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版:俞耀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开新成果救治20万生命
本报讯(记者 平扬 韩诚)采用{ctr}的材料,通过“洗血”的方式,xx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急性肝炎等疑难病症,短短几个小时内让急性中毒患者起死回生,我校教授俞耀庭领衔的研究成果,用于临床后已挽救了20万人的生命。在刚刚揭晓的国家科学技术奖项中,该项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高性能血液净化医用吸附树脂的创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是2009年度天津地区{wy}一项高校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成果{dy}完成人俞耀庭1959年研究生毕业于我校化学系,师从化学家杨石先,并长期致力于生物材料领域中的血液净化材料和酶工程的教学与研究,曾担任我校分子生物研究所xx所长,创立了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该项成果将树脂作为医用血液净化吸附材料,取材xx,可使人体产生的排异性大大减低。首次在国际上采用两步温高碳化技术制备,并生产出高强度多孔球状碳化树脂,xx重症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
这类高性能的血液净化医用吸附树脂,除了xx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急性肝炎等病症外,也可缓解高血脂症、冠心病等疾病,更是急性中毒患者的救命良方。经过临床检验,已经在国内2300多家医院xx了20万人次,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的生命,总有效率高达90%。
与国外同类型常用的“血浆灌流”技术相比,在临床上采用“全血灌流”方式也是该项成果的优势之一。“我们研发的技术,在灌流时不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浆分离,也不需在xx后补充血浆以维持生命,减少了传播疾病的危险,更主要的是大幅度降低了xx费用,适合国情,惠泽大众。”俞耀庭介绍说。截至目前,该课题组研发的产品仅为1000-4000元人民币,而国外同类型产品的价格则高达上万美元。
当前,随着生物医学材料产业迅猛发展,血液净化材料领域也得到高速发展。我国是生物材料的需求大国,但国内生物材料技术相对落后、产品单一,主要依靠进口外国产品。面对困局,俞耀庭的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血液净化吸附材料的研究。“历经30年的研究,这项技术可以说是我国血液制品行业里{wy}可以与国外媲美的科研成果。”俞耀庭说。
我国政府设有五大科学技术奖项,分别为国家{zg}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均为每年评选一次。近8年来,我校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
1版:俞耀庭:信守志趣五十载 本报记者 韩诚 平扬
瑞雪兆丰年——南开园的2010年,在吉祥的兆头里唱响序曲,迎来开门红。
1月1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科技奖励大会上,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耀庭领衔的团队,凭借“高性能血液净化医用吸附树脂”成果捧回了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大红证书。信守志趣半世纪,矢志不渝30年。从1951年扎根南开沃土到20世纪80年代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学习,从毅然选定当时国内的前沿研究领域,到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实验,淡淡一句“荣誉是集体的,是国家对我们事业的认可”,胜过千言。
创新何为?
“高性能血液净化医用吸附树脂”相关研究,立足化学、生命科学、医药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点”开展。当“交叉”、“复合”这些词汇在本世纪初才逐渐走俏的时候,很多人想象不到科学家们已经率先在开垦科研新土。改革开放初期留学归来的俞耀庭带着他的团队选择了研制血液净化剂,一头扎进去就是30年。
“在我看来,科学研究要遵循3个标准才有潜质:最直观的就是已有的研究状况;其次是把握当前的工作,对科研人员来说就是要做有影响力的项目;最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寻找科学研究中的创新点。”俞耀庭认为,对于很多国内的科研项目来说,寻找创新点就需要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认真研究国际最前沿的成果,制定未来5到10年的发展目标。
源于这样的理念,多年来俞耀庭带领他的团队申请到美国、德国等国际专利授权6项,还将4项成果技术{dj2}转让给我国生物材料企业;通过医疗临床应用,仅2006年至2008年就创造产值1.5亿元,利税5000余万元。目前,他们仍有4-5个成果经过动物和临床实验后便可获得应用。
经过多年研究,俞耀庭先后发表了260余篇论文,研制出10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血液净化材料,如固定化DNA碳化树脂、大孔径高比表面选择性吸附树脂。他还在200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并6次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奖。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俞耀庭为我国生物材料学界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作出了贡献。在他的努力下,我校获得加拿大开发署150万加元资助,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培养了40多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并促使南开大学成为国际人工器官联合大学的12所成员学校之一。
动力何在?
