有四大独特之处:因地就势,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绝无雷同;宁静典雅,古朴清幽;三雕(木雕、石雕、砖雕)精湛,图案精美。古建筑不仅美轮美奂,而且有的结构、用料为江南一绝。比如一幢清初官邸的大门内,建造有独特的“落轿厅”;比如一幢民宅的天井上方,设有专门用来晾晒夏布的转轮式晾晒棒;比如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的棠阴吴姓大宗祠——八府君祠里的24根木柱,均有两人合抱之粗,为江南古建筑中所罕见,专家考证为“江南民居{dy}柱”;比如清代民宅罗家大院用来铺设天井的条石,居然长达9米余,专家称为“江南民居{dy}长石”……明万历二十七年的《月池符氏四修族谱》中这样描写了棠阴当年的盛况:“充内则栉屋峰房,文渊隽薮,阀阅庙祀,棋罗星布,阊阎概计,殆将万室焉……实胜一巨邑也。”

     2003年7月,棠阴镇被省政府定为“江西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摘自百度百科)

 


 

 


编辑/制作:轻风细雨

 

郑重声明:资讯 【诗颂宜黄一景】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