对“门外汉”讲起深奥的科研项目,俞耀庭的言辞生动幽默、通俗易懂:“{ctr}的医用血液吸附材料能和人体最相融洽……xx的过程就像‘洗血’,选择好的‘肥皂’洗去病毒,才能使xx效果更好……”
与人交谈,年近八旬的老教授总是温润谦和、平易近人——智者用亲和力凝聚团队。“做科研、做任何事情,成败的一个关键是团队精神。在我的团队里,10名教师、先后参与的130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大家一条心。”俞耀庭提倡民主,小事情上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大事情坐下来一起讨论、集体决定,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自由地提出意见,而在生活中更是像朋友一样相处。“和大家聊天的时候更需要随意,不能摆架子。真正能够让人尊重的不是身份地位,而是所拥有的知识。”在这个团队中,大家有共同信守和坚持的主攻研究方向,与此同时,每个成员也可以在相关领域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俞耀庭把大家称作前进的“真正原动力”。
源于亲切,晚辈愿意请俞先生指导自己的实验,学生们喜欢约俞老师一起打球,同时每个人也都牢记着他的严格要求——工作必须认真仔细。“对研究者来说,实验就是实验,但涉及医药领域,对每一个患者来说必须百分之百地确保生命健康,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危及病人。正所谓人命关天。”俞耀庭强调。
源于严谨,团队在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中,默契地形成了共同的 “工作时间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摘取了2009年度国家科技大奖的“高性能血液净化医用吸附树脂”,不仅以xx材料和“全血灌流”技术的创新优势,让中国血液制品行业里出现了{wy}媲美国外的成果,更借此救治了20万人的生命,xx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国际人工器官学会副主席保罗·麦柴斯奇曾感慨地说:“这项技术将造福人民。”
启示何来?
俞耀庭带领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此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多门专业课程。谈及老师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俞耀庭讲起了自己的导师——老校长杨石先。“杨校长那时候公务繁忙,还要带我们几个研究生,但是他身上的精神影响着我的一生。”
1951年,俞耀庭考入我校化学系,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生毕业后,他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入高分子化学领域;1980年,俞耀庭获得了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修的机会,他没有选择那里的化学院,而是进入了医学院,将目光转向了与化学相关的医学领域,为30年的生物医药研究奠定基础。回国后,他先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与何炳林院士一同研究血液净化材料,随后转入生命科学学院。这样的坚持与尝试,启示何来?俞耀庭说:“杨先生本来是研究有机化学的,但为了祖国的建设他没有局限于本专业,继而潜心于农药化学领域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鼓励自己的学生创新、尝试,活化思维。”
“亲自给学生上实验课,严格要求实验的每个程序、步骤,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文献,一字一句地为学生修改论文……诸如此类,我从南开的老教师那里学习收获了很多,这当然就是我教书育人的资源。”退休后的俞耀庭又为学生们开设了一门选修课——教大家用英文完成学术论文。他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多地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细数自己带过的40多个博士生,俞耀庭说他们中9成以上全在国外发展,不少人更是成为了当地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让我高兴的是,多数学生在有所成就之后,仍然在生物医学领域内作研究,他们当中有天分的学生实在不少。”可是俞耀庭心底还是隐约地有个小心愿,他希望学生们在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能多几个回到国内,回到高校,或许只有这样,一种精神才得寄托、才能传承。
名师出高徒,只有能够给学生以精神指引、教授一种受用终身的本领的人才称得起名师;高徒再成为人师,将对科学的严谨与执着、做人处事的哲理传授给更多学生。在南开,一代传一代,传统才能历久弥新。
1版:师生热议《民族团结一家亲》
本报讯(记者 韩诚)近日,天津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联合调研组走进南开大学,对xxx政府管理学院2006级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专业班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事迹进行详细调研,并在《天津日报》和《今晚报》1版刊登了题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通讯报道,在南开师生中引发了热烈反响。
xxx政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奚先来表示,联合调研组采写的《民族团结一家亲》一文,反映了2006级社工班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是对我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肯定,也是对进一步做好今后工作的鞭策。xxx政府管理学院将组织全院各学生班级和广大同学阅读该文章,学习2006级社工班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班级、营造优良班风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加强班集体建设,弘扬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良好道德风尚。
2006级社工班学生胡雯在看到《民族团结一家亲》报道时深有感触:“在我们班级中,28个人来自5个民族,从来没有隔阂,从来没有矛盾,相处得总是那么融洽。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为了班级的目标,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会精心浇灌民族团结的花朵,让我们的集体更加凝聚,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
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牛文利说,《民族团结一家亲》是一份深入调查的报告,让我们更多了解了救助背后班集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看到了平时民族政策教育和良好班级氛围对应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在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时,我们要有针对性地了解情况、做好工作,注意民族团结教育,为加强班级建设,营造团结向上、互相尊重的班级风气打下良好基础。
经济学院2009级本科生辅导员刘振也在一直关注和祝福阿依努尔,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调研报告,他更多地了解到救助阿依努尔过程中许多感人的故事。刘振表示,从调研报告中看到了南开人友爱互助的光荣传统,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更看到了年轻的同学们一颗颗真诚的爱心。纯粹而透明的爱让南开人充满幸福感,为身处祖国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而感到骄傲。
文学院本科生刘忠说:“民族团结一家亲”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不是一种虚幻的憧憬,而是南开园的一种实在气氛,这是南开大学一直以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奉献爱心教育的结晶,是南开学子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团结友爱这样点点滴滴的细节营造的。
全校师生纷纷表示,《民族团结一家亲》调研报告充分反映了2006级社工班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发扬团结友爱精神在南开师生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师生们将继续学习2006级社工班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争做民族团结的建设者、维护者、促进者。
2版:南开讲坛——吕聪敏南开演讲“中国的议会外交实践”
本报记者 韩诚 学生记者 王志萌
2009年12月30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原副主任、我校兼职教授吕聪敏走进南开,用生动的语言向南开师生讲述了在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中,我国通过实践“议会外交”,达到与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历程。
来自国家汉办培训营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和xxx政府管理学院的师生们一同参加了此次讲座,并就“中美关系”、“如何建立对外交流信息平台”等问题与吕聪敏进行了交流。
“议会外交”越来越受到重视吕聪敏指出,在我国外交的整体战略中,政府是主要渠道,但不是{wy}的渠道,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我国和外国的议会、军事机构、民间组织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议会外交”是政府渠道外交之外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议会外交”这个概念也被逐步认可。
在我国,“议会外交”与政府外交保持着高度一致性。“议会外交”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从国家的总体战略,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在欧美一些国家,“议会外交”历来受到重视,这与他们国家议会制度的发达程度有关。如美国宪法就规定美国总统与国会共同行使权利进行外交,美国的议会在重大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广泛地参与了政府的对外交往。
“议会外交”为中国外交作出贡献谈到中国的 “议会外交”,吕聪敏表示,在官方渠道不畅通的时候,“议会外交”的方式为中国和相关国家提供了一种交往手段。如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引发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中国不仅要保持坚定的立场,也要开展积极的外交手段,通过政府之外的渠道进行沟通,许多日本议员在稳定双方关系中作出了贡献。
吕聪敏还回忆了他所经历的中美外交历史,在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前,就有很多美国议员来到中国,而xx的“乒乓外交”在美国正是由国会负责,在中美成功建交过程中美国国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美国参议院、众议院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一直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访美、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华,实现了双方“议会外交”的高级别领导会谈。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议会外交”
在回忆中美的“议会外交”过程中,吕聪敏指出,由于中美双方都是大国,而两国的关系又错综复杂,因此两国的“议会外交”也很曲折。访问中国的美国议员中,有些对中国了解非常少,只关心他所在地区的利益,有些却是有备而来,会直截了当地提出尖锐问题。
在和美国议员交往中,吕聪敏发现他们很少有统一意见,因此我国针对这一特点,通过咨询相关部门专家、统计数据、邀请美方人员来华访问等方式,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与美国议员进行全方位沟通。
谈到具体的外交经历,吕聪敏讲述了自己的经验——“做好课外功课”。有一次在与美国有色人种议员的交往中,吕聪敏不仅事先了解该议员的基本信息,更是针对这个议员喜欢黑人{lx}马丁·路德·金,专门背诵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在会见现场两人因此篇文章而一见如故,进行了很好的沟通。
讲座{zh1},吕聪敏对在校学子提出建议,他希望大家重视素质能力培养,夯实文化基础,不仅关注本专业,更要拓展视野,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学会做人做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锻炼自己的口才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从多种渠道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
4版:王玥国际象棋世界排名前十
本报讯(记者 韩诚)近日,国际棋联公布了2010年国际象棋棋手{zx1}等级分,我校学生王玥以2749分排名世界第九。
王玥凭借在男子世界杯赛和联赛的出色表现,等级分上涨15分,达到2749分,不但创造了中国棋手等级分历史新高,同时也是中国棋手等级分首次进入世界前十名。
王玥1987年3月31日出生于山西,就读于我校文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是我国最年轻的男子国际特级大师。
4版:日新奖学金颁发
本报讯(通讯员 宋琼)近日,由我校1989级数学基地班毕业校友捐赠设立的日新奖学金颁发,数学科学学院4名学生获奖。
该奖学金由校友付春光、侯金刚、林宙辰、刘清洪共同捐赠设立,旨在奖励对数学有兴趣、喜欢钻研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
4版:南开学子——肖欣:在哥本哈根发出中国声音
本报记者 韩 诚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 “今日{lx}与明日{lx}的气候对话”论坛上,一袭红色华服的南开女孩肖欣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与联合国“大人物”的对话中,她展示了在中国内陆地区采集的气候变化物证,“用真实的故事给冷冰冰的碳排放数字加加温”。
从南开园走向哥本哈根
在校园里,肖欣和身边的同学没有什么区别,看书、学习是她每天的主要任务。但活泼开朗的天性和关注环境的热心,让肖欣与同龄人相比,更多出一份责任感。通过一系列努力的实践,她成功地从校园走进了热闹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来到南开校园的{dy}天,肖欣就从热情的迎新志愿者身上感受到了南开精神。“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对肖欣来说,成为一个踏踏实实、公能兼备的人是最重要的。
在6年的南开生活中,肖欣不仅在校园里系统学习了环保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是活跃在{dy}线的志愿者,积极投身多项公益活动。从“爱心成就梦想”慈善助学志愿者,到GreenPeace(绿色和平)国际环保志愿者,再到此次赴哥本哈根的“IDO”行动气候大使,关注环境、热心公益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哥本哈根的中国声音
“通向会议大厅的走廊里有一块电子屏幕的展板,上面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人们的声音,我在上面发现中国竟然是空白,对我触动很大。”肖欣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这张“缺失了中国声音”的照片,不过,好友的留言让她感到欣慰——“肖欣,你就是来自中国的声音!”
中国代表团的新闻发布会上,肖欣不仅看到一些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媒体针对中国的刁钻问题,更让她难忘的是中国发言人郑重表示发展中国家要将保障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放在{dy}位,同时发达国家必须承担起碳排放的历史责任。在肖欣眼中,中国代表团的发言不仅体现了圆融的东方智慧,也表达了自身的合理诉求与坚定立场。
与联合国“大人物”对话
当地时间12月15日,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的肖欣走进 “今日{lx}与明日{lx}的气候对话”现场。在这个由联合国儿童基金委、国际红十字基金会共同举办的论坛上,肖欣刚刚坐下,就发现身边热情的女士竟然是爱尔兰前总统玛丽·罗宾逊,到会的甚至还有她在电影中经常见到的功夫影星李连杰。
肖欣在会场上没有长篇大论的演说,只是将自己在甘肃的见闻娓娓道来。“当地村民秦宝叶告诉我,今年7月,就在久旱之后,突然来了一场冰雹,她的玉米地几乎颗粒无收,仅存的一些也是这个样子。”肖欣举起了来自甘肃的“玉米物证”,“那一刻,我在台下很多人的眼中读到了惊讶和震撼。”
肖欣带来的话题让会场热闹了起来,玛丽·罗宾逊和李连杰争着继续回答她的问题。而肖欣带去的“玉米物证”最终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约塞特“抢走”。谈到这件事,肖欣特别开心。“虽然玉米被她‘抢走了’,但我特别高兴。我这个小传声筒真的完成了和约塞特这样的高分贝扩音喇叭的对接!”
为温总理演讲鼓掌 为中国喝彩
整个大会期间,最让肖欣激动的莫过于温家宝总理的演讲。由于会场安保原因,肖欣非常遗憾没能到现场,但她在屏幕前聆听演讲的热情丝毫不减。身边的同事问她中国是谁要发言的时候,肖欣自豪地说“是温家宝总理,他还是我们南开的校友呢!”
在肖欣的印象中,温家宝总理是在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时,在{dy}时间赶到人民中间的总理;是在学校三食堂里见到的、和同学们一起吃“大锅饭”、祝福“南开永远年青”的总理。肖欣觉得温总理给人的形象是温和低调而又平易近人。
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肖欣眼中的温总理目光坚定,语气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通过温总理的讲话,全世界了解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作出的艰苦努力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肖欣虽不在会场之中,却也在屏幕前为温总理的演讲而鼓掌。
“小美人鱼”也在静默等待
原本预期12天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由于参会各国的意见存在分歧,闭幕仪式被推迟{yt},只是形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对于这个结果,肖欣略微有些遗憾和惋惜,“我想当我撤身至三万英尺的高空时,再看哥本哈根,看在这里两周所经历的一切,一定会有不真实的感觉。原本以为可以带着一场记忆里的童话回家,但遗憾的是,它现在还没有结局……”
在离开哥本哈根之前,肖欣还有个小愿望,就是去看看xx的小美人鱼雕像。“沿着人行道一直往前走,小美人鱼周边竟然没有任何特别的标识,就那么猝不及防地在一个转角处突然出现了!”更让肖欣感到有趣的是,小美人鱼身边还有一只冰雕企鹅,“这只企鹅想来又是哪个NGO的杰作……”
面对小美人鱼和冰企鹅,肖欣感叹道:“寒风中的小美人鱼和企鹅静默相望,我们都在等待……”不仅在哥本哈根参加气候变化大会的人们在等待,全世界关注气候变化的人们也都在等待。
对于“等待”,肖欣也在自己博客中给出了答案:“哥本哈根不会只是童话的理想国,行动起来,明天就有实实在在的希望!”